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今夏的這碗烏米飯,我是在金華磐安喫的

今夏的這碗烏米飯,我是在金華磐安喫的

by admin - 2023-06-21 79 Views

磐安位於浙江地理版圖的中心,自古多山、多水,輾轉於蜿蜒山路是最日常的出行狀態。青山的阻隔讓人有大把時光享受“在路上”的美景,也留住了世代傳承的古樸生活。反映到喫食上,鄉野卻不粗野,豐滿且善良,飽含質樸。

這碗烏米飯,正是端午前後磐安山區的時令美食,白雲山下的民宿主人老金也習慣做烏米飯來招待如我這般的山外來客。

早年間,他在上海打拼,但那種對家的渴望從未減弱。於是,5年前,他回來了,在老宅的基礎上打造了如今的民宿。鄉愁記憶裏的一碗碗家鄉味道,也呈現爲如今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

制作烏米飯所用的烏飯葉,正來自堂前屋後他所種的南燭樹。每年的初夏,葉子最爲鮮嫩,早了,還沒有抽出嫩芽,晚了,葉子就變老變青,有失風味。

“不時,不食”,這是山裏人的哲學。

當然,制作過程也分外講究,需要將鮮嫩的烏飯葉用手搓洗幹淨,去掉稈子。剁碎也好,搗碎也罷,加水,浸泡一晚,到第二天再過濾,水就會呈現出一種淡淡的黃褐色。拿這汁水浸米,烏飯葉的精華才能被糯米充分吸收。

這道工序有趣極了。我不禁跟老金打趣,用時間讓水和米互相滲透磨合,就如同談了一場戀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堪稱奇妙。

蒸煮烏飯,以柴火竈爲宜。小火慢煮,在蒸汽彌漫中,糯米飯漸漸變色,顏色越來越深,越來越紫,直到變成黛青色。當然,還可以在裏面窩上本地產的青豆、筍丁、火腿丁,或者果仁、幹果等等,那就更加誘人了。

這種食物和時間、地域的親密關系,在我看來,分外動人,帶着大自然某種神祕的烙印,是人和萬物相處中形成的最具煙火氣的生活美學。

搭配這碗烏米飯的食材,同樣堪稱奇妙——梔子花。

端午前後,江南入梅,亦是梔子花季。

民宿大院前那一片荒坡上的野梔子花便开得正盛,相較城市花圃裏種植的大葉梔子花,野梔子花壓滿花枝卻又高低疏離,更爲瀟灑俊俏。等風來時,無盡的芬芳便撲入鼻間。時而清淡,時而濃烈,清香之中又夾雜着絲絲甜意。

展开全文

從前,只識其香之味,如今倒是在磐安的山中解鎖了食之味。

老金告訴我說,今晚喫的梔子花,來自他和妻子山野地頭之間的採摘。將梔子花去“芯”,也就去除了苦味,焯一遍水,便可蒸,可炒,可涼拌,能做成梔子花餅,也能做梔子花餡兒的包子,還能煮出一碗碗梔子花銀耳蓮子羹。

今天的小菜,正是梔子花炒土雞蛋。

只見老金把一盆子雞蛋液連同梔子花,倒入七成熟的油鍋,薄薄地用菜籽油的余溫烘熟雞蛋液與花瓣,甚至連油都不必多放,清香便落落大方地鋪展开來。

依我看,端午時節的滋味,大抵如此。任是什么尖尖兒、芽芽兒、骨朵兒……都是一副天生麗質的模樣。小火清炒或與雞蛋同炒,都是“會撒鹽就會做”的菜式。但越是簡單,就越能保留住那點與普通菜蔬不同的“稚氣”,也越能激發對生機蓬勃的初夏時光惺惺相惜的愛意來。

不一會兒,一盤梔子花炒蛋出鍋。夾一筷子入口,松韌嫩滑,脣齒留香。忍不住感嘆,這樣的良辰,就該如此闲散着,幾盤小菜,一杯好茶,斜風細雨不須歸啊。

古人說要“食歲谷”,意思是要喫時令食物,而這,正是磐安山區典型的“食歲谷”。

勤勞的山裏人家,又怎會浪費這天賜的饋贈。

記得前陣子和一個北京朋友聊天,聊到老北京的端午食俗,我打趣問道:“北京人最喜歡喫什么花?”答曰:“韭菜花。”

忍不住雙雙大笑起來。果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連喫花這種小事都極具地域性格。就像這白雲山之下,山民們親切樸素,喫花亦喫一個“淳樸”的念想。

時節和風物,“喫什么”和“怎么喫”,始終是人們生活智慧與熱情最生動直接的體現。我時常懷念童年時,和哥哥姐姐們穿行於田間地頭,由長輩教授我們如何分辨野菜、野花,關於食與味的經驗,就這樣在代與代之間傳遞。

如今,歲月更迭,不同風物所承載的記憶與情感,甚至一把小剪刀、一個小網兜去獲取食材的滿滿儀式感,總能於心中創造一個離煙火最近、離喧囂最遠的“桃源世界”。

就如同這個山中靜夜,面對一桌鄉野夏宴,我忍不住給自己加戲,內心悠悠富足如家有良田萬畝的員外。一碗烏米飯,一盤梔子花炒土雞蛋,和盈盈晚風的耳鬢廝磨中,身與心的深處也長出了另一片清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今夏的這碗烏米飯,我是在金華磐安喫的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