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蔬菜因爲有特殊的味道或者纖維含量太高,被人們拉入了難喫的黑榜,但是這些難喫的食物卻有很大的營養價值,你造嗎?
1、魚腥草
上榜理由:簡單理解就是有魚腥味的草,很多北方人民招架不住,但它卻是雲貴地區人民的最愛,愛喫的人難以割舍,喫不慣的人打死也不喫!
翻案:魚腥草既是野菜,又是藥材,能清熱解毒、利尿,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用它來熬湯喝,可以有效地排出體內堆積的溼熱。但您一定要注意,魚腥草不能熬太長時間,否則會破壞藥效,十五分鐘比較合適。
2、苦瓜
上榜理由:苦!
翻案:苦瓜中含有一種生物鹼苦瓜甙,它賦予了苦瓜特殊的口感。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苦味有刺激味蕾、增進食欲的作用。苦瓜中的苦瓜素也有用武之地,可能對降低糖尿病人血糖有幫助。
一些體外實驗和動物實驗證實了苦瓜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臨牀試驗中也有一些證據,但這些數據還不足以用來推薦用苦瓜控制血糖。苦瓜替代不了降糖藥,相關研究發現,大量食用苦瓜並不能達到針對性攝入降糖物質的目的,甚至還可能因其他物質攝入過量產生副作用。
3、香菜
上榜理由:香菜奇異的香味,有人喜歡有人憂。
翻案:香菜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脾胃虛寒的人適度喫點香菜也可起到溫胃散寒、助消化、緩解胃痛的作用,可做成香菜粥來喝。香菜提取液具有顯著的發汗清熱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機體發汗,透疹。
4、韭菜
上榜理由:韭菜有種強烈的辛辣氣味,有些人迷戀韭菜獨特的辛辣香味,有些人卻討厭韭菜的這股怪味,而這都是因爲其中的含硫化合物及揮發性精油,喫完後口腔裏的味道也很難散去,爲了避免尷尬,很多人選擇不喫韭菜。
翻案:韭菜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蔬菜,栽培歷史已有3000年以上,品種資源豐富。除了揮發油外,韭菜中還含有皁甙、黃酮類等物質。這些物質除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能幫助提高免疫力、降低血脂。
5、胡蘿卜
上榜理由:味道不好形容,但就是不喜歡。
翻案:胡蘿卜的營養價值可謂家喻戶曉,像中醫,如果脾胃虛弱的,會建議經常喫些胡蘿卜,最爲推薦的就是做頓小米胡蘿卜粥,因爲胡蘿卜熬得比較爛,對於老人和孩子非常適合,常喫還可以改善食欲。
特別是春天,天氣變暖,細菌开始繁殖,很多人如果飲食不潔,容易拉肚子,胡蘿卜粥就是中醫經常推薦的止瀉食療方。再加上春天風大、幹燥,氣溫也不穩定,老人、孩子感冒的很多,特別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咳嗽等,這類人可每周喝幾次小米胡蘿卜粥提前預防。
6、芹菜
上榜理由:對於某些人來說,味道有些衝。
翻案:冬天容易幹燥上火,芹菜味甘性涼,有平肝清熱、祛風利溼、利尿降壓的作用,和枸杞、大棗一起煮成湯,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能祛火,另外,對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欲不振也有緩解作用。
將新鮮的芹菜梗切成段,和枸杞、紅棗一同放入鍋中煮三十分鐘就可以食用了。這道湯具有清熱平肝,健脾養心的功效,高血壓、肝火旺盛、脾胃虛弱者都可以適當食用一些。
7、茼蒿
上榜理由:茼蒿,不知道啥原因,反正有很多人不愛喫。
翻案:茼蒿營養豐富,尤其是胡蘿卜素,比番茄、南瓜等蔬菜高兩三倍,對保護視力很有好處。烹調時,與肉、蛋一起炒,能提高維生素A的利用率。
茼蒿的清香氣味是由於它含一種揮發性的精油,能夠刺激食欲。另外,茼蒿中還含有較高的鉀、鈉等礦物鹽,能調節體內水代謝,通利小便,消除水腫。由於含鈉較高,在烹調時要少放些鹽。
8、洋蔥
上榜理由:喫完嘴裏總是有股辛辣的味道,和韭菜相似。而且切洋蔥還會流眼淚。
翻案:洋蔥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被推崇爲多功能的營養保健蔬菜。洋蔥中含有與蔥、蒜成分一樣的辣素,有濃鬱的香氣,可刺激胃酸分泌,增進食欲以及殺菌和預防感冒。洋蔥中還含有一種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硒,和一種叫櫟皮黃素的植物化學物,能抑制致癌物活性,阻止癌細胞生長。調查顯示,常喫洋蔥比不喫洋蔥的人胃癌患病幾率會下降。
從營養上講,紫皮洋蔥的營養價值高於白皮洋蔥。不僅因爲紫皮洋蔥中含有抗氧化能力較強的花青素,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其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鈣、鎂、鋅、鐵等礦物質含量均比白皮的高。不過白皮的也不錯,其胡蘿卜素、維生素C的含量較紫皮的高。而且蔥味道沒有紫色洋蔥那么辣,水分和甜度皆高,更適合做涼拌菜和生菜沙拉。
9、青椒
上榜理由:青椒會有一點苦味和辣味。
翻案:青椒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在功效作用方面,青椒具有溫中下氣、散寒除溼的功效,能增強人的體力,緩解因工作、生活壓力造成的疲勞。青椒能夠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祕。它還可以防治壞血病,對牙齦出血、貧血、血管脆弱有輔助治療的作用。此外,青椒對減少皮膚皺紋彈性和保持皮膚豐潤都有一定的效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80%的人都不喜歡喫這些菜!卻不知它們越喫越健康!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3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