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家頻道 美國經濟和市場的短期利好 可能會成爲長期隱患

美國經濟和市場的短期利好 可能會成爲長期隱患

by 巴倫中文 - 2024-08-20 62 Views

來源:巴倫中文

目前美國經濟和市場狀況確實在好轉,但代價是長期內經濟和市場的惡化。

上周是美國股市今年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周,8月5日的暴跌似乎已經成爲了遙遠的回憶,其他復蘇跡象也正在出現:由邁克爾·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帶領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研究團隊指出,抵押貸款再融資活動顯著升溫;美國獨立企業聯合會(NFIB)的最新調查顯示,小企業的樂觀情緒升至2022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債券收益率的下降被認爲是“動物精神”回歸的原因,基准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去年底接近5%的峰值下降到了4%以下,抵押貸款利率隨之降至16個月低點。不過,美國銀行的研究團隊同時指出,借貸成本下降還沒有轉化爲房屋購买行爲增多或者小企業資本支出回升。那么,既然情況不會變得更糟了,也許情況正在好轉。

密歇根大學上周五(8月16日)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情緒似乎正在改善。卡瑪拉·哈裏斯(Kamala Harris)取代拜登成爲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之後,支持民主黨的選民和獨立選民深受鼓舞,這部分消費者情緒的改善最爲顯著。(不過,支持共和黨的消費者情緒有所下降。)

一周前,AlphaWis爲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开展的一項消費者調查結果和密歇根大學的調查結果類似,該調查發現,自稱“走中間路线”的消費者情緒改善幅度最大,認爲美國經濟會惡化的受訪者比例從一個月前的47%降至36%,認爲美國經濟會好轉的受訪者比例從28%升至37%。

支持民主黨的美國人終於可以肯定地回答羅納德·裏根(Ronald Reagan)在1980年和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競選總統時提出的那個著名的問題:你比四年前過得更好了嗎?

阿肯色經濟研究中心(Arkansas Center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主任傑裏米·霍珀達爾(Jeremy Horpedahl)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截至今年7月,拜登政府執政期間經CPI調整後的實際工資漲幅爲0.3%。在民主黨人开始慶祝之前,他們應該注意到,根據霍佩達爾的研究,特朗普執政期間實際工資漲幅爲6.6%。

投資方面,BNY Wealth股票投資業務負責人艾麗西婭·萊文(Alicia Levine)自從8月初的市場動蕩以來一直持看漲立場,對9月市場的表現也持樂觀態度,她指出,9月對市場來說“向來不是平靜的一個月”,不過,由於美聯儲可能會降息25個基點,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似乎正在實現很多人所說的“軟着陸”,她預計年底時標普500指數將達到5700點,較上周收盤價上漲2.6%,略高於該指數7月中旬觸及的5669.67點的峰值。

萊文認爲,繼續投資於收益率在5%以上的現金等價物的投資者面臨回報下降的風險(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管規模在最近一周創下6.15萬億美元的新紀錄),她敦促投資者轉向5年至7年期免稅市政債,市政債收益率的降幅一直小於長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降幅。

此外,考慮到美國股市通常會在總統大選年強勁上漲這一點,Strategas負責人傑森·德西那·特倫納特(Jason DeSena Trennert)認爲,在11月5日大選日之前做空風險資產可能是危險的,他在發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現任總統爲了獲得連任而採取一些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是兩黨的常見做法,但“本屆政府採取的這類行動達到了美國經濟史上前所未見的水平”。

美國國稅局(IRS)重啓的員工留任稅收抵免(Employee Retention Credit)的支付此前曾向美國經濟注入了2320億美元,但特倫納特稱其中充斥着欺詐行爲。據Strategas華盛頓研究團隊估計,該方案的首批付款總額爲50億美元,將於9月初支付,另外200億美元將在年底前支付。

特倫納特指出,另一方面,美國的战略石油儲備已降至41年來的最低水平,在中東處於战爭邊緣的情況下,釋放战略石油儲備降低了美國人的汽油費。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通過發行短期國債來壓低長期利率,特倫納特說:“這是一種旨在掩蓋預算赤字佔GDP的比例持續高達7%帶來的長期經濟後果的一種短期策略。”

爲這些財政方面的過度行爲买單的日子遲早會到來,“然而,在短期內,巨額財政赤字、減少長期債券的發行以及美聯儲降息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可能會給金融資產的表現帶來提振。”特倫納特說。

就目前而言,美國經濟和市場的情況確實在好轉,但這可能是以長期內經濟和市場的惡化爲代價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美國經濟和市場的短期利好 可能會成爲長期隱患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32406.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