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炭焙提香、高溫翻炒……這些茶葉是這樣制作出來的→

炭焙提香、高溫翻炒……這些茶葉是這樣制作出來的→

by admin - 2023-05-22 88 Views

今天(21日)是一年一度的 “國際茶日”,由文化和旅遊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年“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主會場活動今天上午在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开幕。

伴隨着《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的樂聲響起,情景表演《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拉开了整場开幕式的序幕。开幕式別具一格地將來自福建茶產區的白茶、巖茶、茉莉花茶三杯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茶作爲串聯,相關非遺傳承人奉茶致敬遠道而來的賓客,以茶爲媒,共敘發展,共促和諧,茶和天下。

2023年“茶和天下 共享非遺”主會場活動還包含茶文化非遺項目展示交流活動、福州茶文化旅遊线路考察、茶話閩江等精彩系列活動。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 王晨陽:與會嘉賓、專家學者和代表性傳承人,將圍繞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茶文化國際傳播等內容展开深入交流探討,從非遺保護傳承弘揚的角度,展示中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福鼎白茶:匠心制茶 歷久彌香

許多人喜歡白茶清爽無痕的清雅味道,在工藝上,白茶不炒不揉,講究自然萎凋,炭焙提香,是最少被“折騰”的茶類。進入5月,第一批白茶春茶的制作也進入了尾聲,今天我們就去白茶最大的生產地福建省福鼎市去探訪一下傳統白茶的制作工藝。

展开全文

福建省福鼎市,是福鼎白茶的主產地,至今已有數百年的種茶制茶歷史。

王傳意是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從事制茶工藝三十多年。爲了種出高品質的茶葉,這片茶園統一採用單株種植,有機施肥,附近的茶農有一些種茶的問題都會時不時來找他請教。

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王傳意:白茶是崇尚自然,最原始的方法把它曬幹,看似簡單,其實它奧妙無窮,我們說越簡單的東西你把它做好是最難的。

初夏,福鼎白茶春茶制作進入烘焙的季節。茶樹鮮葉在經過採摘,日曬萎凋後,進入了白茶初制的最後一道工序。今天,王傳意要帶領徒弟進行入庫前的最後一次炭焙。與使用機器對白茶進行幹燥定型不同,炭焙沿襲的是百年來的福鼎白茶傳統工藝,以上等的硬木炭或荔枝炭對白茶進行低溫烘焙,並在炭木上覆蓋炭灰守住熱量,穩定溫度。經過傳統炭焙的幹燥提香後,白毫銀針將呈現出機器工藝所無法達到的獨特香氣。

做好茶不易,閩東民間素有藏茶傳統,“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諺語流傳已久,陳年的白茶不僅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閩東許多畲族人家更是會在女兒出生時就封藏幾斤白茶,待女兒出嫁時作爲茶禮送出。早年由於條件限制,並不是所有白茶都能完好保存下來。爲了最大程度存住白茶防止腐壞,近年來制茶師傅們利用反復的對比試驗和科學的檢測方法逐漸探索到其中的奧妙。

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王傳意:焙得比較幹的茶,它轉化得特別好。我們現在如果長期保存的話,我們發現了5個點的(含水率)轉化是最好的、最理想的。

從種茶制茶到喝茶存茶,白茶不僅承載福鼎人的文化歷史和重要記憶,更是當下最爲流行的生活方式。

茶客:是來买女兒茶的,給爲了孩子結婚做准備。現在茶禮既時尚又健康,並且白茶也寓意着愛情甜甜蜜蜜、白頭偕老,所以就來選一款。

茶客:我們家家平時都是喝白茶的,特別是重要的日子也會拿它作爲茶禮,所以在福鼎人的生活中白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來,白茶產業和文化通過匠人們對制茶工藝的堅守和摸索在福鼎的版圖上不斷拓展。如今,白茶已成爲當地增產增收的支柱產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從事與白茶相關的工作。

福鼎白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王傳意:真正的好茶還是要人工一點一點慢慢把它打磨出來,看小孩子一樣呵護。現在做這種傳統工藝的人也越來越多,老祖宗留下來東西,它有留下來的理由跟它的道理。很多年輕人都過來學習,還是要學習這種傳統工藝,很多精華才能傳承下來。

武夷巖茶:巖骨花香有韻道

武夷巖茶產自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的碧水丹山間,因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而得名,有“巖茶之王”美譽。不同於綠茶、白茶好似春風拂面般的清新感,隸屬烏龍茶系的武夷巖茶,以“巖骨花香”而別具風情。接下來,我們就走進武夷山,去感受武夷巖茶的獨特韻味。

作爲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巖茶的故鄉,福建武夷山巖茶品種衆多。“香不過肉桂,醇不過水仙,韻不過大紅袍”的說法,表明了武夷山巖茶的獨特地位。五月,武夷巖茶進入了初制尾聲,而其中最具特點的做青工藝需要制茶師經過多年訓練才能掌握其中的奧妙。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黃聖亮我們整個在搖青的過程中是要搖到茶與茶之間產生碰撞,如果不是熟練的工人經常搖的時候就會茶葉與篩子產生碰撞,那就會把茶葉碰傷掉。

鮮葉經過輕輕搖晃,汁液滲出,促進色、香、味的形成,爲後續的高溫翻炒做好准備。不戴手套,制茶師需要徒手在溫度達到兩百多度的鍋面進行作業。

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黃聖亮這炒的時候就很講究技巧了,我們在炒的時候需要手一伸下去就壓在茶葉上面,而不能貼在鍋,貼在鍋裏手就容易燙起泡,所以我們四指合攏不讓水蒸氣從手縫裏邊透過,控制它的熱度,然後手下去以後是貼在茶葉上把它整個翻轉過來。

採摘、萎凋、殺青、揉捻、烘幹等十余道復雜的巖茶制作工序需晝夜接力,這樣的作息如古老制茶工藝一般,在武夷山十二代事茶的黃聖輝家族中代代相傳。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 黃聖輝:這兩罐茶你看上面寫着老喜公、老喜媽,這是我爺爺跟我奶奶在我父親結婚的時候爲他們封存的兩罐茶,當時也是希望父親把武夷巖茶的傳承做好,代代相傳。

在武夷山,仰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巖茶傳統,祖祖輩輩種茶、制茶、愛茶的家族傳承並不少見。巖茶文化早已融入他們的血液中,刻在基因裏。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 黃聖輝:在我們這裏以前流行的一句話叫“壺必孟臣,杯必若深,茗必武夷,三者爲品茗之要”。茗必武夷講的就是武夷巖茶,然後泡的是功夫泡法,用的是紫砂壺,若深杯就是有一點凹下去,小小如櫻桃一樣的杯子,然後一口含在嘴裏,它整個茶的香味會在你的口腔裏循環的感覺,所以這三個配合在一起,它就是待客的最高禮儀。

茶在武夷山人的心中不僅是一日三餐的飲品,更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結晶,在武夷山的巖茶博物館,大大小小的歷代茶器,記錄了茶文化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繁盛。

武夷巖茶已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凝聚着上千年古老智慧的結晶,如今的武夷巖茶已銷往全球,融入到許多人的生活中。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 黃聖輝:我們這代人做茶就是要堅守好茶的品質,傳播好茶的文化 。沒有品質它就沒有生命,沒有文化它就沒有價值,這片樹葉在古代照亮了萬裏茶路,也照亮了絲綢之路。未來我們要讓這片樹葉飄香世界,讓全世界的人喝上一杯更好的中國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炭焙提香、高溫翻炒……這些茶葉是這樣制作出來的→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2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