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張天佐:中國奶業還要從這四方面進一步下功夫

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張天佐:中國奶業還要從這四方面進一步下功夫

by admin - 2023-08-06 74 Views

近年來我國奶業產業振興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效,2022年我國2022年中國奶類產量首次突破4000萬噸,居全球第四位。8月5日,首屆世界奶業大會在呼和浩特舉行,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張天佐在大會上發言,其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表示,“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奶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爲此,張天佐提出未來要重點要在四個方面再進一步下功夫。

1、

我國奶業振興取得四大階段性成果

“乳品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奶業是現代農業的標志性產業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战略性產業,推動奶業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張天佐指出,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匯通有關部門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着力激發市場活力,強政策、嚴監管、練內功,推動奶業規模化、標准化、機械化、組織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持續推進品牌建設,不斷加強質量監管,產業素質日益提高,產業振興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效。

這種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2022年中國奶類產量首次突破4000萬噸,居全球第四位,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2%。奶業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二是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連續15年實施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計劃,構建嚴厲的全鏈條質量安全生產管控體系,主要營養衛生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三是國產品牌信譽穩步提高,連續舉辦了九屆中國奶業20強峰會,組織發布中國奶業質量報告,打造向社會开放的示範工廠和休闲觀光牧場,开展中國小康奶牛行動等,以看得見、摸得着、取得到的方式,闡釋奶業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國產奶安全放心的品質,中國奶業20強企業品牌深入人心,2022年市場份額達到了73%。

四是產業組織形式深刻變革,以乳品企業爲核心的縱向一體化的組織模式持續深化,乳品企業加大投資奶源基地建設,同時支持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通過奶吧、委托加工、小型加工廠等形式,發展有利於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收益,提升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斷完善生鮮乳收購指導價政策,保障養殖行業的各類收益,穩定購銷政策。

展开全文

2、

大而不強問題依然突出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張天佐也表示,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奶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生產性的矛盾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在國際競爭方面,生鮮乳成本遠高於奶業發達國家,導致國際競爭力不足。

另外就是產業鏈與供應鏈之間的銜接不緊密,產業養殖與乳品加工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問題,加工企業與奶農的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等。張天佐提到,去年下半年以來,奶源出現了階段性過剩情況,一些奶牛養殖場陷入困境。

第三就是相比奶業的發達國家,我國乳制品消費出現液態奶多、幹乳制品少,常溫奶多、巴氏殺菌奶少的“兩多兩少”特徵。

3、

從四個方面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盡管面對一些問題,但張天佐認爲中國乳業前景可期,他表示,目前我國人均奶制品消費水平還低於世界人均水平,未來仍然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總體上看中國奶業更注意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必須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張天佐表示,這需要重點在四個方面再進一步下功夫。

一是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強奶牛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增加優質飼草的動力,支持規模養殖場技術裝備的升級改造,加快奶牛智慧牧場建設,以規模化、標准化、數字化、智能化來推動節本增效。

二是加快完善奶業產業體系,創新乳品加工企業和養殖戶的生產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

三是繼續強化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完善奶牛養殖標准和規範,加強生鮮乳收購站、運輸車的精准化、全時段的管理;進一步完善全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乳制品質量安全。

四是要順應國內市場消費升級的需要,拓展幹乳制品種類,研發推廣適合國人消費的奶酪、黃油等乳制品,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的奶食品加工,提高乳清蛋白濃縮物等奶酪副產品加工利用水平。

張天佐還表示,內蒙古自治區位於全球公認的黃金奶源帶, 2022年全區牛奶產量達到733.8萬噸,佔據全國1/6以上,奶類產量穩居全國第一,打造了賽科星、優然牧業等一批知名的上遊企業,培育了伊利、蒙牛兩家全球奶業10強企業,內蒙古奶業品牌影響力持續提高,已逐漸成爲中國奶業的一張靚麗的名片。而此次在內蒙古舉辦世界奶業大會,是企業與地方政府攜手推進奶業發展的一個積極探索,也爲中國奶業的國際合作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張天佐:中國奶業還要從這四方面進一步下功夫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