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由青花郎獨家冠名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在CCTV-1正式开播,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拉开大幕。
本季《經典詠流傳》延續“和詩以歌”的原創模式,將詩詞改編爲現代流行歌曲,賦予詩詞經典新生命。首期節目中,石倚潔、吳純、希林娜依·高等經典傳唱人,從優秀詩詞的細膩處尋覓青春感悟。節目开播首期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微博話題閱讀討論量超4億,目前仍在不斷發酵中。
文創類節目IP,乃兵家必爭之地
《經典詠流傳》作爲央視重點打造的綜藝節目,依托本身的資源優勢、明星號召的流量和“文化+音樂”的創新節目模式,第一季起就成爲炙手可熱的頭部IP。
基於對經典與傳承的相同理念,2020年初,青花郎就牽手《經典詠流傳》,如今第六季節目开播,青花郎再續與《經典詠流傳》的緣分。品牌與節目的長期搭檔,不僅來源於青花郎對“傳統文化”的深切理解和認同,更重要的是看中了頭部IP強大的生命力與文化屬性。
事實上,不僅是青花郎,如今的白酒品牌都逐漸熱衷於走文化輸出路线,大型文創類綜藝節目的冠名和植入正日益受到追捧。
水井坊贊助《國家寶藏》,五糧液助力《上新了故宮》,青花郎賦能《經典詠流傳》……“白酒+文化”的經典案例,進一步證實白酒與文創類節目能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爲什么酒企如此偏愛冠名文創類節目?
在很多人看來,冠名就是打廣告,本質上是爲了賣貨。實則不然。借助優質IP文化屬性,有望產生專屬的文化效能,它所呈現的是從產品形象到品牌理念,再到文化信仰的層層遞進。具體到酒企,文創IP能增加其文化屬性和精神內涵,讓工業品的白酒轉變爲工藝品,甚至是藝術品。當人們談及一款酒時,聯想到的應不止於杯中之物,更能感受到其所關聯的文化內涵,從而喝出愉悅、享受與品味。
換言之,酒這個品類很特別,其品牌內涵,直接影響消費者的產品體驗。
中國是愛酒之人的樂土。一個人小酌一杯可解愁腸,三五密友一同品酒可化恩怨,一群人的宴席上暢飲可活躍氣氛……在許多場合,飲酒的意義遠不止口腹之樂,而是作爲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消費,用來表示一種情趣和心境。喝酒的人,除了在意酒的色香味,更喜歡每一杯酒背後的故事。
酒是情緒的助力,而非目的——話不多說,都在酒裏。
2、“酒+文化”風也急,浪也高,傳承中華文化,郎酒不是說說而已
事實上,當衆多酒企還在摸索如何講述文化故事的時候 ,郎酒已經建立起“文化生態圈”。
從2020年初青花郎搭檔央視《經典詠流傳》第三季,以“再造經典”的理念做時代文化的“釀造師”。到2022年《青花郎·經典詠流傳》第五季,以“大美中華”爲主題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再到現在的《經典詠流傳·正青春》第六季,青花郎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爲觀衆帶來了一場連貫的文化盛宴,展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積澱和思想傳承。
除了冠名文創類節目互借東風互相成就,郎酒還努力挖掘白酒傳統文化之美,積極促成白酒傳統文化和文學名家對話。
2021年10月13日重陽前夕,青花郎攜手《人民文學》开啓爲期三年的战略合作,獨家冠名《人民文學》年度評選活動,邀請獲得重大文學成就的資深作家、新晉作家、詩人、評論家們前來郎酒莊園採風。
今年4月13日,2022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在郎酒莊園經天會堂舉行,著名作家蘇童、賈平凹,詩人舒婷等衆多業界領袖、文壇大家會聚於此。
依山而建的郎酒莊園,是郎酒“生、長、養、藏”極致品質的重要載體。在這裏,作家們身臨其境地體會到郎酒如何把詩情畫意釀進酒裏,把二郎鎮的山水和鳥鳴釀進酒裏,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釀進酒裏。
基於郎酒無限風光,他們以酒會文、以酒會友,揮筆盛贊,爲郎酒留下了珍貴的墨寶,以文學的力量不斷強化白酒文化磁場,加深對郎酒文化的心理認同。
爲在新時代下實現新的文化表達,郎酒在與衆多文化力量的合作下,策劃出版了三品系列叢書,涵蓋郎酒品質、品牌、品味全脈絡,系統向消費者展示着郎酒人的匠心,中國郎的氣度,郎酒莊園的味道,成爲郎酒對外的重要窗口。
除新書外,郎酒一直十分注重人文藝術與審美能力的積澱,專門成立了四川郎酒股份品牌設計藝術中心,不斷上新文創產品,在莊園內建造起金樽堡、地之閣等令世界爲之矚目的標杆建築,爲郎酒與文化的高緯度相融提供了更多可能。
郎酒的舉動,生動詮釋了“予文明以歲月,予歲月以文明”。
今年在第三屆郎酒莊園三品節上,立足200億新起點啓航新徵程,郎酒提出建設“五個意識”,以“釀極致好酒”意識、“唯客是尊”意識 、“價值創造”意識、“大家的郎酒”意識、“服務美好生活”意識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至此,郎酒與文學理想、人生態度、生命狀態緊密相連,這杯“文化好酒”成爲關聯文學與大衆、文化與生活的橋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酒+文化”正當時,看郎酒如何構建文化新表達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2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