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爲高盛指明了前進方向,但後者還需要好好追趕一番。
兩家銀行都在周二(1月17日)公布了2022年業績:一個受到投資者喝彩,另一個則招致嘲諷,摩根士丹利股價早盤上漲逾6%,高盛股價下跌逾7%,從業績上來講,高盛被摩根士丹利甩出了一大截。
這說到底是因爲兩家銀行的反差,一邊是摩根士丹利資產管理業務呈現出的韌性和增長,另一邊是高盛試圖通過基金管理和進軍消費金融領域(未果)的雙管齊下,來开發可重復產生的穩定收入流,最終歸於失敗。
投資銀行及交易業務總有波動起伏,2022年的情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華爾街的債券和外匯交易熱火朝天之際,股票交易卻在放緩,交易及募股的咨詢服務費收入大幅下降,高盛去年在固定收益交易領域的表現遠勝於所有競爭對手,2022年的收入比2021年增長近40%,華爾街各家銀行的股票交易業務表現不一,多數銀行的投行業務傭金收入下降50%左右。
高盛的麻煩在於投資者不再看重交易業務的大贏家,自擔任首席執行官以來,蘇德巍一直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試圖提高投資者希望看到的可靠且可重復產生的收入,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
2022年10月,高盛放棄了拓展大衆市場消費銀行業務的宏圖大略,在發布第三季度財報時公布了部門重組方案。最新財報詳細說明了該行爲進軍新業務領域所付出的代價:新成立的Platform Solutions部門在2022年虧損19.9億美元,大約是2021年虧損額的兩倍。無論是與蘋果公司合作推出的信用卡,還是GreenSky先买後付業務,虧損原因不外乎這兩方面:經濟衰退的威脅和不良貸款撥備是痛苦的主要來源。
摩根士丹利對收入穩定的追求要持久得多,近年來通過收購Eaton Vance和E*Trade,顯著提升了這方面的能力。來自投資管理費和淨利息收入的穩定收入變得越來越重要,2017年,這兩項收入佔摩根士丹利總收入的比例不到40%,到2022年,其佔比首次超過一半,達到54%。
高盛的資產管理費和淨利息收入佔比從接近27%上升到35%,這是一種進步,但還不夠,而且也不完全是良性的:高盛遭遇了比摩根士丹利更嚴重的交易收入下滑,換句話說,高盛實現的再平衡,更大程度上源於投行業務傭金收入銳減,而不是穩定收入的增長。
目前有觀點認爲,要降低交易收入的波動性,高盛可以提升客戶對其服務的依賴度,高盛正對相關技術投入巨額資金,旨在吸引投資者客戶帶來更多業務並留住這些業務,例如打造客戶接口,便於投資者接入高盛的市場數據、定價和估值系統。但市場和動物精神總會有漲有落。如果所有人都擔心战爭和通脹,大家就會減少交易。
高盛似乎也有成本問題,該行在2022年削減了14.5%的員工成本,在同行中力度最大。但在此之前的2021年,高盛的員工成本躍增33%,遠多於競爭對手,第四季度錄得員工支出37.6億美元,是高盛有史以來的年末員工支出最高紀錄,在營收中的佔比也是10年來的最高水平,令分析師備感失望。
費用是資產管理業務的一個特別問題,這塊業務是高盛未來重新平衡收入的最大希望,該部門的收入包括來自基金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的穩定收費,但也包括高盛自己的債券和股票投資收入,而這種投資業績極不穩定。
高盛2022年的這類投資收入較上年減少100億美元,降幅達85%,這導致該部門的利潤下降近90%,當然,要迅速調整成本,使其足以應對如此大幅度的收入下滑並不容易,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該部門的支出與其產生的服務費收入相比實在太大,剔除投資業績和信貸損失撥備,該部門在2020年和2021年均錄得巨額稅前虧損,在2022年實現4800萬美元的微薄利潤。
隨着時間推移,高盛將把波動性較大的投資轉讓出去,並提高資產管理收費,但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高盛被摩根士丹利甩下了一大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高盛何以讓摩根士丹利甩下一大截?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