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喫不如餃子”。餃子,又名水餃,原名“嬌耳”,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面食,餃子深受中國廣大人民的喜愛,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喫的年節食品,在許多省市也有冬至節喫餃子的習慣。餃子,早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食,還是中華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個部分,無一不蕴涵着中華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時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備的美食,表達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訴求。
餃子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餃子的制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餃子雖然好喫,但也有其不利於健康之處。一般來說餃子餡多是以肉爲主,肉多菜少,喫多了自然會覺得比較油膩,不但口感不適,過多攝入了油膩對人體健康也極爲不利。因此很多人在喫餃子的時候都喜歡蘸點醋來緩解。其實,除了蘸醋外,我們也可以在餃子皮中增加一些果蔬汁、果蔬泥,做成彩色餃子,既能緩解油膩,又增加了營養。
彩色餃子在制作餃子皮的面粉中添加不同顏色的蔬菜或者水果汁,從而呈現出鮮豔的色彩,不同顏色的餃子皮有不同的口味,讓人食欲大增。蔬菜汁的做法有幾種:一是可以利用榨汁機;二是在剁餃子餡時,把蔬菜汁留下來和到面粉裏;三是到超市买現成的蔬菜汁,添加到面粉中。但建議盡量使用前兩種方式,自然又營養。
五彩餃子是以五種蔬菜制作出來的天然色素餃子,漂亮、美味、健康!豐富的顏色不僅使餃子皮看起來非常好看,還更有營養。下水一煮,顏色不僅不掉,反而更飽滿更鮮豔,非常好看。有很多小孩子不愛喫菜,家長們很苦惱,如果我們把蔬菜汁這樣放入餃子中,這樣做的餃子,味道鮮美、餡料豐富的五色餃子,不用擔心平時不喫菜的孩子挑食了。
你看!每種顏色的餃子皮都用了一種果蔬:綠色的是用菠菜做的,含鐵量很高,兒童多喫有利於生長發育;橘色的是胡蘿卜做的,有着清爽美味的口感,保護心血管;深紫色的是紫薯做的,紫薯能抗氧化、抗衰老,對中老年人預防疾病有很大幫助;鮮紅色的是紅心火龍果,火龍果能美容養顏、排毒瘦身,美女的最愛!紫色的還可以用紫甘藍汁,經常喫甘藍蔬菜還能夠防治過敏症,對於維護皮膚健康十分有益;紅色也可以用番茄汁,番茄汁酸甜可口,有助於人體消化,更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有抗老,抗癌等功效......手工和面,原始的味道最讓人回味,餃子一口咬下去,QQ彈彈的。
下面是幾種顏色的餃子皮制作法:
白色:即普通的白面。
黑色:加入黑米粉或黑芝麻面。
巧克力色:加入蕎麥面。
淡黃色:加入玉米面。
橙色:加入胡蘿卜汁。
翡翠色:加入菠菜汁或芹菜汁等。
紫色:加入紫甘藍汁。
黃色:加入雞蛋黃液。
青白色:加入雞蛋青液。
珊瑚色:加入西紅柿汁。
墨玉色:加入茄子汁。
紅色:加入草莓汁。
淺棕色:加入芋頭汁。
水晶色:加入冬瓜汁。
這些原料用料常見,做法並不復雜,餡料也不必苛求。這些色彩鮮豔的餃子端上桌,一定會給家人一個驚喜,用來招待朋友,也是有情趣的選擇。
主料:餃子粉500克、豬肉,白菜,香菇各250克
配料:西紅柿,胡蘿卜,南瓜,紫薯,菠菜各適量
調料:食用油,蔥,姜,花椒粉,香油,鹽,醬油,味精各適量
步驟/方法
1、把香菇、西紅柿,胡蘿卜,南瓜,紫薯,菠菜、白菜、豬肉洗淨,瀝幹水分備用。
2、蒸鍋中放水燒开,鍋开後把香菇、紫薯、南瓜一起上鍋蒸5分鐘(具體看大小調整時間),取出晾涼。
3、蒸好的香菇剁成末,並把蒸香菇出來的水晾涼待用。南瓜,紫薯壓成泥備用。
4、菠菜在开水中焯下,用攪拌機打成菠菜泥,西紅柿,胡蘿卜直接榨成汁,之前見很多人還過濾啥滴,我覺得沒必要太金貴,粗有粗的好處。
5、把餃子粉倒入盆中和剛才的各色蔬菜汁(泥))分別和成光滑面團,這是和好的彩色面團,基本沒有再格外加水了,和面的時候自己感覺吧。放到保鮮袋裏醒一會,至少1小時吧。
6、豬肉剁餡,白菜切末,蔥,姜切絲泡水,把香菇末和白菜末倒入肉餡中,加入蔥姜水、花椒粉,香油,鹽,醬油,味精順時針攪拌上勁,做餃子餡。餃子餡看個人喜好,一種也可以,不嫌麻煩也可以多種幾種。
7、醒好的面團分別揉成長條狀,用手揪或刀切成小劑子,擀餃子皮,放入做好的餃子餡,對折,捏緊即可(餃子的包法個人隨意,自己喜歡就好)。包餃子滴步驟不再細說,這是包好的餃子。難得周末,我也是習慣多做些,這樣平日也可當早餐,上班的人也不能忽視早餐,那是提供大腦一天充足養料關鍵的一餐。
8、包好的餃子,燒一鍋水,加一勺食用油,下餃子,煮开後加入一小碗涼水再煮开,反復三次即可(看個人喜愛蒸,煎,水煮餃子都可以,也可以加上自己創意)。個人偏好紫薯皮,挺香甜。
把餃子放入碗中,醋、辣醬等其他醬料做成蘸汁,蘸着喫。至於餃子蘸水怎么做,那全是個人愛好,大家隨意就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變個“花”樣喫餃子:五色水餃,高顏值、更營養的特色美食!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2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