Home 美食100 美酒名茶 融合升級中國陶瓷與中國白酒之美 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啓用

融合升級中國陶瓷與中國白酒之美 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啓用

by admin - 2024-06-25 63 Views

瓷酒千年,陶醉華夏。6月22日,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啓用。該中心位於瓷都景德鎮市,佔地3000余平方米,集陶瓷生產、藝術創作、瓷酒展示、郎酒品鑑等於一體,將助力郎酒融合升級中國陶瓷與中國白酒之美,持續爲消費者的美好生活做乘法。

以酒爲媒 搭建瓷酒融合的合作平台

△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

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由郎酒股份投資建設,分別設有陶瓷生產區、大師工作室、陶瓷藝術創作區、瓷酒藝術展示區、郎酒品鑑區、綜合辦公區6大功能板塊,不僅是瓷、酒之美的體驗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更是瓷酒融合發展的「產學研用」合作平台。

△郎酒集團總裁劉毅

「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落地景德鎮,正是因爲這裏有豐富的藝術資源,有頂尖的藝術大師集群,是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是發揚陶瓷藝術的絕佳土壤。」

郎酒集團總裁劉毅表示,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是郎酒打造的白酒產業與藝術陶瓷創作融合發展平台,旨在發展多方合作,吸引更多陶瓷藝術大師與郎酒一道爲藝術創新發展貢獻力量,致力於以組織的力量建設設計師品牌、大師品牌,持續發揚中國陶瓷藝術與郎酒傳統釀制技藝的融合之美。

展开全文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越申

中國陶瓷和中國白酒,都是中華民族的國粹瑰寶。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越申認爲,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的啓用具有深遠意義,讓景德鎮千年瓷都文化和百年郎酒文化相得益彰、交相輝映,達到了有機融合,爲酒企、陶瓷生產企業和陶瓷藝術家們搭建了一個开放高效、共享共贏的「瓷+酒」跨界合作平台,必將助推行業高質量發展。

△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著名陶瓷藝術家何炳欽大師

「名師、名瓷、名酒」珠聯璧合,瓷酒相互滋養、相得益彰。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著名陶瓷藝術家何炳欽大師表示,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是郎酒踐行「極致三品」打造的瓷酒文化融合新名片,相信在多方的跨界融合、通力合作下,這張名片必將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陶瓶貯酒郎味十足 陶瓷與郎酒相得益彰

爲何醬香郎酒鐘愛陶瓶?研究證明,陶瓶貯存更利於酒體老熟及特徵風味的形成,有利於醬酒酒體品質穩定提升。陶瓶透氣性好,不滲漏,微孔網狀結構可將外界的氧氣緩慢導入酒體中,保證原酒在陶瓶中繼續醇化老熟成爲「活」酒,並且陶瓶不透光,導熱慢,避免了光與酒的長期化學反應,保持適宜的酒溫,使酒體更加醇厚柔和,香味成分愈加豐滿幽雅。

同時,陶瓶燒制用料天然,富含多種礦物質,在長期的貯存過程中逐步溶入酒體,增加酒體內的微量元素含量,使酒體進一步醇化老熟。

守足歲月成佳釀,陶瓶貯存回味長,「瓶貯」是醬香郎酒貯存工藝的延生,每一支陶瓶都是移動的陶壇,陶瓶貯酒,郎味十足。赤水河左岸莊園醬酒,多年來始終堅守陶瓶瓶貯,既是對璀璨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也是對陶瓷瓶瓶貯提升酒質的品質堅守,更是對瓷酒融合之美的生動實踐。

打造更具穿透力的郎酒產品 服務消費者美好生活

在有價值的地方創造價值、與有價值的人一起創造價值、用價值創造價值。多年來,郎酒不斷以匠心打磨藝術,從藝術性、功能性、實用性等方面對中國陶瓷酒瓶、酒具、酒器進行提升與創新,正是對「極致品質、極致品牌、極致品味」的矢志追求。

爲釀極致好酒,制極致好瓷,郎酒建成了全亞洲最大規模高檔陶瓷瓶生產基地——華藝陶瓷,爲郎酒打造最好的儲酒器,從全鏈條推動品質、品牌、品味提升。

△郎酒華藝陶瓷

今年1月,2024郎酒莊園陶瓷藝術節在赤水河左岸隆重啓幕,百名大師走進百年郎酒,「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作品展」开館,近800件頂級精品陶瓷在郎酒莊園集中亮相。郎酒與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達成战略合作、成立「郎酒陶瓷制品研究中心」,开白酒行業先河。

△郎酒莊園陶瓷藝術館

今年2月,郎酒比鄰在建的龍馬酒莊啓動了新的陶瓷工廠建設項目,計劃投資15億元,規劃建成西部最大的陶藝中心,爲陶瓷和白酒的深度融合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

此次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啓用,將开啓「瓷酒」融合發展的新篇章,融合升級中國陶瓷與中國白酒之美。

釀極致好酒,制極致好瓷。未來,郎酒還將繼續加強與各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郎酒愿把酒與陶瓷、酒與藝術、酒與美好生活的融合推向新高度,爲消費者帶來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持續爲消費者美好生活服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融合升級中國陶瓷與中國白酒之美 景德鎮郎酒陶瓷文化藝術中心正式啓用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