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品鐵觀音之鄉的茶文化,國家博物館展“鳳鳴於溪”

品鐵觀音之鄉的茶文化,國家博物館展“鳳鳴於溪”

by admin - 2023-06-29 351 Views

福建泉州安溪,置縣千年,山水靈秀,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中國烏龍茶之鄉,也是世界藤鐵工藝之都。澎湃新聞獲悉,“鳳鳴於溪——安溪歷史文化展”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开展,這是安溪歷史文化首次以較大規模、較爲系統豐富的展陳在京展示。此次展覽將持續3個月,共有160余件(套)展品、100多幅圖片集中亮相現場。

安溪茶山

“鳳鳴於溪——安溪歷史文化展”展覽現場

本次文化展共分爲“溪水流長”“茶韻香悠”“藤姿鐵藝”“民俗鄉情”四個單元。“溪水流長”單元展出安溪歷史影像、文物等資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社會生活等各方面;“茶韻香悠” 單元展出多個朝代、各類材質的安溪飲茶器具,介紹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並展現安溪鐵觀音獨特的制茶工藝;“藤姿鐵藝” 單元甄選安溪藤鐵工藝大師的代表作品進行展出,是安溪工藝人精品的一次集體展示;“民俗鄉情”單元則展示安溪極具獨特的風土人情、豐富虔誠的民間信仰、閩南風格的特色建築、悠揚婉轉的戲曲鄉音,傳遞濃濃的桑梓情深。

展开全文

安溪茶山

安溪地處戴雲山脈,西北高、東南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植被良好,養分齊全,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據文獻記載,安溪產茶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至唐朝末期。唐末,兵部侍郎、翰林學士、著名詩人韓偓避亂入閩,在小溪場見到採茶姑娘邊採茶葉、邊唱茶歌的情景,留下了“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的詩句。始建於唐末的安溪名剎閬苑巖,歷史上以產白茶(指的是茶樹的一個品種,與現在的白茶“以制作工藝得名”不同)聞名,至今其巖宇大門還保留着創建之初的一副對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

安溪茶農曬青

1957年,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們在安溪縣藍田鄉福鼎山首次發現野生茶樹。之後,又在藍田鄉企山、劍鬥鎮水頭拔山、官橋鎮犀山及西坪、福前、祥華等地密林中發現野生古茶樹群。其中,1961年在劍鬥鎮水頭拔山發現的最大野生古茶樹,樹高6.5米,胸徑0.58米,樹幅3.2米,樹齡達1200多年,堪稱“千年稀世活化石”。這些野生古茶樹的發現,更是安溪茶葉起始於唐代的實證。

“鳳鳴於溪——安溪歷史文化展”展覽現場

青釉褐斑雞首雙系壺(東晉)、青釉雙耳蓋罐(南朝),安溪縣博物館藏

明代在安溪植茶制茶日益發展的同時,當下人們所熟知的“烏龍茶”誕生了。關於烏龍茶的起源地,歷來有閩南、閩北之爭,莫衷一是。但在安溪人看來,烏龍茶的發源地爲安溪無疑。烏龍茶採制技藝的出現,是對我國傳統制茶工藝的一大革新,意義重大。除了烏龍茶的創制技藝,明代安溪茶農大約在崇禎年間(1628—1644年)發現了“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這在茶葉種植技藝上是一次重大發現。

唐代 青釉五盅盤,廈門市博物館藏

明末清初,烏龍茶半發酵制作工藝出現,安溪茶人生產出有別於綠茶和紅茶的“青茶”。再加之茶葉外銷市場的大量需求,安溪制茶業的發展進入繁盛期,並一直延續到同治、光緒年間。雍乾年間,安溪西坪人發現了鐵觀音茶樹,從此开啓了安溪茶產業的嶄新時代。而後,安溪茶農在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名茶鐵觀音,發明了鐵觀音制作技藝,又在明代發明的“茶樹整株壓條繁殖法”基礎上,再創造出“茶樹長穗扦插繁殖法”,這些在中國乃至在世界茶史上均具有重大的影響。

唐代 褐釉雙系壺,安溪縣博物館藏

安溪鐵觀音是烏龍茶中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卷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形似蜻蜓頭,置於手心,沉重似鐵,如同觀音手掌,故名“鐵觀音”,素有“青蒂綠腹蜻蜓頭”,“美如觀音重如鐵”的美譽。近年來,安溪大力弘揚茶文化,安溪茶業正延續海絲文化的歷史情緣,成爲一張茶香氤氳的中國文化名片。

鐵觀音

此外,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李光地行書王安石詩》《清水巖志》、民國時期集美學校內遷安溪期間开展考古發掘後輾轉收藏在廈門市博物館的出土文物等富有歷史文化意義的諸多展品,基於泉州市博物館《榕村雅集圖》卷創作的多媒體動畫、散發茶文化魅力的場景裝置和茶席、透過現代技術“張口”誦讀閩南方言詩的李光地畫像等豐富多彩的展陳形式,也將出現在此次展覽中。

安溪藤鐵工藝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和人文精神之根,代表着鄉土文化的認同。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聯手地方爲廣大觀衆呈現的又一地域文化展,力圖在國家博物館這一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透過展覽讓廣大觀衆深度領略安溪的文化底蕴和地域魅力。

展覽將持續至9月中旬。

(本文根據中國國家博物館資料、安溪縣宣傳部資料綜合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品鐵觀音之鄉的茶文化,國家博物館展“鳳鳴於溪”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5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