䰾魚在每年秋季
桂花盛开時最爲肥美
所以秋天也是
喫䰾肺湯的好季節
䰾魚貴在“肺”
即䰾魚的魚肝
一小盅䰾肺湯,湯清澈而味鮮
魚肝軟糯肥嫩,魚肉細膩無刺
是專屬於蘇州秋季的
“肺腑之味”
今日推薦
《賞桂品享䰾肺湯》
當年,於右任先生在石家飯店的題詩:“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䰾肺湯。”讓䰾肺湯聲名遠揚,名菜有了傳奇故事。
䰾魚稀有,蘇州風物特產。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編撰《中國烹飪百科全書》,“斑魚”詞條的編寫任務就交給了我這位蘇州人。“䰾”字晚出,因魚體有黑色斑點,稱“斑魚”“斑子魚”等。夏曾傳在《隨園食單補證》中稱:“斑魚,吳中盛行,又名巴魚。”初刊於1920年的《洞庭東山物產考》考述䰾魚腹黃,稱其爲“黃䰾魚”。《正字通》解釋繃魚:“形似河魨而小……腹脹大圓,緊如鞠,仰浮水面”。繃,有張緊之義,䰾魚之名或是出自繃魚。斑魚、䰾魚,一物二名。
圖源:好玩蘇州
明清以來,江南視斑肝爲珍味,斑肝色微黃。《隨園食單》將“班(斑)魚”一魚“分肝、肉兩種”,斑肝單列一種。清代,蘇州的䰾魚菜就很出名,《桐橋倚棹錄》記錄山塘街菜館的食單上有斑魚湯、炒蟹斑、湯蟹斑。李漁《闲情偶記》贊美吳門斑子魚:“味之甘美,幾同乳酪,又柔滑無骨,真至味也。”流傳至今的有炒蟹䰾、湯蟹䰾、薰䰾魚、元寶䰾魚、䰾肺湯等,以䰾肺湯爲最,蘇州民諺有“秋時享福喫斑肝”。
斑肝湯“變身”䰾肺湯,大多認爲與於老先生的那首“䰾肺湯”詩有關。於老是陝西人,聽不清吳儂軟語,將“斑肝”錯聽成了“䰾肺”,因此詩,䰾肺湯風靡开來。其實,“肝”與“肺”的發音不同,這樣的說法難免牽強附會。
魚沒有肺是常識,魚肝何以成了魚肺?最早將䰾魚肝稱“肺”或出自朱彝尊《食憲鴻祕》的“斑魚”菜。夏曾傳稱斑魚:“其肝吳人謂之斑肺,鮮嫩之至。”無獨有偶,“青魚禿(獨用)肺(魚肝)”是一道老底子的吳地名菜,紅燒,做湯均可,肥嫩異常。過年置辦年貨,懂喫的老蘇州人,买來青魚氽薰魚、做糟魚,魚腸(稱卷菜)、魚肝是不舍得丟棄的,加一把大蒜炒,肥腴甘美,蒜香撲鼻,足以下飯。䰾魚、青魚的肝肥而且嫩,或是稱肺的一個緣由。
䰾魚,長得呆萌,圓筒形的身材,鼓氣時,肚子脹得滾圓如球,浮於水面,俗稱“泡泡魚”“氣䰾魚”。䰾肺湯是䰾魚菜的“清唱”,肉嫩肝肥,湯汁鮮醇,顯䰾魚本色,靠的是做菜硬功夫。蘇州廚師治䰾魚有一套獨特的技術,䰾魚魚皮堅硬,肚有小棘,不堪食用,去皮是加工䰾魚的第一道步驟,方法是左手拉住魚肚,右手下刀切开魚皮,邊推邊滾動圓球般的魚身,剔除魚皮。
圖源:蘇州市文廣旅局官微
䰾魚腥重,肝腥尤重。去腥是治䰾魚的關鍵技術,古今去腥方法一脈相承。《食憲鴻祕》的做法是“先將肺(肝)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木花,有說疑指槐花,魚肝入花水浸泡爲的是去腥。現在的做法是用食鹽、蔥椒(細蔥末)酒捏洗肉、肝去腥。湯出鍋前還要給魚腥最後一擊,才能完成䰾肺湯的最美鮮香呈現。袁枚說,“起鍋時,加姜汁一大碗,蔥數莖,殺去腥氣”,與朱彝尊所說的“再搗鮮姜汁,酒漿和入,尤佳”如出一轍。在湯碗中撒胡椒粉、加蔥椒酒是䰾肺湯去腥的升級版,胡椒粉的穿透力是去腥的撒手鐗。
曾任石家飯店行政總廚的蘇幫菜非遺傳承人畢建民大師,調治的䰾肺湯自成一格。畢大師以雜魚吊湯增味,突出魚鮮,“冷肝熱湯”的喫法頗有特色,將湯中魚肝取出置盤中,待肝冷卻“冒汗”(滲油),邊喫魚肝,邊喝熱湯,肝肥入口即化,肉嫩湯鮮醇美,味覺層次奇妙變化,別有一番滋味。
來源:《蘇州日報》2022年11月03日 A12版 作者:胡建國| 主播:春曉
支持單位:蘇州日報社、市廣電總台、市作協、蘇州雜志社、蘇州圖書館、市閱促會、市朗誦協會
點贊+在看
分享小夥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夜讀 | 秋日蘇州的這一口鮮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9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