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茶文化之中國十大名茶(台灣凍頂烏龍茶)

茶文化之中國十大名茶(台灣凍頂烏龍茶)

by admin - 2023-08-26 72 Views

中國台灣地區的種茶、制茶技術是隨着祖國大陸人口向台灣地區的遷移帶上寶島的,據野史相傳,是清道光年間的舉人林鳳池從福建帶回武夷烏龍植於凍頂山,中國台灣地區的茶業才得以發展,也有了自己的名茶——凍頂烏龍。該茶在中國台灣地區極負盛名,廣受歡迎。凍頂烏龍屬於輕度半發酵茶。凍頂爲山名,烏龍爲品種名。凍頂茶品質優異,在中國台灣地區茶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其上品外觀緊結彎曲,呈條索狀,色澤墨綠鮮豔,並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幹茶具有強烈的芳香;衝泡後,湯色略呈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茶湯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潤,韻味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

凍頂茶,被譽爲台灣茶中之聖。產於台灣省南投鹿谷鄉。它的鮮葉,採自青心烏龍品種的茶樹上,故又名〔凍頂烏龍〕。凍頂爲山名,烏龍爲品種名。但按其發酵程度,屬於輕度半發酵茶,制法則與包種茶相似,應歸屬於包種茶類。

文山包種和凍頂烏龍,系爲姊妹茶。凍頂茶品質優異,在台灣茶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其上選品外觀色澤呈墨綠鮮豔,並帶有青蛙皮般的灰白點,條索緊結彎曲,乾茶具有強烈的芳香;衝泡後,湯色略呈柳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湯味醇厚甘潤,喉韻回甘強。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

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爲“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主要種植區鹿谷鄉,年均氣溫22℃,年降水量2200毫米,空氣溼度較大,終年雲霧籠罩,每年採摘於4~5月和11~12月間,標准爲一芽二葉,色澤蒼綠,湯色呈金黃帶綠,具有花香甘甜滋味。

展开全文

凍頂烏龍茶歷史相當悠久,已經超過一百年。凍頂烏龍茶採制工藝十分講究,鮮葉爲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一年四季均可採摘,春茶採期從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茶屬輕度或中度發酵茶,亦稱“清香烏龍茶”。其茶品質,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濃,色豔;秋茶次之;夏茶品質較差。

採用軟枝青心烏龍制作凍頂烏龍香氣清揚濃鬱、底蕴厚實,是特有的花果香,且有東方美人茶的蜜味及荔枝香,更有凍頂烏龍茶的“綠葉紅鑲邊”,有如貴妃般雍容華貴,故名“凍頂貴妃茶”。

茶葉展开,外觀有青蛙皮般灰白點,葉間卷曲成蝦球狀,葉片中間淡綠色,葉底邊緣鑲紅邊,稱爲“綠葉紅鑲邊”或“青蒂、綠腹、紅鑲邊”。

台灣凍頂烏龍,台灣知名度極高的茶,被譽爲“茶中聖品”。屬烏龍茶系,高山茶,從發酵程度上劃分,其爲半發酵茶。也是台灣包種茶的一種,所謂“包種茶”,是指此種茶葉在舊時用兩張方形毛邊紙盛放,內外相襯,放入茶葉4兩,包成長方形四方包,包外蓋有茶行的嘜頭,然後論包出售,稱之爲“包種”。產自於台灣省南投縣鳳凰山支脈凍頂山一帶,海拔約700米的高崗上。一年四季均可採摘:春茶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間,夏茶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間,秋茶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間,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間,標准爲一芽兩葉,凍頂烏龍以春茶爲最好。其外觀特徵:呈半球型彎曲狀,色澤墨綠,有天然的清香氣。經沸水衝泡,茶葉自然衝頂壺蓋,湯色呈柳橙黃(或金黃、琥珀色),味醇厚甘潤,發散桂花清香或熟果香,喉韻回甘味十足,帶明顯焙火韻味,飲後杯底不留殘渣。因回甘明顯,所以有人形容說,喝凍頂烏龍的感覺很妙,愈品愈有味。

因爲凍頂烏龍種植於常年低溫的高海拔之上,所以茶樹生長緩慢,此時茶葉積累了較多的茶多酚和營養素,且葉面較厚,果膠質含量豐富,喝起來才會甘甜不苦澀,同時細膩柔滑,香氣高揚外顯,高品質的傳統茶對採摘標准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必須純手工連梗採摘,適當的保留茶梗不剔除,這是傳統烏龍茶制法保留香氣的關鍵,再加上獨特“熱揉團”工藝,使其留香更持久,耐泡度更高!

凍頂烏龍茶因爲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澤墨綠油潤,衝泡後湯色黃綠明亮,香氣高,有花香略帶焦糖香,滋味甘醇濃厚,耐衝泡。凍頂烏龍茶品質優異,一直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凍頂烏龍茶的採制工藝十分講究,採摘青心烏龍等良種芽葉,經曬青涼青、浪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的團揉(包揉)、復烘、再焙火而制成。凍頂茶一年四季均可採摘,春茶採期從3月下旬至5月下旬;夏茶5月下旬至8月下旬;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下旬;冬茶則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採摘未开展的一芽二、三葉嫩梢。採摘時間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最佳,採後立即送工廠加工。其制作過程分初制與精制兩大工序。初制中以做青爲主要程序。做青經輕度發酵,將採下的茶菁在陽光下暴曬20~30分鐘,使茶菁軟化,水分適度蒸發,以利於揉捻時保護茶芽完整。萎凋時應經常翻動,使茶菁充分吸氧產生發酵作用,待發酵到產生清香味時,即進行高溫殺青。隨即進行整形,使條狀定型爲半球狀,再經過風選機將粗、細、片完全分开,分別送入烘焙機高溫烘焙,以減少茶葉中的咖啡因含量。

凍頂烏龍茶衝泡品鑑:

熱泡香濃:

1.看幹茶:先審察幹茶的形狀與色澤,以了解茶葉品質特性。

1燙茶具:以沸水衝泡洗茶碗、茶具。

2.放置茶葉:參酌茶葉特性,放置茶壺容量1/3的茶葉。

3.衝泡:以沸水衝入壺中,衝滿即刻蓋好,衝泡开水溫度以95-100℃爲宜,可以多次衝泡以供長時間品飲。

4.衝茶碗:將熱水衝入杯內,用杯蓋輕撥泡沫,將杯蓋上泡沫衝掉蓋上杯蓋。

5.衝泡時間:衝泡時間由短而長,第一次短而後逐次增長。泡茶之時間長短不同,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品質也是不同,因此衝泡茶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茶湯品質。

溫杯:將茶杯先用沸水衝淨燙溫,以助長香味,也達到衛生要求。

6.傾倒茶湯:將衝泡出來的茶湯,先傾入茶海,使其濃度勻一,茶末沉澱,然後均勻注入茶杯供飲。

7.品茶:凍頂烏龍茶具有明顯的花香近似桂花香,特有香氣清純持久,芳香甘醇,生津解渴,提神醒腦,滋味特別甘醇。

冷泡甘甜:

置入4g的幹茶,注入500ml純淨水後靜置冰箱冷藏3-4h,果香甜香氣息撲面而來,清新襲人。相較於熱水衝泡,冷泡茶的優勢在於,無論在哪都可以衝泡,只要有一瓶礦泉水,有一點心儀的茶葉,就可以泡一杯營養保健的冷泡茶。

①冷泡茶可以更多保留茶葉中的兒茶素和茶多酚等營養物質。因爲冷水衝泡可以避免高溫對茶葉細胞結構的破壞,尤其是對多酚類物質和兒茶素以及抗氧化活性物質,效果最好。

②冷泡茶可以減少茶葉中酸性物質的釋出,可以降低茶葉的苦澀味。因爲低溫環境下,這些酸性物質釋出的幾率更低,茶湯口感更佳。

③冷泡茶可以有效降低咖啡鹼等生物鹼性物質的釋放,避免茶湯過濃過苦,降低茶湯的刺激性,對腸胃功能有更好的保護作用,特別是那些腸胃功能較弱的茶友,可以起到更好保護。

④冷泡茶可以更多地釋放芳香物質,尤其是當茶湯進入口腔之後,內含的芳香類酮類物質會更好釋放,使茶湯的口感更加香醇飽滿,喝起來更有喉韻。另外,用冷水泡茶,可以讓氨基酸率先釋放,口感會更加甜潤。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冷泡茶具有更好的降血壓和降低尿酸的效果。因爲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多糖類物質,會因爲長時間浸泡充分析出,營養保健的作用更好。

鐵觀音&凍頂烏龍怎么區分

一般說來,從外觀很難區別出鐵觀音、凍頂烏龍,只有品味才能加以甄別。上述提到的是兩種茶葉官方的一般描述,下面我談一些這兩種茶葉的異同及較爲簡單的區分技巧。

相同點

1、同屬烏龍茶系,半發酵茶;

2、外觀相似,半球狀或螺狀;

3、衝泡後葉片外觀: 青蒂、綠腹、紅鑲邊

不同點

1、茶樹品種不同;

2、發酵程度不同:鐵觀音8~18%,凍頂烏龍20~70%;

3、分類不同: 鐵觀音屬“閩南烏龍”,凍頂烏龍屬“閩北烏龍”;

4、工藝不同: 鐵觀音制作工藝中無“回軟”工序

區分技巧

1、觀色澤: 鐵觀音由於發酵程度低及低溫保存,色澤砂綠;凍頂烏龍一般發酵程度高,且經過焙火,顏色稍偏黃褐色;

2、看外觀: 凍頂烏龍多成半球狀,且顆粒較大,茶葉中多帶茶梗;鐵觀音呈一般螺狀,顆粒較凍頂烏龍小,茶梗較少;

3、嗅氣味: 未衝泡前,凍頂烏龍茶香氣要比鐵觀音濃鬱一些;

4、衝泡聞香: 等量衝泡,鐵觀音的香氣很濃鬱,凍頂烏龍要淡一點,有桂花或果香的香氣;

5、衝泡察色:等量衝泡,由於凍頂烏龍發酵程度高一些,一般說來湯色重一些;

6、觀察葉梗:等量衝泡,一般說來鐵觀音的茶梗要少於凍頂烏龍,凍頂烏龍多爲手採,茶梗在所難免;

7、品嘗茶湯:等量衝泡,凍頂烏龍的桂花香或熟果香較濃,且回甘明顯;

8、經泡程度:等量衝泡,一般說來凍頂烏龍發酵程度高,更經衝泡,至少可以衝泡六次,而鐵觀音要差一些的;

9、觀察葉底:凍頂烏龍多次衝泡後,芽葉依然完整,用手撕扯,仍具強度;鐵觀音多次衝泡後,葉片會碎掉,韌性要差一些的。

存儲方法

凍頂烏龍既有不發酵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茶葉極敏感,遭曬、受潮,茶葉便要變色、變味、變質。所以,儲存時,必須像儲存綠茶一樣:防曬、防潮、防氣味。但是凍頂烏龍比綠茶耐用,壽命較長,不藏冰櫃的話,凍頂烏龍可以保存二、三年。

小袋裝烏龍茶:只需要用將未开封的小袋子,用鐵罐裝好,放置在茶幾、書架之上即可。

散裝的烏龍茶:需要使用鋁箔袋將其封裝,並採取抽真空措施,如不具備,盡量擠掉多余空氣。

然後將袋口密封嚴實,最後放入鐵罐或瓷罐內,蓋好蓋子,放置在陰涼、幹燥、無異味、避光、防潮的地方即可,如書架、茶幾上。

控制溫度:25℃以下,相對溼度:50%以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茶文化之中國十大名茶(台灣凍頂烏龍茶)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