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劉素楠
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劉素楠
上海不缺咖啡館。
最新數據顯示,上海擁有8530家咖啡館,比2022年增加673家,位列全球第一。每萬人擁有3.45家咖啡館,平均每平方公裏擁有1.35家咖啡館。
其中,55.88%的咖啡館是精品咖啡館或獨立咖啡館。
過去三年間,星巴克、瑞幸、Manner等頭部連鎖咖啡企業在商圈攻城略地。與此同時,在上海社區、背街小巷,各具特色的精品咖啡館迅猛成長。
在愈發擁擠的咖啡賽道上,獨立咖啡館從業者坦言,其盈利能力並不強。獨立咖啡館正在尋求“出圈”,以求突圍。
扎根社區,口袋咖啡館成爲“民間居委會”
在上海徐匯區大木橋路上,車進車出的老小區與味道勾人的熟食店之間,坐落着一間裝修風格清新的小咖啡館。這是小棋與丈夫經營的咖啡小店“口袋咖啡·暖”。
在選址上,隱於市井繁華的這家小店與其他咖啡館背道而馳。但是小棋認爲,正是與社區的緊密相依,讓小店得以生存。
2014年,小棋夫婦來到上海尋找機會。2019年,在充分計劃後,夫妻倆自主創業,开設了第一家咖啡門店。由於對鋪面性質以及餐飲許可規範缺乏了解,創業的第一家門店最終折戟,險些葬送了兩人的全部積蓄。
2019年底,徐匯區天平街道着手對永嘉路進行舊裏改造。永嘉路位於橫跨徐匯和黃浦兩個區,全長2072米,是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之一,周邊散落着各式花園洋房和石庫門老弄堂,擁有20多處文人故居,同時也是網紅小店的聚集地。
天平街道對原本存在消防隱患的兩排舊裏進行置換改造,一個口袋廣場應運而生。隨後,天平街道廣泛徵集提案,尋求合適周邊街區氛圍的商業入駐。小棋夫婦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提交了相關方案。
“口袋廣場是背靠居民區的一處公共空間,因此我們設想在這處公共空間內,以咖啡爲載體,爲市民提供社交、休憩、集市等服務。”小棋透露。這個“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的設想,讓提案最終脫穎而出。
口袋廣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根據與街道達成的協議,小棋既是口袋廣場內咖啡館的主理人,也是口袋廣場的管理者。從提案到开門迎客,咖啡館只花了21天時間。
口袋咖啡館定位平價,內容親民。除了售賣咖啡和食物,小棋也負責廣場的文創活動或日常維護。“既方便附近居民,同時也要做到盡量不打擾他們的安靜生活。”
隨着對社區生活的不斷融入,口袋咖啡館逐漸收獲了一批“擁躉”。小棋與街道一起,將小店打造成了民間社區公共空間,大木橋路店咖啡館內即可以上演評彈演奏會,也是社區活動舉辦地。隨着與附近居民的熱絡,小棋也扮演上了“民間居委”的角色,日常爲居民答疑解惑。
有的居民在此寄存物品,有的還留下家裏備份鑰匙。在上海,小棋夫婦因爲咖啡小館而收獲了鄰裏信任。
5月12日至14日,永嘉路店口袋廣場春季市集, 圖書服裝手作飾品售賣、寵物義診等活動再次讓熱鬧填滿了口袋廣場。
小棋說,包羅萬象的咖啡館其實是上海城市屬性的具象化外在,呈現出海納百川的繽紛色彩。“不同個性的人,都可以在這個城市裏面找到一個屬於你自己的角落。這就是咖啡小館的意義所在。”
口袋咖啡·暖的櫥窗內擺放着社區小朋友繪畫的咖啡杯,用於公益展示。攝影:楊舒鴻吉
中國風咖啡館,從“咖啡聖地”跨界“出圈”
在“咖啡聖地”武康路,咖啡小店集雅GATHERING憑借中國風火到“出圈”。
2021年5月17日至6月13日,國際奢侈品品牌Prada與武康路咖啡小店集雅GATHERING聯名舉辦快閃活動,將咖啡廳變成了時尚秀場。這場活動迅速走紅,人們一度需要排隊2小時才能進店。
國際奢品爲何選擇對這個咖啡館青眼有加?
集雅GATHERING創始人蘇良告訴記者,在品牌洽談初期,他對合作方案不甚滿意。“如果是單純的租賃我的空間,我讓他們可以試試其他場地,因爲我希望是我的環境能與品牌互相成就,呈現文化融合的特點。”
蘇良經營的集雅GATHERING是武康路上另類的存在,竹編燈籠、山水國畫、石碑拓片,中國古代的茶樓酒肆風格被復刻進了以“洋氣”著稱的武康路。
蘇良說,武康路歷史上也是中外文明最初的交匯處。如今,當西式咖啡、餐飲佔據這條街道的時候,中國文化則顯得式微。“我們想讓中國的美在這裏有所展示,那么年輕人對中國傳統審美的認知和接受度,也許就會多一種可能性。”
上海武康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一家極具中國審美的咖啡店。取名集雅,意爲““集中華之美,集文化之雅”。店鋪內的裝修木材全部選用中國木種,多爲民宅舊木。從小店臨街窗口望進去,能看到牆上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的臨摹畫。店內擺滿了漢磚、漆器、石碑拓片等“中國元素”。借鑑中國古建樓閣的穿堂手法,蘇良在咖啡館屋後還設計了一個中式庭院。
除了這個國風咖啡館,蘇良和合夥人還在相鄰的鋪面开設了一家國貨商店,同時打造了一處文化交流、培訓的公共空間,提供中國書法、繪畫等研習功能。三者合一,才是集雅GATHERING最完整的版圖。
在蘇良眼中,國風、國潮的興起,尚不能表明年輕一代开始接受、接納甚至讀懂中國文化。通過打造消費環境,可以是另外一種向他們推廣、教化中國文化的方式。
同時,他認爲中西文化並不是要在武康路上一較高下,而是要互相融合。“近百年來,上海是中國最先接觸西方文化的地區之一。近代中國,近半的文人在這裏塑造中國文化。如今咖啡館是一個載體,未來在這裏東西文化一定會不斷融合。”
正如咖啡文化,從舶來品慢慢成爲上海海派文化的一部分。
“當咖啡充分實現本地化,商業才有了持續性。”蘇良說。
攝影:楊舒鴻吉
上海咖啡豆種最全的小店,主打日式手衝
在距離武康路不遠的興國路,藏着擁有上海最全咖啡豆種的小店——魯馬滋咖啡。它是上海手衝咖啡愛好者的天堂,也是各種咖啡榜單的佼佼者。
2006年,上海姑娘家銘遠嫁日本。剛到日本不久,她和丈夫走進一家咖啡店,門面毫不起眼,咖啡師夫婦也已年邁,但做咖啡的手勢動作卻一點也不馬虎。家銘在這裏喝到了人生第一杯手衝咖啡。伴着清香,澄清咖啡液入喉,“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當時,她突然生出一個念頭:“如果上海也有手衝咖啡的話會很棒。”隨後家銘夫婦拜師學藝,以精品手衝咖啡回到上海創業。
魯馬滋咖啡館主理人中山。攝影:高徵
2010年,魯馬滋誕生於湖南路。當時,人們對於咖啡的眼光很微妙,對於主打原汁原味的手衝咖啡,很多顧客問的第一句話是:“這樣的咖啡是無需加糖加奶喝得嗎?”
2010年,也是上海舉行世博會的那一年,人們對各種新奇事物充滿了好奇。手衝咖啡也是如此,爲上海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魯馬滋咖啡獲得認可,隨後又在興國路开了第二家店。
如今在上海,喝咖啡的人和咖啡品牌越來越多。
星巴克咖啡於2000年前後率先在上海开出首店,如今在上海已經擁有超過1000家門店。挪瓦、manner、M stand、Seesaw等滬上商業咖啡品牌也四處开花布局。
興國路所在的徐匯區更是咖啡最爲聚集的地區。依托於衡復風貌區優渥的消費環境,徐匯區內40%的咖啡館爲獨立咖啡館。
如何不斷提升品質,是上海咖啡館必須面對的問題。
家銘告訴界面新聞,隨着咖啡供應鏈的不斷完善,在上海尋找到來自全球的優質咖啡豆已非難事。
同時,公衆對於咖啡品質要求的升級,讓以專注品質的魯馬滋更受青睞,甚至“火”出了上海市。家銘透露,已有多地供應商前來洽談合作,希望引入精品手衝咖啡的技術。
在上海咖啡行業深耕細作13年,家銘和丈夫最开心的莫過於聽到一句“咖啡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喝”的贊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在滿城咖啡香的上海,獨立咖啡館如何“出圈”?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4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