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當咖啡成書店標配,如何爲閱讀“引流”?

當咖啡成書店標配,如何爲閱讀“引流”?

by admin - 2023-05-24 93 Views

漫步上海街頭,透過書店玻璃櫥窗,西式百年咖啡骨瓷杯上的花卉紋樣,沉澱着時間的香氣;一整面牆的中外圖書專架打造出“咖啡百科全書”……書香交織咖啡香,已經成爲彰顯海派特色的一道景觀,傳遞出城市的文化溫度。

一年一度的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間,“上海咖香,洋溢世界|上海書香,洋溢大地”系列活動近日在上海香港三聯書店舉行,“百年百款西式咖啡器皿特展”同期展出。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邀集滬上80家品牌實體書店推出150項系列活動,通過發布咖啡新書單、設計個性化海報、咖啡主題書展、咖啡優惠、咖啡品鑑、咖啡師培訓、咖啡技能競賽、咖啡店等級評定等舉措,帶動“書+咖啡”銷售,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擦亮“咖啡城市名片”。

當咖啡幾乎成了新書店的標配,如何爲閱讀推廣有效“引流”?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副會長、祕書長汪耀華觀察到,近年來書店已成爲青年人團建、社區講座的優選地,市民喜愛的公共文化空間;通過圖書推廣與咖啡經營空間融合、10多家書店开設咖啡外賣業務等,書店咖啡經營業績獲得穩步提升,也反哺導流了相關圖書的銷量,溢出效應明顯。

煙火氣融入書卷氣,咖啡主題圖書升溫

作爲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上海已擁有8530家咖啡館。在各具特色的實體書店裏,兼具社交與文化屬性的咖啡消費新體驗,融入了閱讀新場景。

展开全文

當煙火氣融入書卷氣,咖啡主題圖書銷售明顯拉升。上海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沈驍介紹,店內專門闢出專架專區重點陳列推廣咖啡文化主題圖書,囊括了從咖啡豆識別到萃取、衝泡、拉花、品鑑等一系列知識,以及咖啡在各國歷史、如何开咖啡店等多個領域,以咖啡爲支點,撬動圖書文創的消費熱度。

書單上榜的書大都是近兩年出版,如《咖香書香在上海》《咖啡星人指南》《杯中的咖啡:一種浸透人類社會的嗜好品》等新書。其中,陳祖恩教授《上海咖啡:歷史與風景》以第一手資料,生動闡述1920至1940年代上海咖啡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既有西區咖啡的異國情調、靜安寺路咖啡的時尚,也有南京路商業圈和蘇州河北岸的咖啡人文特色,還原了咖啡文化在上海的形形色色。《咖啡館招牌飲品》介紹35種手調基底制作及100種家庭飲料;《咖啡館沙拉101》揭开了咖啡館沙拉美味的祕密,拓展了咖啡文化。

“百年百款西式咖啡器皿特展”呈現的百款咖啡器皿中,以花式骨瓷爲主,兼有描金、手繪。“咖啡從滿足口腹之欲的飲品,逐漸演變爲一種精致生活美學方式。”長三角咖啡行業協會會長丁山告訴記者,很多知名品牌首次集中亮相展示,比如英國皇室御用品牌、世界十大名瓷之—Aynsley,韋奇伍德、皇家阿爾伯特等精致瓷器品位代名詞,都是愛好者耳熟能詳的品牌。

感受“第三空間”溫情,傳遞美好生活味道

業內指出,書店+咖啡,使得書店的存在價值更加多元、生存空間也有所延伸,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賦能上多了一種功能,營造出“第三空間”的社交價值,成爲書房的延伸,兼具客廳的格調、圖書館的氛圍,也是城市“慢生活”的寫照。閱讀推廣與咖啡文化彼此賦能、相得益彰,經營咖啡不再是書店的附屬品,而是讓人更多感受到城市溫情,體現書店的創意和匠心。

隨着越來越多咖啡品牌在上海落地生根,包容、开放、富有活力的咖啡文化融入上海DNA。參展80家書店策劃了150種主題活動將陸續亮相,使市民在“暢飲”的同時獲得更多驚喜。比如首度和雲南保山合作推廣品牌咖啡,通過20多家參展書店向讀者贈千杯保山小粒咖啡;交大書院4種飲品买一贈一;新華傳媒連鎖旗下九家新華書店推出“雪克啤酒黃油拿鐵第二杯半價”……

咖啡是閱讀的理想夥伴,在書店與有趣的靈魂,或許只有一杯咖啡的距離。除了惠民折扣,多家書店也推出一系列講座。二酉書店聯合恆基旭輝天地爲商場白領送咖啡,還有“大師手衝咖啡體驗課程”等;新華文創·光的空間策劃手衝咖啡體驗沙龍暨咖啡閱讀分享;讀者·外灘旗艦店舉辦“啡一般的養寵”插畫展,並將推出現場手繪插畫及手衝咖啡品鑑;藝術書坊將舉辦“有點咖啡 有點藝術”咖啡特調品鑑體驗沙龍。

不少書店“腦洞大开”比拼創意,大大豐富了逛書店的體驗感。思南書局設計研發了特色飲品,以冷萃咖啡爲基礎,加入咖啡利口酒,帶來濃鬱的味覺體驗。建投書局推出“傳記咖啡館 帶上咖啡去旅行”,從北外灘港口出發,通過海上航线探訪全球四個咖啡產地,包括埃塞俄比亞、巴西、印度尼西亞、中國雲南,在書籍和咖啡的香氣中領略不同地域文化。

作者:許暘

圖片來源:書店方

編輯:宣晶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當咖啡成書店標配,如何爲閱讀“引流”?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2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