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以前缺糧食的年代都是純糧食酒,而現在糧食過剩反而沒有純糧食酒了?酒精按照按照用途不同,一般分爲工業用和食用兩個類別,其中食用酒精是利用薯類、谷物類、糖類作爲原料經過蒸煮、糖化、發酵等處理而得的供食品工業使用含水酒精。而我們日常生活中飲用的酒水,其最核心的物質就是食用酒精,並利用其中的酒精(乙醇)含量將酒水劃分爲高度酒和低度酒。以前缺糧食的年代爲啥是用糧食釀酒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當時的工藝水平,缺乏優質的酒精作爲勾兌酒的原料,雜質很多,如果工藝水平不夠硬,有害物質很多,要喝死人的。二是糧食都短缺的年代,喫飯都是問題,有多少人能夠喝得上酒。酒是顯貴人家的飲料,普通人一般逢年過節才能喝頓酒,僅僅依靠糧食釀造,足以滿足當時的消費需求。那爲啥現在純糧食酒比例下降呢,據調查,現在真正糧食發酵釀造的白酒只佔一小部分,大部分是食用酒精的勾兌白酒。主要原因就是現在對酒的需求量太大了,純糧食釀造,耗費糧食不說,關鍵是周期太長,產量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白酒日益增長的需求。所以現在除了一些高檔白酒,大部分中低檔白酒都是勾兌白酒。
相對來講,食用酒精的成本要比工業酒精高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工業酒精中雖然主體也是乙醇,但由於工業提純問題,裏面經常會還有1-5%左右的甲醇,如果長期或過量飲用宜造成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顯示生活中,可能一些小作坊會用工業酒精釀酒,正規企業除非是腦袋中風了,誰也不會爲一點小利去冒這么大的風險。其實,勾兌只是釀酒中的一道工藝,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所有的酒都是勾兌酒。任何一種酒水從酒精釀造到成品出廠,都要經過一個勾兌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酒的品質統一,從口感到香味的純正,否則的話,誰也不能保證這一次糧食發酵出的酒精和下一次發酵出來的酒是一個味——當然,這也是確保自己釀造的酒和別家不一樣的關鍵。市場上的酒大都在原料表上標明,酒是貨真價實用高粱、小麥等糧食釀造而成,沒添加其他東西,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少酒是由酒精、香精勾兌而成。這雖然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但由於企業不在原料表中標明添加成分,卻按純糧釀造的酒來賣,涉嫌欺騙消費者。
有人說食用酒精也是糧食,其實不是的,食用酒精主要是利用糧食類的玉米、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作爲原料經過發酵、蒸餾精制而成的,供食品工業使用的含水酒精。現在我們將的勾兌酒,之所以成爲貶義詞,這要從我們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說起,當時爲了擴大白酒生產規模,我們一些專家提出了食用酒精直接兌水、加香精的工藝,從此,再沒人企業敢承認自己生產的酒是勾兌酒。酒精酒產生的其核心是因爲糧食短缺。爲解決釀酒糧食不足問題,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开始研究酒精酒。195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國第一屆釀酒會議上就提出利用酒精兌制白酒。1964年北京釀酒廠學習和發展貴州董酒的串蒸方法,用大曲與高梁原料長期發酵生產出酒酷作爲香酶,固態裝甑後,底鍋內加人稀釋酒精串蒸。後因大曲供應困難,改用酒糟加香料代替發酵的香醅。20世紀70年代有液態發酵、液態蒸餾白酒的研究和生產;
現在糧食過剩,糧食酒卻越來越少,酒精酒依然存在的原因:價格優勢:勾兌酒的原材料很大一部分是食用酒精,而且勾兌酒通過工業流水线生產,只要酒精足夠,基本相當於無限量產出,相對純糧食酒入產出比相對固定,成本較高而言,酒精酒的在市場上的售價比純糧食酒優勢更大,價格更接近普通消費者的生活水平;主要銷售渠道不同,人的心態和社會風氣變了,以前爲了自己能釀造出佳釀而自豪,現在因爲有更多的鈔票爲驕傲,隨着科技的發展,銷售渠道和方法等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做了這個行業,然而各種方法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在當今的快節奏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要求快速賺錢,也就不在窖存酒了,取而代之的是勾兌的味道,所以市場亂像之下讓純糧酒處在夾縫之中,純糧的成本和口感都很難和勾兌的比,所以越來越少的人做純糧酒,個人估計現在真正做純糧酒的酒師估計比大熊貓都少了。技藝斷了傳承,延續下去真的很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以前缺糧食的年代都是純糧食酒,爲什么現在反而沒有純糧食酒了?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