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外匯投資點評 新公鏈們的敘事

新公鏈們的敘事

by admin - 2022-08-30 157 Views

在以太坊問世後尤其是 1CO 被發明後,以太坊的生態开始茁壯成長。

這讓人們在以太坊身上看到了區塊鏈技術落地以及和具體應用相結合的希望,並看到了公鏈平台的巨大商業價值和潛在商業利益。因此,無論是項目方、普通投資者還是鼎鼎大名的風投,都开始把注意力和資源聚焦在支持智能合約的新公鏈上。

這種驅動力驅動新公鏈項目層出不窮地湧現。

從最早被寄予厚望的 EOS,到後來的 Avalanche、Solana,乃至2020年湧現的一批以各大交易所爲主推力量的公鏈,它們都聲稱要打造自己的生態,要成爲加密貨幣生態的底層,要從以太坊手中搶過王者之位。

這其中有些已經歸於寂寞,有些仍然在挑战以太坊的路上志得意滿。

這些挑战者們強調了自己的各種優勢:但幾乎只有一種“優勢”是看得見的:處理交易的速度比以太坊快,尤其在以太坊發生大面積擁堵時。並由此帶來了交易費用得相對低廉,尤其和以太坊高峰時幾百美元的交易費相比。

但還有兩個核心是少有提及的:那就是“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更不要說在這兩方面把它們和以太坊相比。

更爲重要的是:我從來不見它們強調過自己的價值觀和作爲加密世界底層基礎設施對核心的堅守:去中心化和平台的中性、抗審查。

不僅它們的核心开發團隊從來沒有過這方面的表述,它們的开發領袖也對此從無表述。

這始終是我對它們的懷疑,也始終是我不投資它們的根本原因。

因爲它們的這種表現不禁讓我懷疑,假設有一天,它們真的能超越以太坊成爲加密貨幣世界的底層公共設施,並且有一天它們也面對美國政府這樣的強力高壓。

它們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呢?我看到的是它們似乎不會理會這種高壓本身是否合理,而是會大概率亦步亦趨地緊跟美國政府的腳步,忠實地執行。

至於被這種不合理政策犧牲的無辜用戶,那就管不了太多了——這就是相當危險的地方:今天我沒有倒黴,但很可能明天或者未來,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時,倒黴的就是我。

爲什么我會有這樣的猜測?因爲 Tornado Cash 可不僅僅是部署在以太坊上的,它還部署在其他多條公鏈上。盡管 Tornado Cash 在其它公鏈上部署的地址暫時還沒有被美國政府封禁,但好歹它們都是 Tornado Cash 大生態中的一員。

“傾巢之下,安有完卵”?但是,除了以太坊社區之外,我幾乎看不到這些公鏈生態的任何公开表態。我感覺這不像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更像是:它們根本不關注這類事情。而與此相對,V 神不僅密切關注以太坊的發展,它也經常對其他公鏈的生態和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表示關注,都經常發聲。

近期還有一件事可以窺探出一些公鏈在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態度:近期網上傳出某些用戶在某些交易所的大額資產突然被無故封禁,似乎這種封禁都是在第一時間被立即執行,而這種封禁有沒有證據,有沒有法理依據似乎沒有提及。

由此可知,當這些交易所支持的公鏈受到強力幹預時,它們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我估計大概率不會像以太坊社區那樣立即應對、表達態度。

這樣的公鏈能走多遠?部署在上面的項目能活多久?總有投資者問我 XXX 公鏈行不行?我以前會說我沒有投資它們是因爲它們不夠去中心化、它們很難和以太坊競爭生態。但這樣說似乎很無力也很抽象,並且這樣說久了,大家聽起來也煩。

但現在我們有了鮮活的案例:以後當投資者要問 XXX 公鏈行不行時,不妨假想一下,當這些公鏈面對 Tornado Cash 的案件時,它們會是什么態度。

是會像以太坊社區那樣自上而下地表示對價值觀的堅守和捍衛?還是亦步亦趨地不管禁令本身是否合理乖乖執行?如果是後者,那投資者不妨更進一步想一想,如果我就是那個被無辜牽連的用戶,那我的利益很可能就無人問津了。經過這樣一番思考,投資者便可以再問問自己:XXX 公鏈行嗎?新公鏈的敘事依然在延續。

最近又出現了臉書團隊出來的好幾個公鏈,比如 SUI、APTOS。同樣也有投資者問我:這些公鏈行嗎?

我們先撇开技術不談,不妨回到上面的邏輯,先研究一下它們對區塊鏈公鏈核心價值的思考。它們會像以太坊那樣堅守嗎?

至於技術方面,它們的方案也並沒有太大的顛覆性創新,依舊在以太坊創立的框架下做修修補補的工作。所以對這類公鏈,要長期投資我是肯定不會的。

短期投機恐怕才是參與的核心要素和邏輯——先考察一下大風投們私募時的價格?估計一下上线時操盤手能拉盤的價位?內幕一下它們什么時候會上交易所?甚至探聽出持倉巨頭們打算怎么進行市值管理......

如果能拿到這些一手信息,說不定妥妥地能從這些新公鏈身上掙到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報。這不是我的強項,我就不參與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新公鏈們的敘事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