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美酒名茶 肥肉釀酒玉冰燒 客家娘酒串鄉情

肥肉釀酒玉冰燒 客家娘酒串鄉情

by admin - 2023-06-02 72 Views

釀造一壇娘酒需要選米、洗米、浸米、蒸米等十余道工藝。圖爲選米。

嶺南酒文化博物館內的酒埕。

展开全文

石灣玉冰燒酒釀制技藝傳承人梁思宇用碗裝起白酒。

肥肉浸泡在米酒之中。

石灣玉冰燒酒釀制技藝傳承人梁思宇用碗裝起白酒。掃碼看視頻

是歡伯(酒的別稱,出自漢代焦延壽的“酒爲歡伯,除憂來樂”)也是詩意,是瓊漿也是生活,古今的酒承載了太多故事和情緒。在這裏,千杯歲月之釀存於廣府民間,萬盞陳年酒香品於宴席之上。

南粵大地下的美酒,主要以蒸餾酒與發酵酒兩種類型爲主。本期《探寶覓蹤》選取了玉冰燒酒和客家娘酒兩種不同釀造工藝的酒,特邀灣區文化探尋者農夫FAMA的C君與陸永探尋嶺南酒文化,帶你幹杯再舉箸,品嘗酒中的嶺南故事。

客家娘酒

“客家人的母親酒”

千年歷史 “非遺”娘酒

客家人,是一個被稱之爲“客”又以“客”自稱的漢族民系,不以地域來命名。作爲華夏民族中重要而又特別的組成部分,客家人已經繁衍了近億人口,分布在全球各地。客家釀酒業興起的時間,在廣東地區來說是相對較早的,而且技術相對較爲成熟。我國的釀酒技術最早在中原發端,客家人作爲南遷的“中原遺民”,是嶺南釀酒技術的最早掌握者。

“家家釀娘酒,人人喝娘酒”,這在客家地區並不爲奇。若要考究客家娘酒的歷史,即便從客家人开始南遷之旅的晉代开始算起,距今也有千余年的時間。作爲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之一,客家娘酒在傳承客家文明的同時,也承載着客家母親對女兒、對兒媳的濃濃愛意,可謂是“客家人的母親酒。”客家糯米酒傳統生產工藝也在2012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河源綠純釀酒廠,農夫FAMA見到了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糯米酒傳統釀造技藝”傳承人肖麗梅。她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專業,與丈夫於1998年在河源創辦了釀酒廠。酒廠創立後,她組建技術團隊,對客家糯米酒標准化生產工藝、防酸技術、降糖技術以及釀酒原料——糯稻的品種培育和提純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肖麗梅介紹,客家糯米酒又叫客家娘酒。一般是由家裏的女主人釀造,在喜慶節日和重要日子取出,其中一個重要的用途,是給生完孩子後的產婦補充營養,感謝其爲家庭的付出,表達親人之間的愛意。

添丁升學、婚慶壽誕、晉級喬遷、逢年過節乃至迎來送往、交朋結友,都離不开娘酒。賓客們在小孩出生後一周歲時喝“周歲酒”;結婚上喜轎前喝“暖轎酒”,年長者擺壽宴時喝“做壽酒”;春節時期,更是家家戶戶燙上一壺娘酒除舊迎新。

十余道工藝釀制 “無人敢稱老師傅”

“釀酒做豆腐,無人敢稱老師傅”,這句客家說的是,做好一壇客家娘酒,就像做客家釀豆腐一樣,即使經驗再豐富的人也不敢自稱“老師傅”。釀制娘酒的工藝費時又費力,在釀制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稍有不慎就會把酒錯釀爲醋。而且每個人做出來的味道,在口感上都會有些許差別,酒精度數也不盡相同。

娘酒一般由當地成年婦女自家釀制,每到冬季農闲季節,婦女們就开始准備原料進行釀造。釀造一壇娘酒需要選米、洗米、浸米、蒸米、攤飯、拌曲、發酵、取酒、酵藏、炙酒等十余道工藝。

娘酒的制作中,“娘飯”必不可少。將糯米淘洗幹淨後,浸泡若幹個小時,放在大飯甑裏,用松木旺火隔水蒸至九成熟就能得到金黃色的“娘飯”,“娘飯”米粒外硬內軟,疏松透亮,揭开大飯甑蓋子,一股“娘飯”的米香味撲鼻而來。“娘飯”是娘酒發酵的重要原料,將“娘飯”發酵十幾天後再倒入米酒二次發酵半個月,至此,醇香味長的娘酒釀造才進行到一半。

肖麗梅在炙酒房裏,向農夫FAMA展示了最有客家特色的娘酒釀造工藝:炙酒。炙酒就是將裝着娘酒的酒甕放在用秸稈、谷殼、木屑等堆砌成的燃料上進行火焙,文火慢煨。最後,等酒甕冷卻之後就可以密封好隨時飲用,一壇正宗的客家娘酒就釀好了。

客家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客家人包容开放、熱情好客的秉性,使得釀造娘酒風氣不斷興盛,亦由此積澱了豐厚的客家酒文化。在客家人的生命禮俗和社會生活中,娘酒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已然成了聯接客情、親情的紐帶,成了吉祥和禮俗規格的象徵物。

玉冰燒

肥肉浸泡在米酒中,肉好似冰塊

“南國陶都” 米酒飄香

“斬料,斬料,斬大口舊叉燒。”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香港詞曲家黃霑爲玉冰燒酒寫過一首經典的廣告歌。廣告裏,下班後的香港工人直奔燒臘店,美味燒味配上一瓶玉冰燒,足以表現出廣府人家對美酒與佳餚的渴望。作爲豉香白酒的代表,“肥肉浸酒”的玉冰燒是廣東人飯桌上的偏愛。在佛山東平河邊的嶺南酒文化博物館裏,農夫FAMA的C君和陸永見證了嶺南傳承釀酒工藝相關的歷史文物。

嶺南酒文化博物館位於有着184年釀造歷史的廣東佛山陳太吉酒莊所在地,定位爲一所體驗式的行業博物館,陳列着見證中國歷代白酒發展變遷的各式酒器酒具、唐宋以來石灣窯出土文物,展示着歷代酒的詩詞、酒的典故、酒俗與酒趣等酒文化知識。

廣東有好酒,也有輝煌的釀酒歷史。早在540年前,石灣就有關於釀酒工藝的記載。明清時期,隨着佛山古鎮的經濟崛起,當地的釀酒業迅速發展。“水質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陳舊”,石灣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提供了釀酒工藝發展的條件。南粵大地的溼潤氣候,是米酒曲種培育、發酵的優越條件。當時的石灣有着“南國陶都”的美譽,數十萬在石灣謀生的陶藝工匠,整天生活在悶熱潮溼的環境中,而石灣米酒入口香醇,度數較低,具有活血、祛溼等功效,所以被陶藝工匠乃至更多百姓所喜愛,成爲生活必需品。

而“南國陶都”也誕生了“石灣瓦、甲天下”的傳說,玉冰燒的祕密,就藏於其中。

新式調酒 延續風味

說起傳統的廣東白酒,你會想起什么?有人會說,它們是中老年人的心頭好,或是親朋好友聚餐時的配角。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新式調酒師將廣東酒玩出新花樣。來自佛山的調酒師何柏謙就是其中一員,他試圖通過調酒等方式,把廣東白酒融入年輕人的“早C晚A”(指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即早上喝咖啡,晚上喝酒)中。

在佛山南海的小酒館門口,農夫二人見到了調酒師何柏謙,他們一起品嘗以玉冰燒爲基酒的雞尾酒。C君和阿謙交流起對廣東白酒的印象,“往日在大家的印象裏,廣東白酒就是老人家愛喝,或者用於菜餚調味。”阿謙表示,以往他在酒館的調酒,會更多用來自外國的酒做基酒,而使用玉冰燒就是一次大膽嘗試。對於這種新式調酒,阿謙還給它取了個名字——雲遊石灣。這杯酒除了使用玉冰燒作爲基酒之外,還搭配了桂花糖和檸檬汁,整體口感輕柔順滑、風味酸甜易入口,但也保留了玉冰燒獨特的口味。阿謙希望顧客在品嘗這杯酒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石灣當地的獨特風情。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嶺南本土的酒會更多出現在阿謙的酒單中。正如他所說的,也想讓更多年長一輩的朋友,品嘗到新式的“粵味調酒”。

“幹杯”是廣府人對杯中之酒的致敬,杯中之酒,則是對同桌親友的祝福。

廣東人會喫,也會喝。酒裏飄的,都是嶺南的味道。從客家圍屋中走出的客家娘酒、到南番順地區遠銷海外的米酒、再到新式調酒,嶺南酒文化一直跟隨時代在變遷、發展。嶺南之酒,從古到今延續着南粵大地上文化與傳承。

肥肉浸酒 豉香濃鬱

在嶺南酒文化博物館中,手工釀酒區域酒香四溢。農夫FAMA二人在這裏認識了國家一級釀酒師、國家一級品酒師、石灣玉冰燒酒釀制技藝傳承人梁思宇。

傳承人梁思宇請農夫二人品嘗了一桌粵菜,桌上還开好了一壺本土的玉冰燒酒。“廣東佛山的玉冰燒酒,屬於中國白酒十二大香型之一——豉香型,而玉冰燒正是豉香型白酒的代表。豉香型玉冰燒始創於1895年。”梁思宇介紹道。

這種酒爲何叫“玉冰燒”?農夫二人向梁思宇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梁思宇飲下一口玉冰燒,娓娓道來。

道光十年(1830年)廣東佛山蓮塘人陳屏賢創建陳太吉酒莊。陳太吉酒莊第三代傳人陳如岳中進士後辭官歸鄉,發現鄉親們常用米酒浸泡蛇、藥材。受此啓發,結合自身利用酒糟養豬的便利,他嘗試了“肥肉浸泡”的陳釀工藝。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陳如岳發現肥豬肉能吸附雜質,泡在酒中能與酒液融合形成獨特豉味濃鬱的酒香,酒液清澈不再渾濁,酒味醇綿柔和,酒體豐滿,順喉多了。因爲米酒添加的豬肉,就像一塊泡在酒中晶瑩剔透的“冰塊”,當時民衆愛稱米酒爲“燒酒”,故將其命名爲“肉冰燒”,因粵語的“肉”和“玉”同音,浸泡後的豬肉又像玉一樣,故又更名爲“玉冰燒”,寓意米酒冰清玉潔,最終在1895年以“玉冰燒”爲酒名推出市場,深得八方鄉裏的喜愛,每當男婚女嫁,必備一埕石灣玉冰燒酒作爲賀禮。

當豐收的谷物遇上泛白的肥肉,伴以蒸煮、發酵、蒸餾、沉澱等工藝,一埕玉潔冰清、豉香獨特玉冰燒酒方可釀成。這些肥肉在陶罐中浸潤時間長達5年,蓬松的脂肪結構能夠吸收米酒中的異味,色澤也從白色變成了金黃色。

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廣東玉冰燒年均出口在一萬噸左右,受衆遍布港澳、東南亞和美國。正是玉冰燒獨特的口感,打響了廣東米酒對外出口的口碑。

梁思宇介紹,到如今,玉冰燒釀酒工藝已經入選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爲粵港澳大灣區各種活動場合的必備酒,玉冰燒出現在祖廟的春秋祭祀中,也曾作爲龍舟賽的獎品等等,承載了很多人的年節記憶。

採寫:南都記者 楊傑

攝影:南都記者 張志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肥肉釀酒玉冰燒 客家娘酒串鄉情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3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