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對於紅川酒業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中國白酒進入深度調整期,在甘肅耕耘多年的紅川酒業,多措並舉,吹響了進軍全國的號角。
爲什么是紅川酒業?又爲什么在這個時間節點?
回顧即將過去的這一年發現,紅川酒業正以清晰的方向、穩定的速度、充足的耐力在發展道路上“奔跑”,創造着區域酒企高速增長的佳話。
增長從何而來?我們還是要從發展主脈中尋找答案。
█ 向下扎根,夯實品質基石
品質,是一切的基礎。
紅川酒業秉承“品質是生命,創新是靈魂”,恪守“純糧自釀”的理念,樹立起隴酒質量建設標杆。
2023年,紅川酒業在這方面又上了一個台階。
首先是品質基礎的夯實。
▎紅川酒業年產1.2萬噸純糧原漿白酒建設項目
紅川酒業推進的“省級重大項目”——年產1.2萬噸純糧原漿白酒建設項目,爲企業高質量發展添加新動能,增加企業在全國市場競爭中的底氣。據了解,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產值將達到30億元,年上繳稅收將增至7億余元。
其次是品質需求的豐富。
基於超級大單品錦繡隴南,紅川酒業推出了高端新品:錦繡隴南青山、綠水。酒體上,有時光窖藏之味與馥鬱芳華的酒香;包裝上,有自然生態之美與高端大氣的質感。據透露,產品一經上市就備受消費者喜愛,還拿下了“感官質量獎”“創新產品獎”等多項大獎。
▎紅川酒業產品-錦繡隴南青山、綠水
此舉進一步完善了企業產品結構,布局了高端賽道,爲紅川酒業走向全國添加了新的砝碼。
第三是人才技能的強化。
過去的一年裏,紅川酒業先後舉辦了第七屆白酒生產技能大賽,第三屆包裝、化驗檢測技能大賽暨第二屆白酒品評技能大賽,第十一屆職工運動會等活動。一方面,推動了生產技術標准化、精細化,促進了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
█ 向上生長,擔負社會責任
責任,驅動企業發展。
紅川酒業的責任感,體現在造福桑梓、回報社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發揮企業社會擔當上。
4個月前,紅川酒業爲助力甘肅隴南成縣教育事業的發展,捐贈了1000萬元;爲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向七裏河衛健系統捐贈了一批醫療物資;近日,向發生6.2級地震的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捐贈了100萬元,用於抗震救災。
▎紅川酒業向積石山災區捐款100萬元
事實上,行公益事一直貫穿紅川酒業的發展過程中。
據統計,該企業先後在築路修橋、抗災救災、助力脫貧、鄉村振興、抗擊疫情、城市建設等社會公益事業方面累計捐贈超9000萬元。
▎紅川酒業捐贈1000萬元助力成縣教育事業發展
對此,紅川酒業董事長茅宇表示,企業是社會的,離开社會這片土壤,企業不可能生存下去。
業內人士認爲,企業做公益是一種“利他”行爲,而“利他”對企業發展來說是一種稀缺資源,是經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詞。紅川酒業將公益化爲自身發展的基因,通過“利他”行爲,實現“成人達己”的成就。
正因如此,紅川酒業與甘肅本土消費者建立了情感鏈接,在甘肅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多年來積攢的聲譽資本,以及不斷夯實的品質基礎,讓紅川酒業在2023年迎來了一個小小的爆發。以此爲基,企業的根據地市場將更加牢固,走向全國的動作也更有底氣。
█ 向新而行,未來是“星辰大海”
走向全國,幾乎是每個區域企業都有的夢想,區別只在於是否付諸行動。
2023年一系列行動明確表明,紅川酒業的視野是全國——
3月,紅川酒業冠名高鐵列車,“紅川酒業”號從蘭州出發駛向上海,輻射西北、華中、華東等地區;
▎紅川酒業高鐵列車冠名儀式
4月,紅川酒業一城雙展,亮相第108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吸引到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駐足參觀、試飲品鑑、咨詢了解、商務洽談;
其後,紅川酒業亮相蘭洽會、伏羲大典、海南消博會、敦煌文博會、合肥綠博會、隴酒東南行等各大展會,多維度傳遞企業品牌文化,推廣甘肅味道;
爲加速“深耕甘肅,輻射西北,邁步全國”三步走战略,紅川酒業相繼在青島、鄭州成立分公司,以點帶面,加速省外布局……
▎紅川酒業亮相全國各大展會
可見,紅川酒業在逐步推行全國化進程,且效果頗佳。
之所以有此評價,很大程度上源自紅川酒業所獲各項榮譽。
企業層面,復核通過“中華老字號”“國家級放心酒工程·示範企業”,榮獲“甘肅老字號”“甘肅省用戶滿意企業”“甘肅社會責任企業”;
產品層面,純糧天香獲“青酌獎”,錦繡隴南獲“中國精品白酒品鑑會金獎”,金成州獲“綠博會金獎”,金紅川系列獲“綠色優質農產品博覽會金獎”“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白酒品牌”“西北五省區白酒品評優秀產品獎”,飛天成州獲“市場暢銷產品”“西北五省區白酒品評優質產品獎”;
東興證券研報顯示,行業整體正從谷底復蘇。伴隨這一趨勢,紅川酒業牢牢把握行業形勢,在消費者心中勾勒鮮明的紅川形象,進而有效地突圍全國,實現新的躍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紅川酒業這一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向新而行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0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