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美酒名茶 以酒花評價酒質靠譜嗎?看看貴習酒業怎么說

以酒花評價酒質靠譜嗎?看看貴習酒業怎么說

by admin - 2023-12-12 67 Views

酒花指浮在酒面上的泡沫,是液體在劇烈碰撞中,各種成分界面張力不同而形成的。有人在品飲白酒時間开瓶後第一個動作便是砸酒花、拉酒线,仿佛酒花一开局面才开;老酒鑑定時,鑑定師通過訓練有素的搖酒花、聽酒花動作,判斷其是否跑酒、跑酒程度如何……

但是,光以酒花來評價酒質真的靠譜嗎?影響酒花的因素又有哪些?

1、與酒精度相關

白酒中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因此乙醇濃度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酒花的好壞。

2、與酒體糖度、酯類等成分相關

蒸餾酒與發酵酒的也不同。在葡萄酒、啤酒、黃酒等發酵酒中,酒花好壞除了受酒精度影響以外,還受酒體糖度高低的影響。相比蒸餾酒,發酵酒有很多未蒸餾的成分,因此其酒花呈現特點及影響因素比蒸餾酒更爲復雜。

酒體的成分很復雜,不僅僅是水、乙醇、糖類物質,還有很多酸類、酯類、醛類、酮類、醇類等微量物質,嚴格來講,酒花好壞受液體中各種成分的影響。

但由於其他物質在酒體中佔比較小,其對酒花的影響力也有限,因此便在白酒圈形成了酒花跟酒精度相關,發酵酒圈形成酒花與酒體糖分和酒精度有關的局限理解。

由此可見,以酒花來評價酒質並不靠譜。

但在老酒酒質鑑評中,看酒花是一種極重要的評判手段。

不开瓶的情況下,判斷一瓶老酒是否跑酒、跑酒程度如何,搖酒花和聽酒花是主要的鑑定方式。通常情況下,老酒酒花都比較不錯,濃鬱且有黏度和厚度。但個別老酒也會出現酒花消失快,弱,或無酒花的現象,能否以此來判斷老酒品質,同樣也要兼顧其他情況而定。

展开全文

主要看這幾個維度:

首先,看香型。

清香、鳳香、董香等通常情況下酒花大而薄,消失快。汾酒,西鳳,二鍋頭,董酒等,如果這些香型的白酒酒花非常濃鬱持久,反而不正常,這與釀造工藝有關。

而濃香、醬香型老酒,酒花濃鬱持久則說明酒體黏度高,具備好酒的特徵。優質濃香醬香型老酒比較理想的酒花是“花如綠豆大小,層疊”。清香型老酒“酒花大如黃豆,薄而快”。

從持續時間上來看,醬香型比如茅台老酒的酒花持續時間在15s左右,濃香型酒花的持續時間在8-10s左右;清香型持續3-5s,度數較高保存完好的酒酒花時間會稍長1-2s,如果再長則要考慮爲假酒。

如果一瓶酒晃動後,酒花發白且細密,持續十幾分鐘甚至一小時不消失,這瓶酒大概率是壞掉了,裏面酒精全部蒸發,導致瓶內水分變質。出現這種情況,切記不可飲用。

其次,看度數。

度數越高酒花越大越快。同樣一款八十年代的60°濃香老酒,滿瓶的酒花反而不好,跑酒一點的酒花則非常濃鬱。所以,並非所有老酒酒花越濃鬱、越持久就越好。

酒花弱或者無酒花,通常是老酒跑酒過多導致酒體中水分比例太高,出現花弱或者無花。另外有些老酒,即使不跑酒,也有酒花不好的情況,這與這瓶酒生產配料工藝及勾兌技術,酒分子的結合有關,也與老酒存放環境有一定關系。

針對一些不透明的酒瓶,沒法看到酒花,則可以採取聽酒花的方式,即搖晃瓶子,讓瓶內液體產生酒花,然後用耳朵貼在瓶底,聽酒花爆裂的聲音。

一般情況,大酒花音頻較低,聲較大,聲音不夠密集;細小酒花音頻較高,聲較小,聲音很密集。不過,酒花並不能完全決定酒質優劣,最終決定酒質好壞,還需綜合其他的因素考量。

日常中我們如何能看到欣賞到更漂亮的酒花呢?

1、選擇有流酒珠子的包裝拉酒线砸出漂亮酒花。比如茅台及絕大多數醬酒採用的雙珠蓋瓶口,而塞口瓶則不好砸花。

2、搖酒花要避免一些球形、流线形的瓶型。搖酒花的原理跟砸酒花一樣,在搖動酒液的過程中,使其碰撞產生酒花。市面上的大部分白酒瓶體是很適合搖酒花的,能讓酒液在搖動過程中,形成密集酒花,但也有一些球形、流线形的瓶型,搖動時減少了液體碰撞,不太容易搖出酒花,此時需要用更大的力。

3、瓶內容量也會影響搖酒花的效果。酒灌得太滿或裝得太少,都不容易搖出酒花。

以上就是貴習酒業爲您解讀的以酒花評價酒質靠譜嗎?

貴州貴習酒業有限公司,前身是貴州省習水縣二郎酒廠,系原貴州省輕紡工業廳於1982年投資建設的地方國營釀酒企業,是習水縣歷史悠久的白酒生產廠之一。近四十年來,企業先後榮獲第四屆貴州名酒、貴州省第四屆白酒銀樽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中輕部金龍騰飛獎、新華通訊社社酒、中國名優精品、貴州省著名商標、貴州省納稅A級信用企業等衆多榮譽。

一杯貴習,禮待八方。貴習酒期待您的訂購和品鑑,爲您的精彩人生和喜悅生活助力。

來源:貴習酒業融媒體中心

編輯:陸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以酒花評價酒質靠譜嗎?看看貴習酒業怎么說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03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