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外匯投資點評 儘管英國央行官員曼恩發表鷹派指引,英鎊兌美元本週仍將再度收跌

儘管英國央行官員曼恩發表鷹派指引,英鎊兌美元本週仍將再度收跌

by admin - 2024-10-25 13 Views
  • 英鎊在周四小幅回升後盤整,因英國央行官員曼恩稱服務業通膨率需進一步下降才能進行更多降息。
  • 英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顯示,10月份商業活動持續擴張,但速度放緩。
  • 交易商似乎對唐納德-川普將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押注增加

週五,英鎊兌主要貨幣守住週四的反彈行情,但兌美元有望錄得連續第四週下跌。不過英鎊的短期前景因多重利好似乎有所改善: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凱瑟琳-曼(Catherine Mann)的鷹派言論,以及英國10月份標普全球/CIPS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所顯示的經濟活動持續擴張的訊號。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議間隙的小組討論中,凱瑟琳-曼(直言不諱的鷹派人物)對 9 月份疲軟的通膨數據表示歡迎,但強調需要更多的放緩。儘管服務業通膨率降至 5%以下,但曼恩表示,要向銀行業 2% 的目標看齊,服務業通膨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當被問及目前對利率的立場時,曼恩說:"如果你的工資和價格形成之間的關係具有結構性的持續性,那麼降價為時過早。 "

儘管曼恩發表了鷹派的言論,但交易員仍持續押注英國央行將在11月進一步降息。

同時,週四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初值報告顯示,英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商業活動均有所擴張,儘管增速較9月份有所放緩。儘管整體成長速度低於預期,但仍優於美國和歐元區的報告,因為美國和歐元區的製造業產出持續收縮。

每日摘要市場動態:英鎊/美元守住近期漲幅

  • 週五倫敦時段,英鎊兌美元在1.2970附近守住近期漲幅。由於美元指數調整後仍處於守勢,該貨幣對維持了周四的反彈行情。美元指數交投於104.10附近。
  • 美元前景依然看好,因為交易商在11 月 5 日總統大選前對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勝利進行定價,交易商認為這種情況對美元是利好的。市場參與者預計,如果川普執政,關稅將提高,稅率將降低,這可能會對貿易夥伴國的貨幣產生負面影響。
  • 不過,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表示,如果現任副總統卡馬拉-哈裏斯贏得總統選舉,美元可能會迎來大幅重新定價。
  • 與此同時,有關聯準會(Fed)將採取漸進式降息路徑的堅定猜測可能會使美元的任何修正受到限制。根據 CME FedWatch 工具,預計聯準會將在 11 月和 12 月再次降息,但降息速度通常為 25 個基點(bps)。 9 月份,聯準會以降息 520 12:30 公佈的美國(US)9 月耐久財訂單資料。經濟學家預計,耐久財新訂單在 8 月持平後將下降1%。

技術分析:英鎊在 1.2970 附近徘徊

英鎊常見問題

什麼是英鎊?

英鎊(GBP)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貨幣(公元 886 年),也是英國的官方貨幣。根據 2022 年的數據,英鎊是全球第四大外匯交易單位,佔所有交易的 12%,平均每天交易 6,300 億美元。其主要交易貨幣對是英鎊/美元(又稱"英鎊",佔外匯交易的11%)、英鎊/日圓(交易者稱其為"龍")(3%)和歐元/英鎊(2%)。英鎊由英格蘭銀行(BOE)發行。

英國央行的決策如何影響英鎊?

影響英鎊價值的最重要因素是英國央行決定的貨幣政策。英國央行的決策是基於其是否實現了 "物價穩定 "的首要目標——穩定在 2% 左右的通膨率。英國央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工具是調整利率。當通膨率過高時,英國央行會透過提高利率來控制通膨,從而提高人們和企業獲得信貸的成本。這通常對英鎊有利,因為較高的利率使英國成為對全球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的資金存放地。如果通膨率過低,則表示經濟成長正在放緩。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央行將考慮降低利率以降低信貸成本,這樣企業就會借貸更多資金來投資成長型項目。

經濟數據如何影響英鎊的價值?

發布的數據可以衡量經濟的健康狀況,並對英鎊的價值產生影響。國內生產毛額、製造業和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就業率等指標都會影響英鎊的走向。強勁的經濟有利於英鎊。它不僅能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還可能鼓勵英國央行提高利率,這將直接使英鎊走強。否則,如果經濟數據疲軟,英鎊很可能會下跌。

貿易差額對英鎊有何影響?

英鎊的另一個重要數據是貿易差額。此指標衡量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出口收入與進口支出之間的差額。如果一個國家生產的出口商品非常搶手,那麼該國貨幣將完全受益於尋求購買這些商品的外國買家所產生的額外需求。因此,正的淨貿易差額會使貨幣升值,反之亦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儘管英國央行官員曼恩發表鷹派指引,英鎊兌美元本週仍將再度收跌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3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