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加密生態中談論 Web 3.0的時候,我的立足點一定是基於公有區塊鏈的。因此,我所談的 Web 3.0應用一定是基於公有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即去中心化應用(俗稱 dApp)。
但凡和各類去中心化應用交互過的用戶一定知道,我們在進行任何交互之前,這些應用都要提示我們:連接我們的加密錢包。因此作爲用戶,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加密錢包。
當我們下載安裝了一個加密錢包後,我們會碰到的第一個重要提示就是要記錄下錢包的助記詞。而助記詞本質上可以理解爲是經過包裝的私鑰。
基於比特幣或者以太坊的技術原理,當有了私鑰之後,私鑰就會根據算法生成公鑰,公鑰又會根據算法生成地址。
我們在錢包裏看到的可以對外公开的地址就是這樣產生的。地址就是我們對外交互的媒介和門戶。
當我們用自己的錢包登錄進任何一個 Web 3.0應用後,我們的地址就成了我們在這個應用中的身份和標志。我們的一切活動和由這些活動產生的數據及收獲的加密資產都將綁定在這個地址上。
所以對去中心化應用而言,地址就代表用戶;對用戶而言,地址是用戶在 Web 3.0中的標識和象徵。
所以在我看來 Web 3.0的基石就是地址,基於 Web 3.0的社交應用也極有可能是以地址爲核心展开並延伸的。
在當下的加密生態中,雖然我們還看不到類似 Web 2.0中即時通信那樣的剛需場景,但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還是能發現一些業已存在的小場景:最典型的就有兩個地址(用戶)之間的相互轉账。另外一個是隨着 NFT 的誕生而誕生的一個小場景。
隨着頭像類 NFT 以及藝術品類 NFT 的興起,不管是出於收藏的需要還是出於對身份炫耀的需要,很多用戶加入了收藏這些 NFT 的行列。
在這些用戶中,有一些用戶會對某個 NFT 情有獨鐘,比如一個 Art Blocks 的稀有款、一個無聊猿或者加密朋克的稀有款等。而要买到這些稀有款,在現有的方式下,這些买家幾乎只能被動地等待這些持有者把這些稀有款放到交易平台(比如 Opensea)上售賣。
但如果持有者根本不放在交易平台上,這些买家想直接买它們則無從下手。如果买家們一定想要,則只能想辦法和持有者進行溝通。
而要溝通,就需要對方的聯系方式。在區塊鏈的世界,用戶唯一公开的聯系方式就是他的地址。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基於地址的溝通軟件我認爲是有一定市場需求的,至少對於這一小衆群體,這種需求是剛需。
現在已經有一些團隊开發出了基於地址的即時通信軟件,但大多數還在實驗階段和測試階段,無論在應用和推廣上還遠遠不算普及。
當然,現在出現的這些基於地址的溝通軟件是不是真的就是 Web 3.0理想的通信軟件,會不會以後就是它們中的某一款會爆紅現在還難以下判斷。
但是從這些案例中,我是越來越相信Web 3.0的社交應用大概率是基於地址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Web 3.0社交應用的展望(二):用戶地址的生成、展开及延伸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