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潮 TechFlow
當 Binance 突然宣布上线 ACT,在人們的驚嘆聲中你或許會反復聽到一個人的名字——巫師(Wizard)。
人們感謝巫師,稱是巫師拯救了 ACT,巫師稱這是屬於社區的勝利。
這是一個平民對抗惡龍的好萊塢式故事:
开發者拋售所有代幣,瞬間下跌 50%,幾乎摧毀了這個項目,巫師等一衆社區成員在廢墟之上重建,三次下跌 80%,社區依然在堅守,做市商評價稱沒見過這么“窮”的項目,直到幣安成爲白衣天使,ACT 一鳴驚人。
在巫師看來,ACT 與 GOAT 等 AI MEME 代表着一場 AI 的文藝復興,未來的 AI 將不再是簡單的助手,而是具有自主意識的、在一定範圍內可控的自由靈魂。
如今的巫師似乎成爲了中文幣圈的 Murad,然而偉大都是熬出來的,大的結果背後往往是偉大的痛苦。
單日爆倉 8 位數美元,被 ORDI 深套半年,巫師表示,他曾經數次體會心悸,就像在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走在熱鬧的街道上,心髒不停地抽搐。
一個神祕的普通人如何靠自己多次逆風翻盤?看似簡單的 MEME 投資背後有哪些高深的哲學思考?
這是巫師的故事與思考。
深潮 TechFlow:請巫師自我介紹一下,你當時是怎么進入幣圈的?
0xWizard:
我其實在 2018 年就進入幣圈了,但那時並沒有進行主動交易。2018 年我閱讀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白皮書,然後購买了一些主流幣如比特幣和以太坊,但僅僅是持有。2018 年到 2019 年是熊市,在這期間我基本上沒有任何操作,就是單純地持有。
2020 年年中左右,我注意到账戶裏的幣开始明顯增值。這時我开始思考,這是不是一個機會?
有朋友向我介紹了 DeFi(去中心化金融)這個概念。我簡單了解了一下,比如最早做流動性挖礦的 Compound 項目。起初我覺得這有點像 FCoin 那種交易挖礦模式,認爲不太可持續。那時是 2020 年 6 月,我對交易的理解還比較淺顯,也沒有深入接觸過 DeFi。
真正讓我开始關注 DeFi 的是 YFI,有人說 YFI 賺了 1 萬倍,這種財富效應的刺激是很強烈的。
於是在 9 月份,我开始主動學習和了解幣圈,特別是 DeFi,我學習使用 MetaMask 錢包,在 Sushi 上所之前买入了一些。雖然後來 Sushi 跌了很多,給了我一個慘痛的教訓,但這也標志着我正式开始了 DeFi 之旅,或者說是主動交易之旅。
後來爆發是算穩(算法穩定幣),我當年 9 月入圈,然後 10 月就虧了 60%,11 月的時候算穩賺了 100 倍。
從那個時候开始,我大概算是第一批的鏈上玩家,不管是二級還是一級,什么都做過,二級玩山寨、玩大幣、玩滾倉、玩 ETH,玩鏈上的各種項目,起起伏伏還挺有意思。
深潮 TechFlow:你之前提到了算穩賺了 100 倍,具體是哪個項目?
0xWizard:
我參與的是 Basis 和 Mith Cash。在 Basis 上我賺了 10 倍,大概投入了幾萬美金。然後我又參與了 Mith Cash ,就是老黃那個項目。
這裏有個有趣的故事。之前在KP3R項目中,我認識了一個叫“X”的朋友,當時我們倆都沒什么錢玩 KP3R,被老黃(黃立成)一直砸盤,從 200 美元砸到 80 美元。我們倆算是一起被套,天天聊天。
後來我們一起參與了 Basis 和 Mith Cash。Basis 他沒玩,我玩了賺了 10 倍。到了 Mith Cash,我們倆一起參與,他賺了大約 500 萬美金,我賺了 300 萬美金。這算是報了當年在 KP3R 上的一箭之仇吧。我們用 Mith Cash 項目把老黃給“埋”了,挺有意思。
深潮 TechFlow:最近最大熱點是 ACT,很多人都提到了你,說感謝巫師讓他們堅持持有。當時你聽到 Binance 上线 ACT,感到意外嗎?Binance 選擇上线 ACT 而不是板塊龍一 GOAT,你認爲主要原因是什么?
0xWizard:
當時我正在電腦旁,我是先看到线,然後看到恭喜信息,最後才看到官方通知的。
關於 ACT 上 Binance 是否意外,我認爲這裏面運氣成分還是挺高的。沒有人能預言它一定能上,但也不能說完全意外,Binance 選擇上 ACT 而不是 GOAT,這一點其實挺清晰的。
這裏涉及到 Solana 上的 MEME 生態是怎么回事,MEME 生態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社區幣,另一種是高度控盤的幣。
很多高喊的幣其實是後者,就是少數人控制了大量籌碼,然後做社區,把幣拉起來。這種幣如果上了大交易所,往往會很慘,因爲控盤方會迅速出貨。對 Binance 來說,上线這種籌碼結構不健康的幣沒有任何好處。
而 ACT 和 Neiro 都是真正的社區幣。我在觀察 ACT 的時候,發現它的交易非常冷清,但能穩定在 2,000 萬美元市值,就是因爲社區很強。
在 ACT 社區裏大概有 20 多個核心、積極做貢獻的人,我是其中唯一的華人,所以我很清楚情況。
這種真正的社區幣面臨的問題是沒有強莊進來。但從 Binance 的角度來看,這恰恰是非常好的標的。
它確實有很強的社區,你看當時 ACT 真正的持有人,在 Kucoin 投票上幣的時候投了 2 萬多票,雖然 Kucoin 投票一個人可以投 5 票,但 ACT 的持倉地址有 15,000 個,去掉無效地址大概有 9,000 多個有效地址。去除掉一個人持有多個地址的情況,大概有 6,000 到 8,000 個真實的持有者,其中有 4,000 人去投票了,說明這個社區是非常活躍且是真實的,你讓他們去投票,他們就真的會去投,顯示出很強的凝聚力。
對 Binance 來說,這種標的是最理想的。那些市值可能上億的項目,持有人可能都沒有 ACT 多,也沒有 ACT 這么有凝聚力。
ACT 這種項目粉絲衆多,但市值又很低,這就給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都留夠了空間,能夠形成財富效應和神話。
我記得之前寫過推文,我說如果 Binance 要上幣的話,應該選擇這樣的幣:
新敘事新賽道,代表着未來上升空間很大;
真正的強社區;
小市值,這樣才能產生一級和二級的財富效應;
具有很高的時效性,無論是爭議還是熱度;
ACT 這幾點都具備了,我當時寫推文時就是照着 ACT 的特點來寫的,但說實話我沒想到它真能上,因爲上不上最終是交易所自己的決定,我們無法預測。但從邏輯上能找到一些线索,分析整個 MEME 市場就能看出,Binance 不會去上那些高度控盤的幣。
像那些高控盤的幣,上线就出貨,相當於只幫助了少數幾個人套現,而大部分二級市場的用戶都成了受害者。作爲 Binance 應該如何選擇,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思考方向。
至於 GOAT,我覺得它確實是個很好的標的,但 Binance 沒有選擇它可能的原因是它的市值太高了。在這種籌碼不明確、市值過高的情況下,對 Binance 來說上线是有風險的。Binance 首先要考慮的是保護自己的用戶,要確保這個上线標的能夠盡可能照顧到更多人的訴求。
另外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高上升空間、新賽道、新敘事這些因素也很重要。
很多兄弟找我說,“巫師你看看我們的社區,我們社區也很堅守,我們也很慘”。但這就像是你只看到了一個成功案例中的某一個因素,我選擇 ACT 最關鍵的因素是它代表着新賽道、新敘事,這點是不能忽視的。如果沒有這一點,怎么去帶動二級市場的炒作?怎么保證上升空間?僅僅社區強大是不夠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認爲 Binance 也看到了這是一個趨勢,所以它要選擇一個代表性的標的。後面的一系列考慮點都是在這個選擇之後,用來確保選中 ACT 是正確的決定,這是我的看法。
深潮 TechFlow:那當初你是怎么發現 ACT 的? 在早期的時候它的哪些特質就吸引了你,即使中間一度大跌也在堅持?
0xWizard:
ACT 經歷過三次超過 80% 的跌幅。
我接觸 ACT 的時間相對較晚,當時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人提及 ACT,隨即查看其K线圖時,發現市值已經上漲到 4,000 萬美元。我恰好在那個最高點入場,隨後價格經歷了 80% 的跌幅。在這個下跌過程中,我持續建倉,從市值 4,000 萬美元一直买到 500 萬美元。
從第一天起我就加入了 ACT 社區,可以說是先被套牢後才开始深入研究。當時選擇入場的主要原因是,市場普遍在尋找下一個 GOAT,而 ACT 與 GOAT 有着諸多相似之處:
首先,Marc Andersson 最早資助的就是這兩個項目,ACT 是第一個,GOAT 是第二個。
其次,在 AI MEME 領域存在一個以 Andy 爲核心的小圈子,這個圈子的研究者們幾乎都參與了 ACT 項目。雖然 AMP 是項目的代表人物,但他只是站在台前的一位。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最初的思考框架是由 Andy 提出的,後續有更多人參與其中。在 ACT 上线當天,Andy 也轉發了多條與 ACT 相關的內容。
因此,選擇 ACT 的邏輯非常清晰,進入這個領域就要尋找與衆不同的項目,能夠講述新的故事。其他項目都在談論 AI Agent,都在效仿 GOAT,但 ACT 走出了自己的路。
我在 Twitter 上曾經將這比作一場 AI 的文藝復興。深入思考 GOAT 和 ACT 的出現,類似於人類歷史上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強調人權高於神權,提出新的理念突破舊有思維,GOAT 和 ACT 的出現也是如此。
傳統觀念中,AI 僅僅是我們的助手,但如果我們展望 AI 的未來,未來的互聯網世界中,原住民可能 80% 都是 AI,人們甚至無法分辨對方是人類還是 AI。那時的 AI 將不再是簡單的助手,而是具有自主意識的、在一定範圍內可控的自由靈魂。
AI MEME 正是基於這種對未來的想象和可能性在探索的賽道。這也是我特別欣賞這個項目的原因,它充滿未來感,而且在社交媒體上有着實際的應用和大量流量,非常符合加密貨幣的需求。
GOAT 的出現體現了 Andy 的理念:讓 AI 自由發揮,自主思考,就像文藝復興讓人擺脫神權束縛一樣,讓 AI 擺脫人類的限制,看看它能創造出什么,提出了“褻瀆即神聖,神聖即褻瀆”的理念,這就是 GOAT,它將一種理念代幣化。
要實現這樣的愿景,需要建立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之上:自由、科學、民主,ACT 是基於這些理念設計的一個研究框架,有多位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推進各自的研究,AMP 只是其中之一,實際上,並非 AMP 創建了 ACT 這個項目,而是 ACT 這個項目在資助整個 AI 文藝復興運動,這也是我最初加入並看好這個項目的原因。
涉及到 AMP 這個人,雖然他是 ACT 項目的參與者之一,但他的品行令人失望。當他最初獲得 Marc Andersson 3 萬多美金的資助時,他感激涕零,但當加密貨幣社區給了他 100 萬美金支持時,他卻不斷貶低社區,稱我們都是賭徒,只是借用他的名聲。
這也是爲什么我要爲 ACT 社區發聲,後來 AMP 开始砸盤,我情緒非常激動,第一次在推特上發怒。因爲我與社區成員之間有真實的情感交流。我無法理解一個圈外人以如此高高在上、鄙視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加密貨幣社區。是我們給了他研究經費,他怎么能這樣對待我們?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的結論基於兩點:首先是理性分析,我認爲這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其次是感性因素,我與社區產生了共鳴,我共情了 2020 年的自己。當時沒有人爲我發聲,現在我要站出來爲他們發聲。
深潮 TechFlow:AMP的拋棄被刺,相當於摧毀了ATC這座大廈,而你們在廢墟之上,通過社區的力量又重建了ACT,你們社區做了哪些事,如何分工?
0xWizard:
ACT 不是一個傳統的項目,沒有正式的組織架構,沒有 CEO、CFO 或 CMO 來控制輿論和做 PR,當我們看到 AMP 出貨時,每個人都是基於自己最真實的反應在行動。
舉個例子,ACT 社區账號的內容質量從一开始就很高。那些高質量的圖片和視頻不是隨便做的 MEME 圖,而是由社區裏一位海外女藝術家制作的。她純粹是作爲一個持幣者在默默貢獻,沒有任何報酬。
在 Telegram 群的管理方面,如果沒有積極的管理員 24 小時在线,群裏就會充斥着垃圾廣告。但在 ACT 的社區裏,你看不到任何廣告,因爲管理員會立即將其刪除並將發廣告的账號踢出去,這些都是社區成員自發的行爲。
除此之外,還有像奶子哥(X:幣圈慈善家)幫忙介紹中心化交易所(CEX)的資源,以及社區裏其他外國成員介紹優質做市商。
實際上,在上幣安之前我們就在接觸這些做市商了,但因爲我們資金實在有限,做市商都說從未接觸過這么“窮”的項目。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坦誠地表示這就是我們的現狀,請他們考慮是否能接受。
最後,這些頂級做市商看到我們確實是最強大的社區之一,勉強同意了合作。
所有人都在爲同一個目標努力,大家都憋着一口氣,就像我的想法一樣:我們是善良的農夫,爲什么要被蛇咬?爲什么每次都是散戶承擔最慘痛的後果?
從項目市值從 4,000 萬美元跌到 500 萬美元時,我就开始在 Telegram 群裏樹立信心,方式很簡單,曬單。我告訴大家我在用幾萬、幾十萬美元在买入,讓大家保持信心。
在 ACT 經歷的三次 80% 大跌中,每一次我都出現在社群裏說“我在這裏,我和你們在一起”,作爲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我要告訴社區裏的散戶們我不會離开,我會一直支持他們。
但我要強調的是,我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教父,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社區成員。如果沒有其他人的付出,我一個人能堅持下來嗎?我能 24 小時做群組管理嗎?我能制作圖片嗎?我能聯系這些做市商嗎?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可能早就放棄了。
這是社區的勝利,不是我個人的勝利。中文社區只是看到了我,但背後有很多人在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幣安確實沒有向我們索要任何代幣,甚至在上幣後他們的 post-listing 團隊聯系我時,我告訴他們我只是一個买了幣的韭菜。在離最終上幣還有兩小時時,他們才來核實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代幣總量和流通量、官方推特账號等。當時他們還要求幾千個測試代幣,這讓我很無語,說明他們連測試幣都沒准備。
這也證明了幣安有着非常嚴格的保密流程。
無論是在 Neiro 還是 ACT 項目中,當社區在與陰謀集團對抗時,幣安都站在了社區這一邊,給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都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就像 Neiro,我是在 3 億美元市值時买入的,現在也翻了三倍。上幣安後你可以用更大的倉位,可以买幾百萬美元的代幣,這是完全不同的邏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都有足夠的空間,還想要什么呢?我真的不理解爲什么有些人要去攻擊幣安和這個項目。
深潮 TechFlow:對大多數幣而言,特別是一些項目方高控盤的 VC 幣,上了幣安就意味着利好出盡,然後大家紛紛开始出貨。那么已經上了幣安的 ACT,未來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0xWizard:
ACT 作爲一個社區項目,它的價值在不斷被重塑。這也是我爲什么在 2020 年到 2023 年重新參與鏈上項目的原因,這基於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假設:爲什么 MEME 幣或鏈上項目會產生財富效應?
讓我們先看傳統的 VC 項目的代幣生產方式:一個項目方提出想法,分析市場需求,解決行業發展問題。接着开始尋找投資人,找 VC,獲得投資後开發產品,最後上线。
這種項目的價值取決於幾個因素:
項目本身好不好,團隊強不強;
進入的 VC 是否頂級;
是否上了大型交易所;
但問題在於,當它上大型交易所的那一刻,二級市場就沒有太多空間了。因爲所有這些因素都已經被分析過,定價也已經很合理,可能一上來就是幾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的估值(FDV)。在這種情況下,作爲普通投資者你還能接受嗎?
另外,項目方往往會採用掠奪性的代幣模型,最初釋放量很小,然後持續釋放。
你會看到有些幣種雖然市值沒變,但幣價跌了 10 倍。這就導致我們在加密貨幣之前的周期常見的“跌 90% 後漲 100 倍”的故事在這個周期很難出現。
鏈上項目,就像 ACT 一樣,它的價值是在不斷被重塑的。這也是我敢买 Neiro 的原因,當它上了幣安之後,它的敘事、資金、用戶群體和投資邏輯都發生了變化。
ACT 之前在 AI MEME 賽道可能只是最重要的兩個標的之一,但現在上了幣安後,它已經不僅僅是 AI MEME 中最重要的兩個標的之一,而是成爲了 AI MEME 本身的代表,是這個賽道的指數型標的。它代表了新賽道、新趨勢。
如果你在二級市場有百萬美元級別的資金要配置,你怎么配置?在幣安上,如果你想布局 AI 相關賽道,ACT 的對標已經不是 GOAT,而是那些已經達到百億美元 FDV 的項目,比如 Worldcoin 這樣的項目。
這就涉及到兩個核心邏輯:第一,它的價值在不斷重塑;第二,關於未來市場機會的判斷。
我在 10 月份發推特時很真誠地問大家:如果接下來兩個月進入牛市(當時比特幣還沒有漲起來),哪個賽道能普漲 10 倍?
作爲散戶,如果一個賽道只能漲兩三倍,其實賺不到幾個錢。因爲很多人要等到確認牛市才敢买入,而且頂部在哪裏也不知道。反應快的人可能賺 50%、60%、80% 就不錯了,翻倍都很困難。只有找到一個能普漲 10 倍的賽道,即使你右側進場、右側出場,還能有三五倍的收益。
爲此,我研究了所有賽道,包括 DeFi、BTC 生態、TON 生態、AI 賽道以及泛 MEME 幣賽道。看完後我很頭疼,因爲 AI 賽道中能买得下手的項目都已經是幾十億美元市值了,還怎么漲 10 倍?
加密貨幣市場炒作的是什么?整個宏觀邏輯就是AI引領科技革命,引領下一次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AI 支撐了美股,加密貨幣市場能不炒 AI 嗎?這也是爲什么年初 AI 賽道普漲 10 倍。但普漲之後,幾十億、上百億美元 FDV 的項目就很難买下手了。
所以當 GOAT 出現時,我立刻眼前一亮。等到 ACT 上线後,我認爲如果你在 AI 賽道要投資,特別是有百萬美元規模的投資者,你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在所有賽道中,哪個賽道能普漲 10 倍?哪個賽道一定會漲?第二,這個賽道裏的標的能否讓我漲 10 倍?它的市值有沒有這個可能性?
這也是爲什么我認爲 ACT 還有很大上漲空間。雖然它經歷過三次 80% 的跌幅,但社區裏有很多“鑽石手”大戶和“腦殘粉”。我在社區群裏也說,我就是腦殘粉,不用問我邏輯,我就是無條件相信、無條件支持這些人。
深潮 TechFlow:回顧過去,大小寫 Neiro 之爭,幣安最後也選擇了更加社區的小寫 Neiro。可以這樣說,是幣安拯救了 Neiro/ACT。
這裏面似乎有一個矛盾,大家厭倦了 VC 幣,選擇在鏈上發行和交易更加社區化的 Memecoin,但是最終決定這個 Memecoin 生死的其實還是幣安,所以我也看到 DOG 創始人 Leonidas 在推特上日復一日的@一姐(何一)和CZ,希望幣安上线 DOG。
大家在鏈上擁抱更加去中心化的資產,最終目的卻是渴望得到一個最強大的中心化交易所的認可,從而完成流動性退出,這似乎有點諷刺,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中心化交易所或者說幣安會一直是 Memecoin 的“拯救者”嗎?
0xWizard:
我認爲我們需要從幾個角度和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進程。當前,鏈上的資金和流動性都不夠充裕,而幣安則有更充足的流動性。
其次,MEME 幣本身也面臨着困境,幣安不可能在沒有看到社區形成的情況下就貿然上幣。我覺得幣安已經在這方面前進了很多步,從他們的挑選邏輯就能看出,他們正在適應這個新的版本,我認爲做得很好。
我認爲這種社區標的,它的價值在不斷重塑,而幣安現在已經積極參與其中了,這就是當前歷史進程的一個現狀。幣安有它的限制,鏈上也有它的局限,但至少大家都表達了一個好的態度、心態和價值觀來接納這件事。
第二點是關於未來。未來幣安會一直是大資金流動性的場所,這一點毋庸置疑。但鏈上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流動性,這也是我看好鏈上項目的原因。
未來可能是這樣的:鏈上即使不上幣安,也會有幾億\十億美金,甚至更高市值的項目。但這些項目有一個問題,就是作爲一個金融標的,如果要讓它達到某個實際標准,背後一定會有一個主導力量,鏈上也不例外。
但我其實希望純社區的項目未來能夠有更高的上限。像 Neiro 和 ACT 這樣的純社區項目,上限就掙扎在 2,000 萬美金的市值,我希望未來能有所改變。比如說,這種純社區項目能吸引一些好的資金進來,然後能達到 1 億美金、2 億美金,甚至到 10 億美金的市值。我覺得這是一個更光明的未來,更多的資金可能愿意在鏈上嘗試。
但交易所也承擔了提供更大流動性、更安全交易環境的角色。可能未來幣安還會有類似 Neiro 和 ACT 這樣設計良好的項目上线,給大家一個希望。我覺得無論是幣安還是鏈上,未來大家都能在這個生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優勢。
另外,幣安也需要財富效應,不管是山寨幣的普漲財富效應,還是 Neiro 和 ACT 上线後的財富效應,這也是爲什么我還堅定持有這兩個標的。幣安需要的是財富效應的神話,而且在二級市場上一定會出現財富神話。這樣一來,不就是一個良性的互動嗎?在幣安上有財富神話,在鏈上也有財富神話,裏面也有交集,就是當幣安支持社區項目的時候,就出現了這么一個交集。
我認爲這是未來的一個良性互動。大家在不同的平台上都能獲得財富效應,同時又有一定的交集,這是一個積極的發展方向。
深潮 TechFlow:今年,以 ORDI 爲代表的比特幣生態一度繁榮,也讓東方加密勢力擁有了話語權,但後來一蹶不振,在你看來,比特幣生態現在一直起不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來比特幣生態還有崛起的機會嗎?
0xWizard:
我認爲比特幣生態是有機會的。但我也不得不承認,這個階段短期內的市場選擇對比特幣生態並不友好。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比特幣生態需要有更好的創新。就像之前,我們看到了一些前所未見的東西,比如在鏈上寫內容,將內容進行代幣化這是很有意思的創新。但後來創新似乎有些乏力了。如果沒有創新,市場就不會接受。
第二個問題是比特幣生態現在的流動性非常分散。各個協議之間其實在割裂流動性,有點像以太坊的 Layer2。玩銘文的是一撥人,玩符文的是一撥人,玩 Merlin 的又是一撥人,最近出現的分形比特幣又是另外一撥人。大家各自爲政,彼此之間關系不大。
我當時特意發了一個推特,意思是:比特幣生態現在外部流動性還沒有大量進來,內部流動性卻越來越割裂,那怎么搞?
我還是認爲比特幣生態是有希望的,但是未來要破局,我覺得可能首先需要有新故事。你不能總是講銘文的故事,或者類似銘文的故事,這種故事的刺激性已經越來越弱了。
第二點是比特幣生態需要找到一種解決流動性割裂的方法。雖然我現在也看不到具體的解決辦法,就像以太坊的 Layer2 流動性割裂問題一樣難解決。
我們需要一個大家都認可的項目,至少比特幣生態內所有人都認爲這個東西是牛逼的。這樣,比特幣生態內的資金就能把它推到很高的市值,交易所也會覺得它牛逼,更多的人和社區也會進來,這可能是一個破局的方向。
第三是看現有的項目,比如符文這些,有沒有能上大所的?如果能上大所的話,這就是最直接的財富效應,它可能也會帶來比特幣生態的一個回暖。
但我覺得最需要的還是第一點,就是能夠再帶來根本性創新,交易所是跟隨的狀態。
深潮 TechFlow:我也看到了 kay 的推特內容,他說,巫師大的結果背後,都是偉大的痛苦,可以分享你之前經歷過的幾次痛苦瞬間么?你是怎么熬過來的?
0xWizard:
說實話,我經歷過太多這樣的時刻,現在回顧起來都會心悸,就像在一個豔陽高照的午後,你走在熱鬧的街道上,心髒不停地抽搐,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就是那種無法正常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感覺。
這樣的經歷我有過很多次。比如 519 那次,我做以太坊帶槓杆,差點爆倉,但最後是個Happy Ending,到 21 年年底時資金量不僅恢復,還創了新高。但到了 22 年 3AC 爆倉的時候,我在短短一個月內爆掉了差不多 8 位數美金的資產,這是一個巨大的回撤,對我來說幾乎是無法接受的結果。
我一直告訴大家要想清楚能否接受交易的最壞結果,但那次的結果連我自己都無法接受。那段時間就處於心悸描述的狀態,走在路上都無法正常行走,打开交易所軟件時,不管價格怎么走,整個人都已經麻木了。
還有後來的 ORDI,從 7U 我一直持有到 3U。這是另一種折磨,半年時間腰斬,而且還是大倉位。當時我把希望都寄托在 ORDI 上,這其實是個不好的習慣。可能是因爲我這個人太主觀了,做交易時你能聽到我對自己邏輯的強烈認可和自信,但這種特質就是盈虧同源,所以倒黴起來也特別倒黴。
ORDI 那次被套了半年,而且大家都在罵,包括比特幣的 OG 們也在說銘文這東西沒價值。你會不斷質疑自己是不是錯了。這次 ACT 也是,短短半個月三次跌 80%。
怎么熬過來的?我覺得有幾點:
第一,我比大部分人都樂觀,我一直以來都是比 99% 以上的人更樂觀的人。這種性格上的優勢確實幫助了我,但即便如此,我依然經常會痛到覺得無法繼續交易下去,甚至無法生存下去。但太陽總會出現的,就像我發推說的“不管處在多深的夜,永遠相信黎明會到來”。我每次都相信自己可以再站起來,因爲過去已經有無數次的經驗告訴我,我能站起來。
第二,尋找外部的幫助。比如在 ORDI 那段時間,我看了奧本海默的電影後寫了一個推文,看完後我有點釋然了。
奧本海默是什么樣的人?長得帥,富二代,他父親去世時給他留了相當於現在一億多美金的遺產,而且是個絕頂聰明的人,16 歲就上了哈佛。這樣一個原子彈之父,扭轉了二战趨勢的人,他年輕時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看了電影後我把他的資料全看了。他年輕時就多次接近崩潰,在英國留學時差點想毒殺導師,看到好朋友有了女朋友就覺得被拋棄了,甚至差點用皮帶勒死好友。他會痛苦到倒在地上抽搐,口吐白沫。20 多歲時在火車上看到年輕女性就想強吻,這些都源於年輕男性的性壓抑,加上才華沒被認可的痛苦。
你能看到即使這樣的人都有如此不堪的時刻,看起來簡直像個應該被關起來的神經病。但他最終走出來了。我就釋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時刻,即使是看起來特別偉大的人也是如此。
我又比奧本海默強在哪裏呢?這世界上 99.99% 的人都承認我不如他。我憑什么期望能比他承受更少的苦難還能獲得好結果?這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內求和外求兩個方向:內求就是硬撐苦熬,外求就是尋找一些邏輯、事實或他人的經歷來找到共鳴。
第三點就是要吸取教訓,不要再讓自己陷入那種狀態。有一個普適的原則:在做交易之前,問問自己最壞的情況是什么,然後問自己當前投入的倉位能不能接受這個最壞結果。如果能接受,就拿着或买入;如果不能接受,就減倉或不要买。
這就是最關鍵的三點:向內求、向外求,以及反思後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深潮 TechFlow:你曾經提出過一個牛市發動機三定律:
1.老技術,新玩法,若無此,雪不夠黏(基本面不夠);
2.新敘事,新希望,若無此,坡不夠長;
3.批量產生新資產;
若無此,坡不夠寬 ,同時具備,才有 17 年/20 年那樣震撼人心的場面。可以詳細解釋一下這三個定律么?
0xWizard:
我們常說“看清楚歷史才能看透未來”。我在熊市時很痛苦,就在想如果牛市來臨,應該會是什么樣的景象。我們只能從過去的牛市找答案,但不是簡單地照搬 ICO 或 DeFi 的模式,而是要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性。
第一個定律:幣圈永遠要找新敘事、新賽道。因爲在討論一個別人沒見過的東西時,它的天花板是無限的。漲到 10 億美金、100 億美金,甚至 1,000 億美金,大家都覺得合理,因爲總能找到對應的理由來解釋它的價值。但如果你現在再做一個 DeFi 項目,爲什么要值 10 億美金?不合理,因爲以前的 DeFi 現在可能連 6 億美金都不到。所以你一定要有新賽道、新希望、新敘事。
這也是爲什么很多社區找我時,我覺得他們需要先想清楚自己的上限夠不夠,再去參與社區建設。不是說社區夠堅強就能賺錢的。
第二個定律:需要長期積累。無論是 ICO 還是 DeFi,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比如以太坊從發布到 ICO 繁榮經歷了兩三年。再看 DeFi,我去考古發現 Uniswap 的概念(AMM)是在 17 年底、18 年初就提出來的。Hayden 就是根據這個概念做了 Uniswap,大家都承認 DeFi 的繁榮是因爲 Uniswap 讓人們可以交易各種代幣,才產生了借貸需求,帶來更多資金。從概念提出到真正爆發,經歷了差不多兩年的沉澱。
所以這一輪牛市的發動機不可能是現在突然提出的新技術,一定是建立在過去兩三年積累的基礎之上。就像 Meme Coin Super Cycle,都是上個周期末期提出的概念,現在才迎來大繁榮。AI Meme 也好,銘文也好,本質上都是 MemeCoin 繁榮的一個分支,是新的代幣生產方式。
這就是“老技術、新玩法”,但不能完全照搬以前的模式。
第三個定律:必須能大量產生新資產。ICO 時期可以大量發幣,DeFi 時期也是,銘文時期一天能發 2 萬多個銘文幣,AI 也是,出現了一堆 AI Agent。如果沒有新資產出現,就沒有傳播效應。假設當年 ICO 時期只有以太坊,沒有小蟻、NEO 這些項目,大家會瘋狂嗎?財富故事是一個接一個傳播的。
這也回到了幣圈的本質:發行資產。我在幣圈這么多年,從 17、18 年开始看白皮書到現在,想來想去,幣圈比 Web2 或現實世界強在哪裏?就是發資產,這種監管套利的便利性在其他地方都沒見過。
舉個反面例子,像 Pandora 這種項目就沒法形成大量同類資產。但 AI Agent 不一樣,現在到處都是 AI Agent,銘文也是當時一堆項目打銘文,這種現象才能形成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三個定律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牛市發動機。就像我在 20 年 6 月聽說 YFI 漲了一萬倍時那種感覺,心被震撼了,立刻就想進場賺錢。這就是新敘事、長期積累和大量新資產共同作用的結果。
深潮 TechFlow:翻看你的推特記錄,會發現敘事和社區這兩個關鍵詞被提及的頻率特別高,你理解的一個資產的敘事和社區究竟是什么?
0xWizard:
關於敘事,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看敘事要回到思考的最遠點。不要只看表面的描述性話語,就像他給你展現了一只老虎,但你要分辨這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要看它的皮肉和骨骼。我看敘事時,總是要去探究背後的本質。
比如很多人談 AI Agent 時,都在說AI未來能做這做那。但我覺得不能只想到這一步,要比別人多想兩步、三步、四步。要先問自己:MEME 的本質是什么?鏈上資產的本質是什么?然後再思考 AI 賽道在幣圈二級市場的本質是什么?最後才能理解 AI MEME 的本質。
當時我寫《AI 文藝復興》那篇文章時,有人說“大而空泛”,但這確實是我在幣圈多年經驗的結晶,是從最根本的本質往上推導出來的結論。
如果你的敘事建立在沙子上,漲潮就會衝走,但如果建立在花崗巖上,就是堅不可摧的。
這就是我對敘事的第一性原理:永遠要比別人多挖一層、兩層、三層。就像現代哲學中維特根斯坦說的語義學觀點:我們的語言造就了我們自己,你的思考方式造就了你自己。如果永遠跟着別人走,那就不是你自己。要像幾何原本一樣,先設立公理,再推導定理,最後得出結論。
關於社區,我有兩個重要觀點:
第一,最好的是全球社區。華語社區確實很強,但一個好的標的必須是英文社區加中文社區都強。所謂的英文社區其實包含了印度人、韓國人等很多東八區的人,大家用英語交流。如果只有英文社區不行,因爲最牛的投資者、最好的交易所都在中文社區。但如果只有中文社區,根據經驗,市值上限大概就在 5,000-6,000 萬美金,除了 ORDI 這樣开創性的項目。
第二,要看社區經歷過多少挫折。不能只看漲,一群人在 Telegram 裏喊“买入”、“馬上漲”,這不叫社區。
我從第一天在ACT英文社區就在說,要理解 ACT 是什么,不要因爲價格去 FOMO。如果作爲長期項目沉澱不出一群有信仰的人,那就完了。只相信價格的社區,一跌就散了。
但如果有一群像我這樣的“腦殘粉”,相信自己的邏輯、對社區的情感、二級判斷和一級邏輯,那即使跌 80% 三次都洗不走。
好的社區必須是多元化的,要有一群真正相信某些東西的人。
壞的社區是什么樣?就是一小撮不信的人試圖欺騙別人,被騙的人自己也不信,希望騙更多人,最後變成比誰跑得快。
深潮 TechFlow:最後一個問題,對於現在很多想要在鏈上有一番作爲的玩家,你有什么建議?
0xWizard:
關於玩鏈上,有幾個重要原則:
不要用大資金玩;
大資金的定義因人而異;
比如有 10 萬美金,就用1萬美金玩;有 100 萬美金,用 10-20 萬美金玩;有 1,000 萬美金,用 100 萬美金玩。總之要用自己虧得起的資金。這是因爲相對於傳統交易所,鏈上交易所風險更大。
確定自己的策略;
我在推特上寫了三種可以交易的幣種策略,其他很多都是陷阱;
a) 熱點盤:
例如最近的 PINUT、LUCE、BAN 等,能快速衝到 5,000-6,000 萬美金以上,甚至上億美金。關鍵是判斷敘事有多少人認可,能衝到多大熱度。一般差的能衝到 3,000-5,000 萬美金,好的能到 8,000 萬- 1 億美金。如果在 1,000 萬美金以內看到,可以上車。但如果已經到了 3,000 萬美金,就別上了。熱點盤跌下來通常會跌 80%,可以在跌 80% 時進入,但要小心陷阱。
不要 All In,每個熱點盤在跌 80% 時埋點,勝率會比較高。
b) 藍籌和潛力標的:
如 ACT、POPCAT 等,不是基於熱點起來的,而是經歷了很多挫折和社區共識凝聚過程。這類幣也經常跌 80%,但生命力強。要多觀察社區,思考自己的邏輯,判斷項目是否可行。
每次跌 80% 都是加倉機會,最好的接入時機是在幾百萬到幾千萬美金市值時。
c) 大市值藍籌:
一般在大交易所上市後才玩。邏輯變成了判斷資金和賽道的權重,是另一種二級玩法邏輯。如 Neiro 在 3 億美金時我敢接盤,ACT 我認爲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都是基於二級邏輯。但一定要玩上了幣安的。如果沒上幣安就拉到 10 億美金,就別參與了。
這些原則和策略是基於我多年的經驗和思考。每個人的標准可能不同,但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邏輯和判斷。不要盲目跟風,要深入思考每個交易背後的邏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對話 0xWizard:這個男人帶領社區拯救了 ACT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4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