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中秋臨近成都月餅飄香 禮盒包裝大“瘦身”200元內價格更受歡迎

中秋臨近成都月餅飄香 禮盒包裝大“瘦身”200元內價格更受歡迎

by admin - 2023-09-07 64 Views

封面新聞記者 舒俊瑜

隨着中秋佳節臨近,月餅重回消費者的視野,成都一些商超已經开始搭建月餅銷售專區。

行業數據顯示,自2015年以來,中秋月餅消費市場規模持續穩定增長,2022年月餅銷售額達到243.8億元。與此同時,經過兩年過渡期,《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准於9月1日正式實施,對月餅禮盒過度包裝進行嚴格限制。

在新的監管要求和消費趨勢下,今年成都商超的月餅銷售情況如何?呈現出哪些新變化?消費者選購月餅有哪些傾向?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200元內產品受歡迎 銷售高峰期還未到來

9月5日,記者在紅星路兩家紅旗超市看到,月餅禮盒已經上架,不過款式並不多,也未擺在顯眼處。它們的價格多爲六七十元至200元,最貴的一款昆明冠生園梅花牌雲腿月餅禮盒,售價爲238元。

紅旗超市內的月餅銷售專區

溫江區伊藤洋華堂入口處搭建起了“中秋國慶雙節禮盒”專區,價格多爲150元至300元,最貴的廣州酒家流心點心禮盒售價爲499元。禮盒產品不局限於月餅,還包括餅幹、巧克力、堅果、麥片等組合裝。

“今年不打算买太貴的,家裏人嘗一下,一兩百元的正好。”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堅果零食也是不錯的選擇,更適合老人、小孩。還有市民表示,會選擇購买從幾元一個到三四十元一斤不等的散裝月餅,“豐儉由人”。

线上銷售渠道的情況是否也類似?記者查詢發現,成都老牌月餅品牌南台月的天貓旗艦店內,月餅禮盒從75元至499元不等,其中熱銷第一名的是家庭裝簡裝手工酥皮月餅,售價爲92.9元至122.9元。

展开全文

盒馬鮮生內的月餅銷售專區

一位盒馬鮮生的店員表示,目前距離中秋節還有半余月,线下挑選月餅禮盒的顧客確實還不多,“過一段時間流量應該就來了”。有行業報告指出,中秋節前一周是銷售高峰期,屆時品牌會加大營銷力度,用打折、滿減、換購等優惠活動持續吸引消費者購买。

重視健康意識 無糖、低脂、全麥款成“新寵”

口味偏好一直是月餅銷售的一個重要指標,從甜鹹月餅之爭,到蘇式鮮肉月餅的異軍突起,近年來一些“創新”、“奇葩”口味的月餅也成爲人們的談資。不過,對於五仁月餅的調侃,消費者似乎保持着長久的一致“默契”。

記者通過线下走訪和线上查詢,發現今年月餅的主流口味仍然是以豆沙、棗泥、蓮蓉、蛋黃、奶黃、果仁、椒鹽爲主的傳統口味,以榴蓮、生椰、檸檬、芒果、蔓越莓、烏梅、水蜜桃爲主的水果口味,以純巧克力、夾心巧克力、白巧克力爲主的巧克力口味,以及以雲腿、肉松、滷肉、牛肉、鮮肉爲主的鹹鮮口味。

知味觀推出木糖醇月餅

同時,健康低糖月餅的趨勢也在逐漸興起。隨着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开始青睞低糖、低脂、低卡路裏的月餅。比如,知味觀選擇用木糖醇替代蔗糖,稻香村打出“總含糖量<5%”的口號,優享時則推出全麥酥皮月餅。

“月餅高油、高糖、高熱量,還是要控制量。”市民胡先生稱,他准備從網上再選一選,盡量挑低糖、低脂的產品,“這樣喫着也更放心一些”。

稻香村一款月餅稱總含糖量低於5%

限制過度包裝新國標實施 不少禮盒只有兩層包裝

過去,許多月餅禮盒爲吸引眼球,包裝雖精美但過於繁復,遭到不少消費者吐槽:“大幾百元买的都是包裝材料。”現在,《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准明確規定,糧食及其加工品包裝層數不得超過三層,其他商品不得超過四層。

除了包裝層數,新國標准第2號修改單(徵求意見稿)還對包裝空隙率、包裝成本等作出具體規定。包裝成本方面,第2號修改單要求售價200元以上的茶葉和售價100元以上的月餅、糉子的包裝成本在售價中的佔比應小於15%,且不應使用貴金屬和紅木材料。商品總質量方面,第2號修改單要求茶葉商品總質量應不大於內裝物茶葉質量的6倍。

好利來內的月餅銷售專區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月餅禮盒已經刪繁就簡,只保留了兩層包裝,且沒有看到月餅與其他產品混裝的現象。星巴克的月餅禮盒還能“變廢爲寶”,消費者可將包裝盒二次利用爲郵差包、野餐籃或收納盒。

星巴克產品頁面提醒消費者二次利用包裝盒

“瘦身”成功的月餅禮盒也得到了市民好評。鄧先生告訴記者:“這樣挺好的,商家就應該把心思放在食材、味道和服務上。”李女士也表示:“包裝簡約大氣就行,大家都應該節約資源。”

如今,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氣之下,撕掉奢靡“外衣”、簡化層層包裝已是食品行業大勢所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秋臨近成都月餅飄香 禮盒包裝大“瘦身”200元內價格更受歡迎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