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時令菜品 食話食說 | 養生新寵“中藥奶茶”,能喝出健康嗎?

食話食說 | 養生新寵“中藥奶茶”,能喝出健康嗎?

by admin - 2023-09-12 52 Views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施桂娟

編輯 | 袁月

近期,“中藥奶茶”“中藥版酸梅湯”爆火,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這些傳統中藥飲品以獨特的口感和健康保健的特點,在年輕人中特別受歡迎。這一新的養生潮流,真能有益於健康嗎?

“中藥奶茶”火了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开始注重健康養生,隨着“藥補不如食補”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保溫杯裏泡枸杞、一整根人參的“熬夜水”、黑芝麻丸等已經成爲常見的養生方式。然而,現在最受歡迎的養生飲品卻是酸梅湯、“中藥奶茶”,這種帶着中藥香的中藥茶飲成爲了年輕人的“新寵”。

盡管不喝奶茶被視爲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但許多人仍然難以抵擋這種飲品的誘惑。最近,一種新型的奶茶开始在柳州市中醫院內出現,這款奶茶與衆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加入了中藥成分。該醫院藥膳坊的菜單上還寫明了各款奶茶的功效和中藥成分。譬如,水行奶茶加入了黃芪、熟地、白術、枸杞等中藥,可健運脾胃、補腎益氣。

一位網友對此的分享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許多人對中藥奶茶的口感和療效表示贊賞,認爲這種奶茶既美味又健康。同時也有一些人對此表示擔憂,認爲中藥成分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展开全文

此外,還有“中藥版酸梅湯”也受到年輕人的歡迎,還一度上了熱搜。酸梅湯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飲品,其基本原料包括烏梅、山楂、陳皮等。此外,洛神花和桂花等也是常見的添加成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配方中還會加入烏棗、桑葚和薄荷等食材,以增添獨特的口感和香氣。

究其原因,“中藥奶茶”和“中藥版酸梅湯”的爆火,不僅是因爲年輕人越來越注重養生,還是由於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和習俗的熱愛。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些中藥飲品作爲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可以讓年輕人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藥奶茶”有用嗎?

酸梅湯是一種傳統的中藥飲品,主要由烏梅、山楂、甘草、陳皮、冰糖等材料組成。它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健脾胃等功效,同時還有助於消化和降低血壓。酸梅湯的味道酸甜可口,適合夏天消暑、冬天保暖,是一種四季皆宜的飲品。

浙江省中醫院副院長林勝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酸梅湯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但如果有舌苔變厚、排便不暢等溼氣重的情況,或本身胃酸過多,有食管反流的表現,或有呼吸道感染,都不適應飲用酸梅湯。”中藥奶茶也是一樣的道理,在選擇具體的飲品時,要注意配料,林勝友提醒,孕婦、兒童、老人或本身就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在選擇中藥奶茶等中藥飲品時需要咨詢專業的中醫師。

“先了解清楚自己的體質,再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茶飲。”無錫市中醫醫院中醫經典科副主任中醫師畢禮明在接受採訪時也指出,添加了中藥材的飲品確實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中藥材講究“君臣佐使”,因而消費者在購买此類茶飲時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圖源:浙江省中醫院

秋季這些中藥茶飲也很不錯

中醫認爲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爲陰盛的轉折。秋季燥氣較盛,易傷津液,常見口幹舌燥、鼻澀咽痛、皮膚幹枯、大便幹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所以秋季既要清暑氣,又要養陰潤燥。以下是3種秋季茶飲配方。

  • 沙參麥冬茶

配方:沙參9g、麥冬9g、玉竹6g、天花粉5g、扁豆5g、桑葉5g、甘草3g。

做法:大火煮开後小火煎煮30分鐘。

功效:滋養肺胃,生津潤燥。適宜咽幹口渴,幹咳少痰者。

禁忌人群:風寒或溼痰咳嗽者忌用。

  • 金銀花菊花茶

配方:菊花3-5g、金銀花3-5g、枸杞22g、甘草2g。

做法:沸水衝泡,溫飲。

功效:散風清熱、平肝瀉火,適宜在秋天微惡風熱、口幹、尿黃、舌質紅、苔薄黃時飲用。

禁忌人群:菊花、金銀花偏寒,脾胃虛寒者、經期、幼嬰及孕婦不宜飲用。

  • 參麥陳皮茶

配方:西洋參2g、麥冬2g、陳皮1g。

做法:沸水衝泡,溫飲。

功效:益氣養陰,潤肺健脾。適宜經常熬夜勞神者,臨牀表現爲神疲乏力、咽幹口燥等症狀的人群。

禁忌人群:胃酸過多的人勿喝。

在制作和飲用這些茶飲時,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加減配料。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飲用並尋求專業醫療建議。

參考資料:

1.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中藥奶茶對藥物劑量和質量控制要求高,並非適用所有人群

2.江蘇中醫藥.醬香拿鐵出圈,酸梅湯火爆,悄悄告訴你,這些秋季中藥茶飲也很不錯!

3.廣西通.想喫嗎?柳州一醫院出售中藥奶茶!還有中藥牛肉面,中藥蛋糕、包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食話食說 | 養生新寵“中藥奶茶”,能喝出健康嗎?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