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品茶、飲茶,茶文化自古就有傳承,不同地域有不同種茶,對於茶的理解略有不同,但制作茶的過程卻有相當多的共通點。像在武漢新洲區舊街街祠堂灣村附近,就有一座楊山龍巖茶場,其規模不小,種植了相當多的白茶。茶樹完全依山嶺種植,每到春夏時節,園內茶香繚繞惹人沉醉,而隨拍鏡頭裏,看到的滿山遍野全是綠色,生機勃勃。
相對而言,茶園在內陸地區有,但並不像傳統種茶大區裏那般盛大,而在武漢城區,包括周邊郊野區域內,相關的茶園數量並不多。楊山龍巖茶場的位置在新洲舊街,位置很僻靜,前往打卡,要走的路线十分漫長,需要先抵達新洲城區,從城區出發,相對距離較短。參考的线路是,先走郭竹线,過四合莊大橋後向東轉到四吳线,在祠堂灣村陽光購物中心處轉到東南鄉道上,過赤膊龍王宗祠即到。鄉道上的景致,自然純粹,有大的莊園、田地都很顯眼,到這裏了茶園的位置也就不難找。
當然,舊街這邊鄉道的地勢差異較大,主要便是丘陵山地的範圍廣。楊山龍巖茶場建在山地範圍裏,周邊全是山坡,雖然海拔有限,但綿延拓展,看着還是很震撼,茶場在山丘之間的平坦地帶有大門和入口,拓展的道路修了水泥路面,蜿蜒曲折,穿過植被森林區,相當醒目。茶場的採茶工作人員,多是撐着小車,沿着公路行駛,走到茶園裏。而在山腳开闊地帶,拍到的茶場全景,與山地完全融合,綠色植被之中,已經很難分清茶樹在哪裏。
不過,這畢竟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白茶的辨識很簡單,低矮成片的植株就是。繼續向着山裏走,大路變小路,丘陵地勢反差擴大,植被茂盛成林,茶樹綿延成片,還有明顯的地標區分,這就是茶園的主體區域了。進到茶樹範圍,看到它們種植的範圍和面積確實有規律可循,比如所有茶樹的高度相近,以橫排方式縱列向上,間距和密度保持一致,烘托成一排排綠幕。當然,茶樹周邊可沒有其他的植被,泥土區域露在外面,還有灌溉的线管,人工管理的工具隨處可見。
順着茶園主路,向着山脊攀登,這其實也是很多採茶人每天必走的行程。在小編看來,這段距離很崎嶇,主要是地勢很陡,在山腳走幾步還好,擡升往上,攀登就很費勁,還要帶着工具,是一個體力活兒。隨着地勢擡升,茶園的茶樹種植密度似乎在減小,路面劃分的區域,泥土的成色有些許差異。茶樹的長勢狀態,差異不大,但清一色的綠幕相當震撼人。
時值夏至時節,這時候已經沒有多少採茶人在現場。聽工作人員介紹,多數工序已經轉移到了室內,分揀和發售比較耗時,這時候戶外的茶園裏,維護茶樹的狀態工作多一些。像目前的天氣,溫度高,爲避免茶樹枯死,他們都有定時定點的灌溉,以機械工具爲主,人工爲輔。更多時尚科技的道具,比如傳感器、無人機等也有使用,現代茶園,已經不是很多年前的狀態,數字和物聯網的技術已經普及,成爲提升管理和產量的利器。
在茶園裏隨拍,戶外的天氣是個阻礙。主要是六月的天氣太熱,光线有點過於強烈,於是只能調整機器的設置,而大片的茶園景觀,遠景和特寫都可以兼顧,因爲沒有採茶人,所以風景的拍攝反而更加自由。綠色的茶樹,黃色的泥土,還有山石與山丘,掠過頭頂的鳥瞰場景,非常大氣。吹着風,頂着炙熱,很快就拍完了素材。
對於茶園和茶葉,小編是外行,鏡頭裏記錄的只有影像,對於白茶滋味,理解的較淺。這個時節,市面上的白茶較豐富,而成品白茶與茶園茶樹上的葉子差異巨大,這就是後期加工的結果。站在茶園上,看到鮮綠的葉子變成另一種狀態,這中間的工序,非千百年的打磨總結之結果。這還只是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傳統文化的深厚綿長。(喵星人日志原創隨筆文字,部分插圖未及時標注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武漢郊區有座千畝茶園,建在綿延山嶺間,茶香繚繞惹人沉醉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