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僮
昨天回了趟許久未着面的舊舍,因爲下雨,院子裏滿地是芒果和菠蘿蜜,坐在涼亭,舉目滿眼荔枝,果樹盈院,大豐收的感覺,有人拿着挑竿夠,我也想躍躍欲試。
這是南方夏日最大的盛況,很想拿出茶器,拎上蟈蟈,揣上書本,帶上折扇,好好賞一番雨後的景致。
老院子喝茶,尤其趕上雨季,再臨節日,這端午的茶像往年一樣算是端上了。
依然還是喜歡讀沈從文,喜歡聽他上學時逃課看戲的故事,天氣涼快我也想往外跑,可惜深圳沒有戲看。
過去端午都是要看戲的。舊時的端午節應景的戲多,端午俗稱爲五毒,是蜈蚣、蠍子、蠍虎、蛇與蛤蟆的難期,所以,以京劇裏五毒爲主人公的神怪劇《五花洞》是這個節日裏必不可少的。還有以武生爲重的尚和玉的《捉蜈蚣》、李萬春的《混元盒》,以及以旦角見長名旦尚綺霞的《金針刺蟒》和《琵琶緣》。這些都是民俗文化,現代人不會傾心。
培養戲迷,成人不比孩童,男人不比女人,她不是讓人淺淺就能“入戲”的藝術形式,再說在這個時代,戲曲不是娛樂的主流,有戲院的城市寥寥無幾,不似民國,把看戲作爲常態,也是當時的風尚,所以你看沈從文頑童時就一個人逃學去看戲,這日後的學養和這般的“資歷”都不是長大後能培養的。
說一回1931年的端午節,上海著名評劇家梅花館主邀請四大名旦雅集——共同灌錄《五花洞》的唱片,四句唱詞,一人一句吧。但問題來了:梅蘭芳首先聲明他要唱第一句;程硯秋自謂可唱第二句;尚小雲對梅唱第一句不予計較,但稱第二句應由他唱;荀慧生則表示他若唱第三四句則寧可不幹,致此好事幾乎告吹。且看梅花館主如何斡旋:對於四大名旦都不愿意屈居人後的問題,梅花館主先對程硯秋說您呢是飽學之士,若和梅蘭芳作神龍首尾呼應,將受人嘉許;又對荀慧生說,您的嗓音低柔,第二句須翻高,如有遜色,反爲不美,而第三句婉轉低腔更顯荀腔特色。程、荀皆允,尚小雲也便如愿以償。哈哈,就這么搞定!《五花洞》遂成《四五花洞》,成爲京劇四大名旦唯一一次合作。
從小到大沒看過龍舟,北方也沒系荷包的風俗,更沒看過端午戲,現代生活就更別指望能有以端午節爲主題的風雅集——寫端午詩、畫端午畫、喝端午茶、飲端午酒,這幾天喫個糉子,坐在老院子裏賞個佳果,喝個端午茶,也算是過節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這端午的茶,像往年一樣算是端上了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