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古跡煥新生 舊址藏酒魂 ——古貝春酒廠助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古跡煥新生 舊址藏酒魂 ——古貝春酒廠助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by admin - 2023-05-10 103 Views

記者 李閣 實習生 許繼豪

“疫情解除以來,來老廠參觀的人數呈井噴式增長”,公司安全中心副主任暴志勇表示,“從2月份的每月200多人到4月份的600人左右,老廠的接待任務快速增長,這表明老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身爲老員工的暴志勇對公司發祥地老廠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厚的感情——這裏記載着幾代人艱苦奮鬥的足跡,是武城釀酒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見證。近年來,隨着公司對老廠不斷加大保護利用力度,老廠逐漸成爲當地一道靚麗的景觀,助推古貝春集團文旅融合不斷高質量發展。

厚重的歷史文化賦能古貝春“尋根之旅”

春夏之交,魯西北廣袤的田野豐收在望。這裏不見任何自然山脈的阻擋,卻有無條件敞开胸懷的开闊。空中俯瞰,更能領略這質樸而平坦的錦繡和豐稔。隋代开通的大運河從這裏穿流而過,撫育着魯西北兒女,也孕育出燦爛多姿的酒文化。

文物顯示,武城釀酒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的“東陽好酒”,隋唐時期大運河的开通,更加刺激了武城釀酒業蓬勃發展。唐代的“狀元紅”和宋代的“小米香”都曾在當地廣爲流傳,明嘉靖28年、清光緒26年、民國25年的地方志,均有武城釀酒或外銷的記載。但在新中國成立前,武城釀酒業基本以個體經濟的形式發展。1952年,當地政府與民間釀酒作坊在清光緒至民國年間古井、古窖池的基礎上,於今老城酒廠(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老城鎮小屯村)處進行公私合營成立“國營武城酒廠”,而後來的中國馳名商標“古貝春”“古貝元”均在此誕生。

展开全文

建廠之時,酒廠職工程謀廷等人從運河邊挪來一株小柳樹苗栽於廠內門口處,作爲建廠的紀念。70多年過去了,它已長成軀幹直徑約70釐米、樹冠直徑達十余米的大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神奇的是,它隨着酒廠的幾度榮衰也幾次繁枯,樹葉上每到清晨散發着陣陣酒香,故人稱“醉柳”。

古貝春酒廠舊址廠區佔地面積約38000平方米,南北長約145米,東西寬約265米,基本保留了20世紀60-80年代的整體布局和建築風貌,較完整的展示了從購置糧食、入池發酵、勾兌灌裝到成品出庫的早期釀酒工藝及粉曲、踩曲到發酵的制曲工藝。此外,廠區還配備了科研所、實驗室等科研類建築,五金庫、包裝物庫、糧庫等倉儲類建築,配電室、鍋爐房、水塔等能源供應場所,宿舍、食堂、衛生間等工人生活場所及辦公場所。外立面大多爲紅磚牆、紅瓦頂、綠門窗,牆面書寫“抓革命,促生產”等標語,廠區整體風格內斂,極具時代特徵。木質的桁架、磚券形的曲房屋面、高聳的煙囪與水塔、整齊的窖池以及簡樸的機器設備都給人以強烈而獨特的機械美感。

古貝春酒廠舊址作爲珍貴的近現代工業遺產,不僅是釀酒工藝技術革新的重要實物載體,還記錄了我公司七十多年來的不斷變革與成長,是老一輩創業者艱苦奮鬥的歷史見證,更是國家近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

科學保護和利用讓老廠煥發新的生機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獨特濃鬱的人文風情,讓這座神奇的酒廠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此探尋。近年來,我公司圍繞“打造古貝春尋根之旅”的發展定位,不斷擦亮文旅品牌,在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資源基礎上,陸續對老舊廠房進行功能重塑、場景再造和文化提煉,致力於將古貝春酒廠舊址打造爲新文化地標。

在老廠北側,有一個“馬季演出現場”遊客打卡地。這裏曾是馬季、唐傑忠、姜昆、李文華等老一輩藝術家演出現場。1980年7月,馬季先生率領中央廣播說唱團第一次來武城酒廠演出,熱情的觀衆擠滿了小院,連瓦房上都坐滿了人,形成了難得一見的“人山”。如今形成“人山”的瓦房仍在,見證着不平凡的流金歲月。

“你看這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梁,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獨特的建築結構,充分展示了當時的建造技術水平及人民的智慧。”來自濟南的文物專家高宜生教授表示,這些建築能保存下來難能可貴。這座建於1980年的古貝春釀酒車間囊括了清代和民國窖池群,在這裏生產的“三角古貝春”曾風靡華夏。如今這裏已被掛牌保護,而類似這樣的甚至更早的被保護的建築多達40多處。

從2017年夏天开始,在公司原董事長周曉峰的親自部署下,由公司文化中心具體負責老城酒廠的修繕和展示利用工作,並專門安排老城酒廠留守人員6人,配合文化中心將具備文化價值的生產設施、設備及景觀加以保護,包括田野調查、掛牌保護和對房屋破損的地方進行修繕。爲進一步加強保護,公司安裝了監控設施和消防設施,並加強檔案管理,由公司文化中心對申報材料、各級文件、文物圖紙、照片、參觀記錄等進行保管。

作爲運河產區著名的白酒品牌,古貝春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蕴,古貝春酒傳統釀造技藝被列爲山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爲突出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公司對各類文史資料、古跡遺存和歷史典故進行挖掘整理,借籌建“實物館”的機會,搜集了140多件(套)從唐宋至上世紀的老物件,有反映酒業歷史和特色的木質甑桶、倒流壺、能盛兩樣酒的雙層酒缸和兩心壺;有行將消失的水車、碾子、石磨、鬥、升、青油燈盞、錫蠟台、汽燈、留聲機、手搖電話機等老物件;尤其是清除糧食雜物的風扇車、武城運河通航時釀酒人家常用來運送貨物的木船、武城縣最早的縣志——明代嘉靖年間的《武城縣志》,上面有武城產“菊酒” 的記載,還有清朝光緒年間的《武城鄉土志略》,上面不但有武城生產燒酒的記錄,還有年產量數字。特別是找尋到一張當地王家酒坊的分家單,標注是清光緒32年所立,進一步證明了當地的釀酒歷史。這些對於公司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2022年“實物館”被列爲“省級鄉村博物館”。

公司在保護文物本體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還恢復了酒廠“老領導辦公室”及部分科室的原貌,利用三間闲置房屋籌建了“廠史館”,主要展示運河的开通對武城釀酒業的深遠影響和促進,以及近現代以來武城酒廠艱苦創業的歷史進程。

“杜安民先生來公司時我還不到20歲,我還經常在他家蹭飯呢!”暴志勇說起往事不勝感慨。

古貝元是公司在1983年聘請的茅台酒廠生產技術科長杜安民先生來廠研制生產的,這種醬香型白酒屬於‘獨步江北’。當時很多人認爲不可能研制成功。可是老先生硬是憑着高超的技藝和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給武城人造出了‘北方茅台’,一問世就獲得了‘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緊接着又獲得了‘布魯塞爾世界優質產品大賽銀獎’。杜老在武城酒廠一住十年,和酒廠的幹部職工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爲了紀念杜老,公司將他的故居重新復原,成爲一處新的網紅打卡地。

故居門口懸掛一方牌匾“杜安民先生故居”,褐底黃字,莊嚴肅穆。進得門來,迎門牆一個大大的“福”字,往裏拐是一處三間平房的小院,幹淨整潔。左邊是黃瓜、豆角等蔬菜,右邊是月季、死不了等花圃。小院不大卻生機盎然。走進屋門,中間是會客廳,東邊是杜安民兒子杜定坤夫婦的臥室,西邊是一個前後套間,前面一個會客區,後邊是杜安民先生夫婦的臥室,一盤大土炕佔去了大部分空間,炕前有一張桌子,擺着各種燒杯和量筒,這是老先生在此勾調小樣的祕密房間。

勾調的前提是有好的原酒。在老窖車間,入池用的小木車靜靜地躺在窖池旁,被磨得油光發亮的把手仿佛尚有余溫,訴說着曾經的崢嶸歲月。據說,這些小木車是一位家在當地的酒廠職工劉文奎親手制作,精巧實用,成爲當年釀酒生產的重要工具。

擁抱運河文化,文旅發展啓新程

傳承是最好的紀念,弘揚是最深的熱愛。我公司聚焦“尋根之旅”,科學保護和利用文物資源,將古貝春酒文化招牌越擦越亮,激發了文旅發展新活力。

老廠的旅遊熱也引起了當地政府部門的注意。在縣文保部門的多次調研下,發現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建築經風吹雨淋出現了牆體开裂、檁梁斷裂的情況。爲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工業遺產,縣文保部門建議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引起了集團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責成公司文化中心積極對接有關部門進行申報。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2019年开始積極申報各級文保單位。2019年12月11日,“古貝春酒廠舊址”被列爲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廠區劃定爲文物本體32個,縣政府發布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GPS 控制點,將整個圍牆內院落範圍納入保護範圍。2021年4月,古貝春酒廠舊址被列爲德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標志碑。2022年1月份,被省政府公布爲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批號爲:6-232-5-081。另外,公司積極組織成功申報了2022年省級文保修繕資金500萬元,並已被省文旅廳立項並下撥。

“古貝春酒文化發軔於源遠流長的運河文化,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公司黨委副書記顧金棟說。

乘着大運河开發利用的東風,這處遺跡在被保護基礎上,也將不再孤獨,新的規劃愿景也將蓄勢騰飛。公司特委托山東省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有限公司對古貝春酒廠舊址內文物建築及周邊環境進行了詳細的勘察,編制古貝春酒廠舊址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目前已完成初稿。

下一步,公司將打造以“尋根之旅”爲主題的大運河沿线城市酒文化體驗園區,建設大運河沿线城市酒文化主題酒店、主題民宿、主題展館、主題場景,以懷舊和體驗爲特色,以運河酒文化爲媒介,不斷推進景區升級,不斷提升影響力,打造運河酒文化集散地,再現“貝州碼頭,酒旗獵獵”的古韻場景,營造“千年運河,美酒飄香”的濃鬱氛圍,把武城打造爲“千年大運河美酒之都”,讓德州成爲千年大運河“尋根之旅”的詩和遠方。

“我們要講好運河故事,講好古貝春故事,保存好珍貴的工業遺產,充分展現運河流域酒文化和飲食文化,結合古貝春集團4A級景區的提升改造,通過文旅融合發展,促進古貝春集團高質量發展。”公司總經理張洪昌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古跡煥新生 舊址藏酒魂 ——古貝春酒廠助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20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