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千樹
6月12日晚上,西安地標大唐芙蓉園內,一座“長安集市”成爲往來遊客與市民的焦點。
在這座復刻唐朝風貌,並融合傳統、時尚與現代元素的集市裏,酒都宜賓孕育的五糧春作爲“线索”,串聯起唐裝彩繪、大唐盛詩、江湖箭客、以糖做畫、投壺拾禮等多種福利互動,讓體驗者沉浸式感知美酒與文化和美融合的魅力。
長安集市是五糧春品牌文化臻享會行至西安的一個環節,在這背後,五糧春正以臻享會爲載體,讓消費者沉浸式感知品牌溫度與魅力,並與之建立起更深層次、更具粘性的品牌共情。
01
文化“搭橋”,與消費者“交朋友”
隨着煙火氣回歸,白酒企業都忙了起來。當大多數酒企依托五花八門的銷售政策收割市場之時,五糧春卻放慢市場進攻節奏,通過文化“搭橋”,來與消費者“交朋友”。
“大多數企業都在追求短期的利潤,忽略了品牌的長遠價值。”有行業觀察人士表示,品牌長遠發展需要依托C端認同,這需要扎扎實實做消費培育。
去年年底,五糧春以“時間釀造的芬芳”爲題目,發起穿梭古今的超時空對話,用一場白酒行業標杆性的文化大劇——五糧春品牌文化臻享會,演繹時間之美、時刻之美、平衡之美。
此前成都、揚州、武漢的三場文化大劇上,阿來、王立群、酈波、戴建業等著名文化學者傾情加盟,助陣五糧春輸出品牌與文化魅力。五糧春也借助不同的文化名人,賦予品牌不同的文化內涵,同時影響他們的受衆,正向放大着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
西安站上,精彩絕倫的五糧春“三美”時間之美、時刻之美、平衡之美再次上演。古都氣韻與和美文化碰撞,西安與五糧春在時空交錯間匯聚交融,實現着潮流與經典、現代與傳統的浪漫邂逅。
著名文化學者紀連海來到現場,爲五糧春品牌文化做了背書與解析。“名酒在名都,盛世逢盛會,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紀連海談到,從唐朝到清朝,好酒名字總有一個“春”字,時間之美、時刻之美、平衡之美,是五糧春最寶貴的文化資產,也是五糧春獨特的品牌價值內涵。
▲著名文化學者 紀連海
02
因地制宜,沉浸式體驗出圈“古都”
如何贏得不同地域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是考驗一個品牌能否長續發展的試金石。
自創立“時間釀造的芬芳”這一文化IP,五糧春就秉持長期主義精神,在品牌文化的探索路上兢兢業業。微酒注意到,文化臻享會每一支視頻、每一次演出、每一個環節和流程,都經過無數次推敲、排練。
與此同時,在不同城市,文化臻享會因地制宜,從當地消費者角度感興趣、易理解的角度進行思考,通過挖掘和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進一步豐富品牌文化內涵,來贏得消費者的認同。
比如在西安站,除了融合當地文化的文化大劇,五糧春打造的長安集市集學識玩樂於一體,也被參與嘉賓所津津樂道。
活動現場,五糧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岳松表示,西安與宜賓同爲享譽古今的歷史文化名城,經歷過千百年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然在兩片土地上演繹着各美其美的故事,文化大劇走進西安,旨在讓五糧美酒成爲兩地友好交流、溝通的信使,更希望以歷史爲筆、以文化爲墨,爲五糧液、五糧液濃香酒在陝甘寧蒙西地區的發展繪就新的篇章。
▲五糧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 岳松
以“初識長安”之名,唐裝彩繪、大唐盛詩、江湖箭客、以糖做畫、投壺拾禮等獨具唐朝剪影的互動,讓參與者置身於長安的華麗氛圍中,盡情感受盛世時期的奢華與文化魅力。微酒在集市中觀察到,作爲長安集市的主角,五糧春吸引着來往嘉賓駐足品鑑與交口稱贊,在這場潛移默化的互動中完成着品牌的拉新、留存與轉化。
“西安文化底蕴極其深厚,因酒結緣的故事數不勝數,在西安落地文化大劇,不僅可以幫助本地消費者更好地讀懂五糧春,還能反哺五糧春提升文化張力。”參與現場體驗的一位當地商家對微酒如此表示。
03
長期主義,激活品牌內生動力
作爲五糧液次高端核心品牌,五糧春在消費者心中已經有廣泛的品牌認知,長安集市與文化大劇帶來的口碑裂變,是五糧春全面煥新後,激活品牌內生動力的一個縮影。
微酒進一步了解到,2023被五糧春定義爲“文化夯基年”,這一年,五糧春正通過文化大劇將品牌特有的文化與“時間釀造的芬芳”的品牌核心價值觸達更多的消費者,讓更多的消費者在與五糧春的互動中,產生消費衝動與品牌認同。
白酒是文化的產物,白酒品牌來自文化,文化成就白酒品牌。從成都,到揚州,到武漢,再到西安,五糧春以文化大劇爲抓手,借助文化穿越時空的“共鳴”,鏈接到更大的朋友圈。
本次五糧春品牌文化臻享會走進西安,不僅是一次活動形式的創新,更是五糧春對自我價值的又一次突破,而這種對消費者的重視、對自身的審視和思考,才是品牌發展的基石。
隨着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愈演愈烈,五糧春持續豐富的文化大事件IP,無疑將進一步綁定品牌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從而幫助品牌夯實核心競爭力,讓五糧春這一“時間釀造的芬芳”,照見更好的未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微酒現場】“文化大劇”出圈西安,五糧春大秀品牌自我修養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4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