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喫在宣武,宣武小喫在牛街,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它是咱京城有名的老街,也是最大的回族聚集區,北京人喜歡這兒新鮮的牛羊肉,以及品種繁多,口味正宗的京味兒小喫,比方說吐魯番的羊肉烤包子,咬一口,汁水兒直流,還有炸糕,羊肉串兒,牛肉餅,洪記包子等等,想喫哪樣兒,都得跟這兒排隊,儼然成了聞名全國的小喫街。
在很多宣武土著的看來,這條街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小時候的牛街,只有七八米寬,公交車錯身兒都費勁兒,現如今變成了40米的寬闊街道,曾經街邊兒的小商鋪,也都全部變成紅紅火火的大买賣了,牛街,一個有着鮮明民族特色的社區,早已成爲了北京味道的一張名片。
而今兒要跟大夥兒聊的並不是宣武歷史,而是隱藏在牛街教子胡同的一家京味兒寶藏餐廳,每到飯點兒就會大排長龍,相信不少北京人,尤其是老宣武110104都沒少來它家,就爲了這口兒,毫不誇張的說,它家的影響力可以吊打多家餐廳,甭管多會兒過來,店內都是座無虛席。
店名叫祥雲軒,是牛街教子胡同,一家專門賣門釘肉餅的小店,店面不大,菜也全都是北京人熟悉的家常菜,人氣卻火爆京城,中午十一點开餐,您要想喫上第一波兒,至少得提前半個小時,四十分鐘,這家店的掌櫃的叫馬哲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這家門釘肉餅店,是老爺子跟媳婦兒一起經營的夫妻店,從1989年,一直幹到現在。
老爺子跟很多老北京一樣,性格外向健談,主外,既是掌櫃的也是服務員兒,還是採买,媳婦兒不善言談,負責在後廚揣餡兒做肉餅,小小的門釘肉餅,大有講究,擀皮兒,捏,包,揪皮兒,手法嫺熟,一氣呵成,看時容易,做時難,皮兒軟,餡兒還帶汁兒,沒個十幾年的功夫,確實很難包好老北京的門釘肉餅。
它是面案裏邊兒,最難學的一道喫食,有兩種包法,第一是一塊面,填餡兒,第二種方法是擀了面皮兒,擠餡兒包,不同於其他地兒的門釘肉餅,祥雲軒的肉餅,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料實在,餡料沒有半點怪味兒,衆所周知,牛街很多的买賣家,手藝都是祖傳下來的。
老爺子家的門釘肉餅也不例外,這份手藝是馬家的家傳,講究傳女不傳男,到了老爺子這代,兄弟多,姐妹少,結果這祖傳的手藝就傳給了老爺子的媳婦兒王雅君,很多朋友都納悶兒,爲什么只傳女,不傳男,原因其實很簡單,過去老北京,女人要學會做飯,做衣服,茲要掌握了這兩樣兒,跟婆家頗受歡迎。
爲什么不傳男就更簡單了,好男兒志在四方,而這個行業並不在北京爺們兒的志向裏邊兒,俗話說上九流,下九流,而勤行在下邊兒,不在上邊兒,當然了,這都是老黃歷了,只要不糊弄北京人,賣什么喫食,大夥兒都买账,老兩口开店,彼此照應,相互心疼,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夫妻店。
老爺子在大廳張羅,總是把桌子安排的明明白白,點什么菜也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爲的就讓媳婦兒能省一份心,這就是北京爺們兒,有態度,有擔當,而媳婦兒在後廚三十年如一日,從不懈怠,爲的是不辜負老伴兒的家傳手藝,不請服務員,爲的就是省錢,老兩口也是忙乎慣了,見天兒早晨四點起牀开始和餡兒,一直忙到夜裏十一點上板兒關門兒。
一幹就是三十多年,跟家是夫妻,在外是合作夥伴,倆人已經是相當默契,大事兒聽老爺子的,小事兒聽媳婦兒的,但在北京家庭,家裏一般沒什么大事兒,這就是所謂的夫妻和諧, 不難發現,很多北京人隔三差五就會陪家人來祥雲軒搓一頓,既好喫又實惠,而且每次走進店內,都能熟悉的鄉音。
跟這兒喫飯的幾乎都是北京土著,很少出現遊客,剛出鍋的肉餅, 用筷子在肉餡兒上扎個眼兒,壓一下,肉汁兒立馬跟噴泉一樣,直往外湧,按老話來說,門釘肉餅也分文喫跟武喫,武喫說白了就是直接一大口,不僅燙嘴,弄不好還得滋一身。
裏邊兒的湯汁會爆掉,這是武喫,相對而言,文喫就講究了,筷子夾起來,先咬一小口,用勺兒把湯汁兒倒出來,滿滿的一勺兒湯汁兒,一口肉,一口湯汁兒,嘿!那叫一個地道,面皮兒是面皮兒的味道,肉餡兒是肉餡兒的味道,再講究一點兒,叫門釘三喫,品湯汁兒,喫面皮兒,最後咂摸肉餡兒。
會喫,懂喫的老宣武都懂,剛出鍋的門釘肉餅外皮兒焦香,一口咬开,爆出濃鬱的肉汁兒,老北京都好這口兒,除了門釘肉餅,家常口兒的小白菜燒豆腐,醋香濃鬱的醋溜木須,還有香醇味厚的麻豆腐,扒肉條,更是桌桌兒必點。
話說到這兒,北京人在祥雲軒喫門釘肉餅,品的不止是味道,更有一份北京人家,家家都有,家家都看重的親情,這是普普通通,實實在在的家的味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陪着家人下館子,宣武牛街的這家京味兒寶藏餐廳,堪稱美食天花板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3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