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仰韶聚勢,激發黃淮名酒產區新活力!

仰韶聚勢,激發黃淮名酒產區新活力!

by admin - 2023-06-01 84 Views

河流自古出產好酒,在中國白酒版圖上,有這樣一片南北交匯、名酒匯聚的區域——黃淮流域。安徽、河南、江蘇、山東四省交界,洋河、古井、仰韶等名酒企業環繞周圍。

爲持續打造中國白酒黃淮核心產區品牌,堅定中國白酒黃淮核心產區發展信心,2023年5月24—26日“第四屆中國白酒黃淮核心產區高質量發展峰會”在河南澠池仰韶仙門山舉辦。域內企業齊聚,同論黃淮白酒之道,共謀黃淮白酒未來。

當前,蘇魯豫皖四省,背書黃淮流域,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黃淮名酒帶,成爲中國白酒的核心產區之一,具備優異的發展條件。

地理上的“黃淮”

在中國氣象局的規範地理用語中,黃淮地區也被作爲11個特定區域之一,範圍包括“黃河至淮河之間所含的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四省部分地區”。

這一區域能夠橫跨四省,突破行政界限,主要在於其整體特徵較爲明確。

首先,自然條件基本相同。黃淮流域,這片區域因爲受黃河、淮河兩大水系影響,擁有得天獨厚的釀酒產區優勢。地處北緯35度附近,是我國南北地理氣候交匯地帶,四季分明的區域性生態環境、豐富優質的原糧供應、悠久的釀造技藝傳承,具備釀造好酒的天然基因。

展开全文

其次,文明發展程度相似。黃淮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河南地區的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江蘇地區的青蓮崗文化,安徽的侯家寨文化等,諸多發源於黃淮流域的早期文化,在文化溯源上多有關聯。

最後,歷史命運相連。黃淮流域在我國歷史上曾長期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區。宋代黃河奪淮入海之後,由於黃河的不定期改道和泛濫,黃淮流域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命運走向幾近相同。

諸多因素,造就了地理和文化層面的黃淮地區。而在中國酒業,黃淮也是一個具有板塊意義的超級符號。黃淮白酒產區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白酒產量均居全國行業前列。

多個核心企業和諧共生,以符合地域特點的發展路徑和魅力,成長爲行業和市場重點關注的中國核心白酒產區,已經成爲了中國白酒的新一極。

黃淮名酒產區中的“仰韶”

文化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曾指出,黃淮這片古老的土地對於釀酒而言,屬於中國白酒發展的“經典產區”。黃淮流域作爲中華酒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衆多美酒在此綿延流長。

作爲豫酒龍頭企業,仰韶酒業所在地河南三門峽澠池,地理位置上當屬黃淮流域的最西端。澠池的水流多來自黃河支脈,因其北部崎嶇的地勢分散成多條河脈,河脈向南流動貫穿澠池境內的山峰。水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和活性微量元素,甘甜而醇美。

同時,澠池位於黃河中下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幹燥。氣候決定了澠池一帶盛夏降水的集中豐沛,充分滿足了釀酒原料包括高粱、小麥、小米等的生長,是行業公認的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我國最早的“酒”,也正是誕生於澠池。

查閱典籍文獻,可以發現,7000年前黃淮流域也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無論是旱地作物,還是水田作物都發源於黃淮。最早的稻、黍、粟等糧食便在這裏生長,糧食的富足爲農業的孕育起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溫牀,也爲酒的產生提供物質保障。

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中,在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出土的八個尖底瓶中,發現了殘留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美國斯坦福大學、西北大學的科研人員對殘留物進行了科學分析,檢測出了谷物發酵酒殘留,採用發芽谷物和曲發酵兩種釀酒技術。證實,中國酒源在仰韶,黃淮名酒產區的釀酒歷史起點在仰韶!

第四屆中國白酒黃淮核心產區高質量發展峰會上,仰韶酒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侯建光提到:當前,蘇魯豫皖四省,背書黃淮流域,域內企業攜手共進,多種香型、品類並存,充分體現了黃淮流域“融合共生”的地域特點和魅力。實現黃淮流域名酒產業的“守正創新,強質固本”,要有融合思維。

作爲黃淮名酒產區的骨幹力量,仰韶酒業傳承七千年仰韶文化,繼承古老釀造技藝,立足澠池產區優勢,首先打破了中國白酒傳統香型壁壘,按照融合思維,在工藝和白酒香型方面融合創新,創造出了豫酒品類標識——中華陶融型。

2020年,中國酒業協會批准發布“T/CBJ2108-2020《仰韶陶融型白酒》團體標准”通告,這標志着仰韶酒業研發的陶融型成果,被行業正式認定,確名爲“中華陶融香型”白酒,成爲中國白酒第十三種獨立香型。

現今,仰韶酒業年銷售額穩居區域第一梯隊,並遙遙領先。憑借自身多年的文化積澱,科技創新、產業建設以及系列營銷創新,已在消費市場迅速出圈,受到行業高度關注,持續爲黃淮名酒產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仰韶聚勢,激發黃淮名酒產區新活力!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3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