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蛇盤溪:鑲嵌在鄂渝邊區的民族文化瑰寶

蛇盤溪:鑲嵌在鄂渝邊區的民族文化瑰寶

by admin - 2023-07-20 64 Views

盛夏時節,鹹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的茶園“春”意盎然。成壟成片的茶樹新梢在陽光照耀下透出嫩綠的光澤,農人正忙着除草、松土、施肥,爲來年的春茶生產積蓄力量。

在蛇盤溪村,村民採完春茶,便對茶樹進行修剪,專業術語叫“去夏增春”。“一刀下去,減少了夏茶的產量,卻增加了春茶的產值。”曾在村裏擔任22年黨支部書記的吳勝文一邊爲茶樹培土,一邊與記者聊天,“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種茶是最成功的。”

蛇盤溪村曾經發展過黃連、苧麻、松茯苓、烤煙等產業,最終因市場、土壤、技術等多種原因擱淺。“只要管理到位、採摘得好的話,一畝茶園至少可以收入四五千塊錢。”吳勝文介紹,村裏從2012年开始改田種茶,品種以龍井和白茶爲主,現有面積達2500余畝,戶平5畝以上,有不少農戶的茶葉收入超過萬元。

鹹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村民採摘春茶。(李維君攝)

地處鄂渝交界的蛇盤溪村,三面高山,一道峽谷,溪流如長蛇蜿蜒在群山之中,以茶林堡爲代表的20多個吊腳樓群遍布沿河兩岸,2012年入選住建部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年被國家民委確認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獲評“湖北省特色文化村”,成爲鹹豐幹欄建築之鄉最生動的注腳,堪稱鑲嵌在鄂渝邊區的民族文化瑰寶。

展开全文

鹹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牆繪。(李維君攝)

大活(大路壩區至活龍坪鄉)公路穿村而過,蛇盤溪集鎮上的風雨涼橋與民居外牆上《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巨幅彩繪相映成景。蛇盤溪曾是鹽茶古道,清道光年間即設有集市,1980年代遺存下來的供銷社房屋、櫃台至今仍維持原貌,店內副食百貨一應俱全,已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的女老板秦憲桃與顧客談笑風生,門頭上“爲人民服務”的匾牌吸引着衆多遊客打卡拍照。

旭日東升,遊客從茶園中新建的步遊道走向茶林堡院落參觀,不時用手機拍攝眼前的美景。路旁成熟的桃子和李子壓彎了腰,主人笑着招呼:“隨便摘!”年過半百的徐生祿正在院壩一塊石板上翻曬幹菜,支撐石板的竟然是先輩遺存下來的石碾子和柱礎。徐生祿的老房子雕梁畫棟,木刻窗花栩栩如生,石質台階和屋脊上的浮雕極具年代感。“這棟老屋有300多年的歷史,用的材料還有金絲楠呢。”隨行的蛇盤溪村黨支部書記丁濤向來客介紹。

鹹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茶林堡院落。(李維君攝)

“蛇盤溪的吊腳樓有一個顯著的特色——瓦翹木不翹,翹瓦不翹檐。”長期專注於當地民族文化研究的大路壩區退休教師,2014年被州文體局、州民宗委及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評定爲“恩施州首批文化守望之星”的李方慶解釋道,這裏的居民是巴蠻後裔,他們認爲房屋翹檐是神靈居所,“居所不飾翹檐,以示對神靈的敬畏。”

7月12日,蛇盤溪村有着30多年掌墨師經歷的任國文正在爲本村村民胡波裝模倒板。1966年出生的任國文從十八九歲拜師學藝,在鄂渝邊區掌墨修建的吊腳樓有30多樓。“現在修房子的少了,室內外裝修、裝模、加工棺材的卻不少,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木工活。”任國文說。

鹹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風雨涼橋上懸掛的燈籠。(李維君攝)

據統計,蛇盤溪村現存吊腳樓88棟,僅茶林堡院落就有19棟,其中一棟建於三年前,建築成本不比磚房便宜。自從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以後,村委會便倡導村民不要新建磚混結構的房屋,盡量保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風貌。大路壩區工委及駐村幫扶單位積極爭取精准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項目支持,將蛇盤溪村打造成宜居宜遊的田園綜合體,已有部分村民通過开辦農家樂、民宿,喫上了旅遊飯。

馬鹿池是蛇盤溪村开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一個樣板點。2021年,當地3名黨員帶頭,其他村民積極響應,籌集資金18萬元自發建成一座便民橋。2022年,馬鹿池着力开展院落整治,自發拆除廢棄豬圈2個、雞舍5個,累計籌資1.6萬元,出工228天,建成花果庭院。2023年春節前夕,煥然一新的馬鹿池第一次迎來了鄂渝邊區的大聯歡,鹹豐大路壩區與重慶黔江小南海鎮在這裏“同喫一桌席,共演一場戲”,兩地鄉親觥籌交錯,其樂融融。在外經營恩施土特產、4年沒回鹹豐過年的蛇盤溪村民任彧嬌,這次和丈夫抱兩個娃回來,現場感嘆:“我的家鄉,越變越大了,越變越好了!”

大路壩區與小南海鎮聯辦“村晚”,已沿襲多年。文化底蕴深厚的蛇盤溪村每次都要出演幾個節目,博取觀衆的笑聲和掌聲。村民自編自導的土家方言調子戲、山民歌對唱、農耕文化走秀等節目,不僅多次出現在小南海鎮的文化廣場,還時常在省級以上電視台露臉。2012年4月,蛇盤溪哭嫁應邀“哭”進深圳衛視《年代秀》欄目。2015年3月,蛇盤溪咂酒文化走進央視財經頻道。

“樹上喜鵲叫喳喳,貴客今天到我家。恭請貴客堂屋坐,幺妹,快給貴客倒熬茶——”“來噠……”蛇盤溪村七丘田院落,客人剛到院壩,吳清香和她的幾個姐妹,屋外叫喊,室內應答,渾然天成,一點也不扭捏。

鹹豐高腔山歌縣級非遺傳承人吳清香在指導年輕人表演土家族“哭嫁”。(李維君 攝)

吳清香是鹹豐高腔山歌縣級非遺傳承人,也是蛇盤溪村五句子山歌傳承基地的主講老師。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蛇盤溪村的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從內容到形式、從保護到傳承、從投入到輸出,在村級層面堪稱典範。除傳統民居和風雨廊橋外,村裏還建有超過200平方米的非遺展示館和民俗文化博物館。兩層樓的展示館內,傳統婚牀、陪嫁、花轎讓人眼前一亮,幹龍船、採蓮船、花燈、吊腳樓模型等非遺道具讓人嘆爲觀止,貼在牆上的山民歌詞曲還配套設計了二維碼,手機掃碼便可現場聆聽原生態的歌聲。

鹹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非遺展示館一角。(李維君攝)

“正月望郎是新年,情哥一去大半年;沒得哪一天呀,站在奴面前……”每晚七點,頭包青絲帕,身着藍布衣的吳清香准時打开抖音直播,一邊做針錢,一邊聊天,不時哼唱幾句原汁原味的土家高腔山歌。吳清香讀書不多,記憶力強,嗓門好,自幼跟隨愛唱山歌的母親生活,很多專業人士學不像的小調,她卻過耳不忘。如今,吳清香已收集整理山民歌300余首,在村裏开辦五句子山歌培訓9期,注冊的“清香姐”抖音账號有2.1萬多粉絲,還收了不少“60後”“70後”徒弟。

四十年前,“寶靈山下蛇盤溪,紅苕洋芋當飯喫。十個紅苕擡顆米,還說紅苕和得稀。”如今,“寶靈山下蛇盤溪,神仙羨慕口水滴。不愁穿來不愁喫,宜居宜遊打卡地。”在吳清香看來,恩施建州四十年,蛇盤溪舊貌換新顏,民族文化也迎來了春天。“在那個飯都喫不飽的年代,我們哪有心思唱山歌嘛”,正在直播的清香姐不時向山外的家人們發出感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蛇盤溪:鑲嵌在鄂渝邊區的民族文化瑰寶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