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糉子的由來與制作方法

糉子的由來與制作方法

by admin - 2023-07-04 65 Views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擲糉子於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每年如此,以表示崇敬和懷念。除此之外,端午節的糉子還有驅趕蛟龍、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擲糉子於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每年如此,以表示崇敬和懷念。除此之外,端午節的糉子還有驅趕蛟龍、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

曾經有這樣的記載,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屈原,夢中人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线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

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做成角,逐漸發展爲我國端午節食品——糉子。

,即籺,俗稱糉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蘆葦葉(或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糉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糉子作爲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南方則有紅棗、葡萄幹、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蘆葦葉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喫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展开全文

糉子制作過程

1、將葉400克洗淨,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煮軟葉不容易破損,撈起瀝水

2、將糯米淘洗幹淨,浸泡3小時,瀝水,使糉子鮮香軟糯

3、葡萄幹、紅棗、綠豆等洗淨,瀝水。

4、取一片寬大的葉,卷成一個圓錐狀在圓錐的筒中裝入糯米上部的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开口爲止。順着三角的邊將所有的葉都折好。

5用线繩將糉子捆綁結實即可

6將包好的糉子放入鍋內,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約2小時,再用小火燜約3時,即可食用。

喫糉子的講究

1、糉子不易消化,蒸熱以後再喫;

2、糉子熱量高,進食已雜豆類爲佳肉類爲次;

3、喫糉子時搭配蔬菜水果茶飲解膩

4、不要把糉子當早餐或者宵夜來喫;

5、購买速凍糉子要良好保存,充分加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糉子的由來與制作方法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62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