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造酒、文化造勢、品牌輸出,劍南春以唐朝文化爲核心活化中華酒文化,推動其文化勢能和品牌價值飛躍式增
“唐人名酒,多以春名。”
宋代大文豪蘇軾的這句話,讓我們看到了唐朝名酒的以春爲名的特質。彼時的古人冬季收獲而釀酒,春天佳釀制成而飲,所以當時很多名酒都有春字。
白居易《問劉十九》裏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是新酒;李白《將進酒》裏“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換的就是劍南燒春。
相對於剛釀造出來的生春,劍南燒春多了一道低溫加熱滅活的工序,使酒質更穩定,便於長期保存和陳釀,代表了唐代谷物發酵酒的最高水平。
天寶年間,李白被唐玄宗詔徵趕赴長安,把劍南道的美酒帶到了唐玄宗的御前。唐玄宗品嘗美酒後,龍顏大悅,賜名劍南燒春。
以李白和劍南燒春從德陽綿竹(劍南道)趕赴長安爲肇始,大唐進入詩酒盛世,萬國來朝,風華絕代。
千余載光陰後,在李白的家鄉,由中國酒業協會、四川省酒業協會主辦,德陽市酒業協會、綿竹市酒業協會、劍南春集團承辦的2024四川國際美酒博覽會於6月18日至20日在德陽舉辦,來自7個國家(地區)超250余家中外酒企參展。
盛世、盛會與傳承千年的“唐時宮廷酒”,再次相逢。
█ 德陽酒博會,中外名酒齊聚
因爲酒大多由糧食釀造,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產物,所以盛世與酒自古就同頻共振。
2023年,中國GDP達到126.06萬億元,增速爲5.20%;全國谷物產量12828.6億斤,比上年增加163.7億斤,國民經濟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酒業也與經濟同步發展。據中國酒業協會數據,2023年,全國釀酒行業完成釀酒總產量6131萬千升,同比增長1.1%;完成產品銷售收入10802.6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利潤總額2628.2億元,同比增長7.6%。
這是中國釀酒行業銷售收入首次突破萬億,且收入利潤持續保持雙增長。
在此背景下,本屆酒博會堅持“國際化、特色化、多元化、市場化”辦會理念,着力擴內需、促消費,共享美酒魅力,共商產業發展,共促行業繁榮。
此次酒博會以聚焦“打造酒類知名專業展會”目標,設展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分爲名酒綜合館、國際綜合館2大區域),參展產品包括白酒、葡萄酒、啤酒、黃酒、果露酒、國際蒸餾酒等6大酒種,涵蓋酒類包材、智能釀造、系統研發、智慧管理等酒業全產業鏈,既有“茅五劍”爲代表的中國名酒,也有從世界各地參展的國際名酒,是名副其實的盛會。
從人群看,現場既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中國經銷商,也有國外友人漂洋過海,想把中國美酒帶回故鄉。
中國國際影響力之強,中國酒業之盛,酒博會海納百川之氣象,宛如开元年間的盛唐風情。
讓人領略盛唐的,還有酒博會C位的“唐時宮廷酒”。
劍南春始於南齊,興於盛唐。《舊唐書》第十二卷《德宗本紀》中的“劍南歲貢春酒拾斛”,讓其成爲中國唯一進入正史並流傳至今的美酒。
傳承千年的劍南春,承載的不僅僅是川酒匠人們的心血,更是一段難以復制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它是經濟的產物,是詩歌的引子,也是文明的載體。
千載光陰流轉,酒韻綿長,才有了今日的劍南春。
當劍南春攜皇家劍南春、東方紅1949、珍藏級劍南春、劍南春·老酒、水晶劍南春等核心產品亮相酒博會,就成爲一道靚麗的風景线,吸引了大量國內外嘉賓進入展館,深入了解它的故事和酒。
不只是布展,劍南春還在本次酒博會期間策劃了劍南春文化之旅、劍南春“唐宮夜宴·千年酒頌”、品牌之夜等一系列活動。
▎劍南春品牌之夜
這些活動讓嘉賓們可以沿着劍南春的千年發展歷程,觸摸歷史的脈絡,回望那個萬國衣冠同桌共飲、吟唱詩歌的盛唐。這也是劍南春作爲中國名酒的底蕴,是不可復制的品牌資產。
人們來了劍南春,就來到了源遠流長的中華酒文化歷史長河,就來到了詩酒鼎盛的大唐。
█ “美酒+文化+旅遊”賦能品牌升維
參觀劍南老街的天益老號博物館,也是本次酒博會的重要環節。中國酒文化和劍南春的故事,都藏於此。
天益老號博物館以劍南春的發展和傳承爲主线,以皇家酒文化的發展爲輔线,聯合陝西歷史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以及綿竹博物館等,再現中國酒文化之輝煌。
在這裏,你能看到來自三星堆的大量酒器,了解商周時期的酒祭之禮,欣賞形制獨特的青銅器,發現战國時期李冰在都江堰治水後,把蜀酒帶入了新的繁榮。
更能看到唐代房陵公主墓壁畫中體態豐滿的侍女,正手持提壺高足杯斟酒;看到唐墓壁畫裏官員們坐在榻上,排有座次,歡快飲酒;唐人傳杯唱觥、賦詩猜謎、起舞拋球等佐觴活動,也被鮮活呈現。
中華之酒文明,盛唐之風情,在這裏一覽無余。
今年,博物館更在去年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提升,增加了對遺址本體的展示,並利用數字媒體技術,演繹劍南春跨越千年的傳奇。遊客甚至可以通過互動和沉浸式體驗,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釀酒大師們交流。
走進博物館深處,穿過一段走廊,便到達了始於南齊的“天益老號”酒坊遺址。該遺址是國內歷史久遠、保存完整,並且至今仍在生產的傳統釀酒作坊,2004年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它代表着劍南春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對歲月味道的尊重,也是一無二的品牌資產。
此外,劍南春還攜手“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曼城足球俱樂部”進行聯合文創,在劍南春酒莊設置了文化展。
該展覽運用全息、AR等高科技,爲遊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創藝術之旅。
遊客可以置身於三星堆的原始部落,觸摸原始的圖騰神柱;在唐代宮廷的燈火中,看到“酒”字從古至今的演變;在全息投影中,感受漫天星河圍着自己旋轉;在曼城的綠茵場上,和曼城球星一起登上領獎台,發出慶祝奪冠的歡呼。
這些動作,無疑彰顯了劍南春深厚的歷史底蕴和持續的創新精神,也讓觀展的每一位嘉賓深深與劍南春文化共鳴。
出了劍南春酒莊,消費者還可以到川酒會館品嘗劍南春酒特調的雞尾酒,現場接受劍南春釀酒大師的指導,動手調配出屬於自己的劍南春佳釀。
這座“美酒+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老街,正以嶄新的面貌爲造訪者帶來全新體驗,不斷擦亮“美酒名城·畫境綿竹”“唐時宮廷酒,今日劍南春”的金字招牌。
除了劍南老街,本次“酒廠之旅”的另一個核心是佔地5萬平方米,共有23000多個陶壇的劍南春萬噸陶壇庫。據悉,這是劍南春集團公司最大的一個陶壇酒庫房,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單一原酒陶壇陳貯庫。
這裏儲存的原酒,均經過多道精選工序。貯存期滿後,這些原酒還要經過再精選,才能調制成皇家劍南春、東方紅、劍南春老酒、水晶劍南春等系列酒。
由古及今,劍南春人在每一個環節上的精益求精,才有了“唐時宮廷酒”的盛名,也有了“今日劍南春”的鼎盛。
這場文化之旅並未就此結束。
在本次酒博會期間,劍南春還與“中國國家地理”達成品牌合作,邀請中國國家地理作爲线路策劃及顧問,共同精心打造了“九寨溝水源探祕”品質路线和“御酒進貢之路”文化路线。
兩條路线均以“酒廠之旅”爲起點,以創新、科普的知識主題旅行形式,持續豐富酒文化的表達,譜寫文旅、酒旅融合的新篇章。
不只是暢遊,白天的遊覽結束後,遊客們被劍南春帶入到了真正的唐宮夜宴。
這是一場經典、盛大和前所未有的唐文化饕餮盛宴。
█ 一場唐宮夜宴,立體呈現中華酒韻
劍南春是一段歷史。
從战國雛形初現,南齊永明初釀造,到盛唐進貢宮廷,再到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現代化發展,劍南春的酒史也是一部中國酒文化發展史的縮影。
它不只有廣爲流傳的“唐時宮廷酒,今日劍南春”,還在文化培育上堅持將唐文化作爲品宣的首選,周而復始地反復錘煉,才有了經典的劍南春“唐宮夜宴·千年酒頌”。
6月18-19日晚,由劍南春集團攜手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傾力打造的劍南春“唐宮夜宴·千年酒頌”大型實景藝術盛典在四川省綿竹市中國玫瑰谷正式开演。
▎左右滑動查更多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是我國久負盛名藝術院團,有衆多享譽海內外的傑出藝術家,創演了舞蹈詩畫《國色》、舞樂《中國故事·十二生肖》、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裏江山圖〉》、音樂劇《綻放》等衆多深受中外觀衆喜愛的優秀藝術作品,集中代表了我國音樂、舞蹈藝術的輝煌成就。
本次藝術盛典通過歌曲、舞蹈、器樂演奏、情境演出等多種節目形式,以詩仙李白與劍南春酒的不解之緣爲主线,採用五個篇章分別演繹出李白與劍南春酒的淵源、天益老號酒坊的釀造工藝、李白於酒中寄托的豪情、劍南春酒獲唐玄宗賜名以及酒文化的百世流芳。
▎左右滑動查更多
東方演藝集團的優秀演員孟慶暘、張翰、徐晶晶、洪之光、西爾艾力,京劇梅派傳人胡文閣,琵琶演奏者柳青,青年歌手高天鶴,均帶來了精彩表演。
在水墨交融的舞台上,我們看到南齊的釀酒大師,开創了劍南燒春的釀造技藝;看到年輕的李白從劍南道出發,將大唐盛世推向詩酒交融的高潮;看到宮廷盛宴裏,貴妃喝了劍南燒春,偏偏起舞的絕世風情。
更驚喜的是,舞台之上,上千架無人機以天爲幕,時而呈現出璀璨星河,時而變成斟酒的唐宮侍女,時而變成一瓶經典的水晶劍南春,讓古今的文化形式完美交融。
場面之壯美、震撼,讓人久久凝望,難以忘懷。
華美的歌舞劇,帶來的不僅僅是劍南春的心意與誠意,還是酒與藝術的交融,是中華酒韻的全景立體展現。
今日劍南春,更像一幅歷史畫卷,我們可以通過其搭建的文化橋梁,展开一段千載悠悠對話,通過酒體構建人與人精神交流的橋梁。這也是美酒的生命力之所在。
對於劍南春所傳達的文化自信,博鰲亞洲論壇副祕書長、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姚望曾表示,要通過酒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更好地把我們中國的故事傳遍全球,更好地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以酒爲媒,聯系世界,是劍南春文化战略的核心。
劍南春秉承文化造酒、文化造勢、品牌輸出的理念,以唐朝文化爲核心,不斷活化中華酒文化,推動其文化勢能不斷提升,品牌價值飛躍式增長。
這是劍南春的豐收,也是中華酒文化的豐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劍南春攜N重場景觸達C端,酒博會上盛唐風採“濃度爆表”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