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晉源壓面:傳承30載,香飄千萬家

晉源壓面:傳承30載,香飄千萬家

by admin - 2023-06-28 86 Views

“六月犧湯賽人參。”在晉源,喝犧湯的習俗再次迎來盛夏的狂歡,而犧湯的靈魂伴侶那便是晉源壓面。

走進晉源區晉祠鎮王郭村,沿着牆上的“壓面”招牌和電話指示走,迎面而來就是滿院筆直的面條。小院玻璃封頂,陽光透過玻璃照射進來。頂上懸掛着6扇電風扇,不停吹着風。自制的鋼筋支架上,淡綠色的面條對折懸掛,細長的面條筆直順滑,看起來極具美感。面條隨風擺動,仿佛少女的秀發,綠豆和麥香隨之陣陣襲來。

豆面壓面是他們的主打產品,也是衆多晉源人在紅白事宴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自古以來,晉源地區種植小雜糧較多,冬季蔬菜少且單調,人們爲了調劑會變着花樣制作小雜糧,因而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方飲食氛圍。其中,豆面因其方便保存和耐煮筋道,逐步從衆多谷類飲食中脫穎而出,形成一道流傳多年的“擀面湯”。

展开全文

明代洪武八年,修建太原府時,擀面湯鄉俗在鄉間蔚然成風,多出現於官方祭祀和民間紅白事宴上。曾有一份小記記載了明代嘉慶年間的擀面師傅,其爲了招攬生意,身背一根長八尺、虎口粗的擀面杖,杖的頂端掛着象徵五谷的彩布條,騎着馬在十裏八鄉宣傳。他能把豆面擀得薄如蟬翼,用拖刀把豆面切得細如發絲。切好放在用柳條編制的篩子裏晾幹,可保存幾個月。這樣的豆面久煮不坨,面湯清亮,嘗起來韌性筋道。

“後來能做這種豆面的人越來越少,擀面也就演化成現在的壓面,我們這一幹就是30多年。”王舍貴回憶道。“這都是真材實料,每天要准備至少50斤雞蛋,也不額外添加鹽,面條煮出來爽滑筋道,喫起來滿口留香。”王舍貴說。

隨着他日漸年邁,大女兒王亞茹逐漸掌管日常業務,面條也常常供不應求,今年年初他們購進了一套軋片成型機組,可以自動拌面、壓面,制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前一小時只能用掉50斤面,現在一小時就能用掉200斤面。”王舍貴說。

綠豆壓面有綠豆面、白面佔比二八、四六、五五等多重配比,其中賣得最好的是五五配比的豆面。每天早上,父女倆把綠豆面和白面按配比放進拌面機,再按照1斤1個雞蛋的比例把雞蛋倒入,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僅2分鐘30斤的面就拌好了。拌好的面經過幾個滾輪被壓成固定寬度的面片,只需將其放入壓面口,1.4米長的面條便源源不斷地被推出掛在面杆上。接下來,把一掛掛豆面掛在院內晾幹即可。王舍貴介紹,院內如要晾滿須用掉500斤面。

晾面也有講究,必須跟着天氣溫度隨時調整。晴天只需4、5小時即可晾幹,雨天則可能需要一兩天時間。溼度太大,要加長吹風時間。溼度太小,則要么減小風力要么縮短吹幹時間。“這樣晾幹的面條才會很筋道,不會太脆。”王亞茹說。

晾幹的面條還需要王亞茹手工切割,切出的長度才更滿足當地人的需求。一般來說,上午用於壓面晾面,下午則需王亞茹用菜刀不停切割才能跟趕得上出貨的時間。

電話響起,是晉源街道一戶人要80斤豆面,6月30號來取。王舍貴一邊“哦哦”地應着,一邊把關鍵信息記在本子上。上面細數着他們一路走來沉甸甸的步伐:二花、鐵柱、仙花、貴中、俊俊,是他們的老熟客;赤橋、晉祠、晉源、北大寺、古城營、牛家口、小站營、棘針社區,是面條銷遍全區的足跡。“因爲壓面容易碎,還有不少人特意买了給親戚朋友們帶過去,都想讓嘗一嘗這種原汁原味的壓面。”王亞茹說。

他們的面條備受當地人喜愛,這也推動了他們不斷地創新,开發出各種口味的蔬菜面。有胡蘿卜口味、菠菜味、香芹味、火龍果味,面一煮开香氣四溢,好看又好喫,深受寶媽們青睞。

王舍貴和王亞茹堅持使用真材實料制作面條,保證面條的味道和品質。這家店开辦三十多年,早已成爲晉源人記憶裏的味道,一道極具人情味和本土特色的地標美食。(圖文/楊潤德 韓雪冰)

編輯:張明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晉源壓面:傳承30載,香飄千萬家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