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本地甘蔗與外地甘蔗---從一件小事看時代的洪流

本地甘蔗與外地甘蔗---從一件小事看時代的洪流

by admin - 2023-05-15 74 Views

想起了三四個月前春節期間的一件小事

今年回老家縣城,最讓我感興趣的是縣城大街上賣的甘蔗,我小時候一直喫的本地甘蔗已經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爲粗大,甜味水分更足的外地雲南甘蔗,小販們賣的雲南甘蔗長這樣:

而且縣城賣甘蔗的小販們不知道是出於什么原因,不僅全部提供了削皮的服務,而且還用一個帶着刀片的鐵架子把甘蔗從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圓柱體放在塑料袋裏讓人拿走,這樣牙齒不好的人再也不用去用牙齒撕甘蔗皮了,而且吧切塊的過程看着還挺有意思,看着刀架上的甘蔗一截一截被切下來,然後落到下面掛着的塑料袋裏,讓买甘蔗的過程有了些樂趣。

我在淘寶天貓上搜了下,發現這種切甘蔗的神器叫甘蔗切斷機,倒是也不貴,幾十元,一百多,兩百多的都有,當然還有更貴的。

當然這樣做的價格也不便宜,3元一斤,一根甘蔗大約10斤多些,能賣30多元。

賣甘蔗的小販告訴我這是雲南的甘蔗,是新品種,進價一斤兩元,賣3元,一斤賺一元,按一根10斤(有的更重)計算他賣一根能賺10元,我看了下他的腳下堆積成堆的甘蔗皮,再加上周圍买的人真的不少,短短不到10分鐘就賣出去了四五根,好幾個人排着隊等着,以至於老板忙的削皮切塊不亦樂乎。

展开全文

這個售賣的速度也太快了,這四五根就是四五十元了,這才10分鐘,按時薪算不得兩三百元一小時了。

有买家說老板你2元一斤买進,3元一斤賣出很賺啊,老板說你不能只看差價啊,還有貨車油錢呢,油錢也差不多兩毛錢一斤了,倒也沒有否認確實賺錢,畢竟买甘蔗的人都排着隊了。

我看了下他开的貨車,估計能裝幾百根甘蔗,而此時是下午,貨車上堆着的甘蔗已經只剩下最底下的薄薄一層,我想老板一根甘蔗賺10元,春節期間銷量旺,哪怕一天就只賣100根也有賺1000元啊,這實在是個驚人的數字。而且看這個速度哪可能一天才賣100根啊,貨車的車廂看上去裝個幾百根都沒問題,而且幾乎都快賣完了。

2023年春節期間的縣城可以說是人潮湧動,或許是因爲之前的疫情阻礙了人員流動,感覺今年放开後,

春節似乎所有人都回來過年了,帶來了巨大的人口紅利,不僅僅是賣甘蔗的小販們甘愿放棄春節休息大幹一場,

步行街上各種賣小孩玩具,以及供各種小朋友玩射擊,丟沙包等的攤販也喜笑顏开,有一個攤販有射擊和丟沙包的遊戲,打中了之後有獎勵,一瓶飲料或者一個小玩具什么的,我的孩子們特別喜歡,我算了下假期下來估計光是我就在他家就消費了幾百元。

也許是因爲發現賣甘蔗很賺錢,過了一兩天發現縣城街上賣甘蔗的小販明顯多了起來,競爭變得激烈了,但是春節的縣城不像平日,大量在外打工的人返鄉,人口紅利十足,所以小販們銷量依舊不低,

有的小販還轉變了思路,從縣城最繁華的步行街附近轉移到了五百米之外的街上,這裏沒有其他小販賣甘蔗,但是他把價格從三元一斤提到了三元五一斤,不少人懶得走路到步行街附近,加上春節期間消費意愿強,雖然這附近人氣低一些,銷量差一些,倒也賣了不少。

這種更粗大,甜味水分更足,而且還提供削皮和切塊服務的雲南甘蔗在街上賣,我發現我從小到大記憶中的本地甘蔗沒有人賣了,再也找不到了,本地甘蔗更細小,而且甘蔗表面還有黑色的灰,一拿灰就粘在手上讓手變髒,而且甜度水分似乎也不如外地的甘蔗高,不管是外觀還是口感都要差一些。

下圖就是我記憶中的本地甘蔗的模樣。

但是畢竟是記憶中的味道,還是想找來嘗一嘗。終於在我離开家鄉外出打工的最後一天中午,還有大約一個小時我就要出發去機場的時候,我終於在街上看到了兩個鄉下來的老人,夫妻倆看起來有七十多歲了,衣着有些簡陋。

他們拉着板板車,上面有一捆我熟悉的本地甘蔗,這是我這么多天來第一次看到有人在賣本地甘蔗,但是和附近賣的熱火朝天的外地甘蔗相比,他們在路邊站着卻無人問津,甚至感覺有些不知所措,是的,沒有人买本地甘蔗了,即使這裏是縣城最繁華的街道,春節期間人潮湧動。

可能是看到等了許久無人問津,兩個老人決定拉着板板車轉移位置,或許有些惻隱之心,又想嘗一下小時候的味道,於是我問老大爺甘蔗多少錢。

看到終於有人詢價,老人似乎有些欣喜,說一塊五一斤,這個價格只有外地甘蔗的一半

我又問削皮和切塊嗎,老人說不削皮,是直接撕着喫的,確實我看了下他拉着的木板車上也沒有削皮和切塊工具,不像其他小販那樣工具齊全,我說那可惜了我牙齒咬不動啊,我現在的牙齒不如二十多歲時候那么好了,沒辦法用牙齒撕甘蔗皮,而且本地甘蔗的外表有黑黑的灰,手拿着會很髒。

於是我有些遺憾的想離开,這時看到旁邊的老婆婆聽到我的話之後對着老大爺說些什么,表情似乎是在說你看我們這樣是賣不出去的。

實在是可惜,如果他們是在我回縣城的頭幾天遇到我,我會全部把他們的幾十斤本地甘蔗买下來,然後扛到家裏,我自己慢慢用刀削皮慢慢喫,回味下小時候的味道,只是當時還有一個小時就要去坐飛機,實在是來不及了,放在家裏我父母的牙齒也咬不動,如果這對老人能把本地甘蔗削皮切塊,我最終拿着個小塑料袋走我也會买一根,但是卻沒有。

春節後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仍然能想起那天遇到的賣本地甘蔗的這兩個衣着簡陋的老人,他們那么大年紀,從鄉下拉着板板車走路到這裏賣東西並不容易,相比之下其他的甘蔗小販已經是普遍的开貨車賣甘蔗了,腦子裏總覺得有些後悔,當時即使不想要,是不是也應該买一些照顧下生意。

但轉念一想人如果不能跟上時代洪流其實是很難賺到錢的,我即使照顧了他也只是偶然的一筆买賣,他第二天還是依然賺不到錢,我想老人也並不想只靠別人的同情掙錢吧,早晚也得开始賣外地甘蔗,或者配上一個甘蔗切段機,我這樣安慰自己。等明年春節回家,如果還能遇到他們再照顧下他們的生意。

回到深圳後,雖然已經過去了兩三個月,但我腦海裏卻還是偶爾想起此事,我們每個人都要跟上時代的洪流,明白時代的發展趨勢,不管你是二十歲,四十歲,還是六十歲都是如此,就像那對老人,如果他們早點知曉整個縣城已經完全轉向了外地甘蔗,又或者清楚現在賣甘蔗都已經用上了甘蔗切段機,那么春節期間的人流紅利他們多少就能趕上了,即使不像其他年輕小販一樣,一天就能賺上千元,即使就一天賺個兩三百,我相信他們也是會很高興的。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也是類似的,尤其是中青年人要時刻保持學習的興趣,對於新出現的名詞,事物,新聞,即使你愿意就花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去了解閱讀,去檢索相關信息和學習,去思考背後人的決策,其實就已經超過大部分的人了,而且可能會在無意中獲得不錯的收益。

我的微信裏面有加入一個群,這個群其實是我老婆推薦給加入的,而她又是她單位同事推薦加入的,這個群有好幾百人,出乎人意料的是,群主就是個在街邊賣小喫的,他因爲自己的小喫味道做的不錯,於是有人便會成爲回頭客,於是給自己的小喫攤取了個名字,還建立了微信群,日積月累下來竟然積累了多個群累計高達幾千人,他隔三差五便在群裏通知在哪裏擺攤了,這樣附近的粉絲便可以去購买,不僅如此甚至群裏還出現了跑腿生意,有人收取跑腿費可以送小喫上門。

一個路邊攤小喫做成了粉絲經濟和品牌,現在也已經开了至少好幾家門店了。

還有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深圳路邊攤攤主,我之前也在微博上發過,當時我看到一個B站的up主深夜去拍攝凌晨的深圳,當時已經是凌晨兩點,有一個賣臭豆腐的路邊攤攤主非常大方的接受了這個up主的採訪,不僅如此還拿出了自己的手機,展示了自己前一天下午六點到晚上十二點的收入情況,微信收款109單總共1085元,支付寶上收款172元,等於六個小時收入了1257元,攤主說利潤有50%左右。那就是六個小時賺了六百多,這還不算十二點之後的收入。

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他的收入有多高,因爲這個攤主的臭豆腐制作水平和口感確實不錯,另外路邊攤是非常辛苦的,遇到刮風下雨生意就會大減甚至無法出攤,而且還會面臨不斷被城管驅趕。

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爲什么樂於向這個up主展示自己的收入情況,因爲他之前也接待過其他自媒體的採訪,展示了實際收入情況後,便有人在網上看到了自媒體的視頻,覺得收益還不錯,於是就跑去找他學習臭豆腐的制作,他於是發現了這個商機,每人收費5000元,當這個B站的up主去找他拍攝之前,他已經收了4個徒弟,每人5000元便是2萬元。

不僅如此,這個攤主還告訴這個up主,如果他發了視頻之後幫忙拉了人過來學習做豆腐,他一個人頭給這個up主600元的中介費,看到這裏我不禁想這也太有想法了。

這兩個深圳做路邊攤的,可以說就是善於學習,善於思考的典型了,用時髦的話說,就是實現了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實現了數字化轉型。

可以說學習和思考,跟上時代的趨勢,成功的幫助個人實現了變現,而且也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其實我覺得社會中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和一般人最大的區別可能也在於此,那就是時刻保持對新事物的學習興趣,並且真的愿意花時間去研究和思考,日積月累下來便會產生巨大的差距。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想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本地甘蔗與外地甘蔗---從一件小事看時代的洪流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2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