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一盆菜流傳着800年歷史 福田學子將用小程序傳播制作過程

一盆菜流傳着800年歷史 福田學子將用小程序傳播制作過程

by admin - 2024-07-18 41 Views

“唰!”紅色火焰瞬間籠罩大鐵鍋底部,下沙大盆菜非遺傳承人黃錦祥和妻子劉愛興在祥興隆的廚房开始了一場“教學”,他們這次的“學徒”是來自福田區外國語學校(景秀)的六位學生。對於黃錦祥夫婦來說,這也是第一次。

作爲“福田少年行”之“科創少年調研團”的小分組,爲了深入調研下沙大盆菜,福田區外國語學校(景秀)的六位學生做足功課,前期不僅在线上收集了相關資料,线下在劉愛興的講解下,參觀了下沙博物館,站在整個村落的發展歷史去深入了解“這盆菜”的前世今生。

一盆菜流傳着800年歷史

福田學子走進博物館從村落文化开始了解大盆菜

這道大盆菜,夾雜着時間與記憶的味道。劉愛興講起那一段古老傳說——南宋末年,宋少帝趙昺及其殘軍沿海道一路南逃,最後來到下沙及現香港新界一帶,時已半夜,又逢大雨,一行人飢寒交迫。村民們聞訊,紛紛拿出自家的食物,一齊倒在一口大軍鍋裏,供宋軍充飢。一盆盆百家菜,香氣四溢,令飢腸轆轆的宋軍飽餐一頓。

“所以這道菜其實教會我們的是團結和奉獻。”常年說粵語的劉愛興,並不利索地說着普通話,只希望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傳承的意義。

展开全文

據了解,現在每逢祭祖、結婚、入夥及豐收年等重大喜慶和傳統節日都舉行“大盆菜”宴,特別是在元宵佳節,下沙父老鄉親與海外的宗親同喫團圓的“大盆菜”,也成爲延續已久的民俗。下沙大盆菜還在2002年2月24日設宴三千八百桌,創造了民間宴會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如今,下沙祭祖習俗和大盆菜合並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傳承保護。

學生們邊感嘆和流連於下沙大盆菜的發展,邊走出博物館,沒一會兒就到了現如今的傳承之地——祥興隆,這段路像是一下子就走完了下沙大盆菜的800多年歷史。

福田學子接過鍋鏟變“大廚”

將設計互動小程序傳播大盆菜制作過程

一進門,黃錦祥早早就准備好食材等着了,桌子上擺着蘿卜、芽菇、支竹、冬菇、油豆腐、魷魚、木耳、豬肉皮、門鱔幹、五花肉、蠔、鮮鱔魚、鴨肉等十四種主料。“這些是傳統大盆菜的主料,都是以前我們當地易得且有寓意的食材。”黃錦祥介紹道,並在學生們的追問下,一一道出其中含義。

走進廚房,黃錦祥夫婦有條不紊分工开始制作,還時不時將鍋鏟遞給學生體驗當“大廚”的感覺。“這個是什么呢?”“這個步驟叫什么?”“接下來要怎么做?”……福外景秀的同學們積極發問,邊圍觀邊學習。6個人有明確分工,有人拍攝、有人記錄、有人打下手,生怕漏掉哪一個細節,同時各自在腦海裏不斷思考最終如何用小程序呈現,爲後續落實想法做好充足的准備。

約摸一小時的時間,黃錦祥夫婦分別採用煮、炸、煎、燜、燒等方法,根據制作工序加以及姜、蔥、蒜、南乳、炸粉、大小茴、生抽、糖、蠔油、豬油、花生油等輔料加工好了十四道主料。加工好的主料按照口味分類擺放好後,就到了大盆菜最爲有看點的擺盆環節,只見黃錦祥拿出一個裝有過篩的大盆,招呼着同學們一起參與到此過程。

大盆菜擺盆頗有講究——以蘿卜作爲第一層鋪底,一層層往上鋪疊蠔、雞、鴨、炸鱔幹、魷魚、支竹、油豆腐、幹豬肉皮、香菇、木耳、五花肉、鮮鱔魚等,一層一道菜,一菜一種味道,大盆菜就制作完成了。蘿卜寓意“好彩頭”置於底層,容易吸收湯汁;依次向上是象徵“知足常樂”的支竹、“珠圓玉潤”的油豆腐和“東成西就”的燜冬菇;生蠔由於諧音“發財好事”,也是必須呈現的菜式;越是上層菜式越是金貴豪華。

基於大盆菜的起源故事、制作過程、擺盆寓意等,在帶隊老師楊惠雅、黃啓峰的帶領和指導下,福外景秀的6位同學展开了熱烈的討論,分別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並高效地擬定了小程序开發思路。作爲主要執行負責人,王澤瑞介紹,他們將會制作一款簡單的互動小程序,以下沙大盆菜的起源作爲故事情節切入,通過互動介紹下沙大盆菜的制作方式,最後呈現下沙大盆菜的擺盆。

對於初中生用小程序去傳播下沙大盆菜,黃錦祥和劉愛興並沒有什么概念,但對於這群學生他們很有信心,劉愛興表示:“他們很聰明,希望他們把大盆菜介紹出去,給更多人知道!”不善言辭的黃錦祥則一直慈祥地笑着點頭。

採寫:南都記者謝粵蕾

攝影:南都記者許松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一盆菜流傳着800年歷史 福田學子將用小程序傳播制作過程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