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去了黃山,你們就知道臭鱖魚,未必知道刀板香

去了黃山,你們就知道臭鱖魚,未必知道刀板香

by admin - 2023-07-05 66 Views

位於黃山南麓,徽杭古道上的績溪,是胡宗憲的出生與生長地,也是徽菜的正宗發源地。這裏走出過不少叱吒風雲的胡氏大家,以及他們與徽菜的那些傳奇:胡雪巖與“臭鱖魚”,胡適與“一品鍋”,還有胡宗憲與“刀板香”。只不過和名聲在外的前兩者相比,“刀板香”略顯得低調,它其實是一道醃肉。

也不要小瞧了醃肉,其醃制過程大道至簡,打破再重建。醃制肉粗略分類,有鹹肉、臘肉、風幹肉和醬肉幾種,刀板香就是其中最簡單的鹹肉——只用鹽,厚厚抹在五花肉上,耐心按摩,讓鹽分滲透進去,自己發揮作用。晶瑩的鹽粒與肉脂結合,在悄無聲息中翻雲覆雨:不僅可以防腐,鹽分還將肌肉細胞緊密的蛋白絲束分離爲單一蛋白絲,讓脂肪呈現出半透明的潤澤感——這是外觀之變;鹽分下,脫水的肌纖維組織更收縮集中,肉質緊密細致、有紋理——這是質地之變;醃制又可以將無味的蛋白質轉換成味鮮的勝肽和氨基酸,香味分子帶來鹹肉的多層風味,回味無窮——這是味覺之變的奧義。

刀板香醃肉的原料,來自徽州所產的黑豬或藍田花豬,山間野地裏放養,肉質扎實細密,肉腥味更少。這樣上等的五花肉經過均勻搓鹽(炒鹽時放幾粒花椒),入味醃制四十天後,即开始重要的一環——晾曬。春節前後的徽州多爲晴日,在山間清風撫慰及和煦日頭的關照下,五花肉漸漸开始蒸幹水分,顯出油蠟質地,晾出金黃掛脂。

於是就切一塊來烹。冷水下鐵鍋,水沸,蓋鍋蓋,大火燜煮,除了扔一把綠皮白臉的小蔥,再不要其他任何調味。刀板香獨特的木質清香,來自兩重玄機:一是燜煮的沸水上放置的拱形木鍋蓋,讓蒸汽氤氳反復循環,鎖住醃肉活潑的鮮香味,也融入了木質沉穩的氣息。二是煮好切片後,肉片整齊安於香樟刀木板上,將原木板當作盛器,一起端上桌。原木散發清冷清香,絲絲入扣沁進肉脂裏;五花鹹肉的點點滲油,則被木板細微的木紋裂吸收。“刀板留香”,先有刀板,才有與別處不同的鹹肉滋味。

一碟醃肉,是徽州人待客的一道小菜,有主食米飯就少不了它。在冰箱還沒有普及的年歲,隨蒸隨享、越嚼越香的醃肉築底了每個徽州人的童年餐桌。饞蟲入了肚,味覺記憶留了痕,哪怕走出徽州的道道山壑,萬水千山的距離也消融不了的舌尖渴望,又名鄉愁。

相傳時任兵部尚書的胡宗憲返鄉時路過歙縣問政山,拜訪居住於此的恩師。時逢問政山的筍正鮮嫩,如徽州府《歙縣志》記載——那是“紅籜白肉,落地即碎”。爲款待愛徒,師娘把鹹肉切片,平鋪在新鮮的山筍上,放置於木刀板上同蒸。新鮮的春筍清爽味甜,醃五花肉的山野靈氣又與香樟木刀板相得益彰。胡宗憲食之贊不絕口,命名此菜爲“刀板香”,徽州刀板香的名字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胡宗憲與故鄉績溪的羈絆,落成了一座座牌坊。按照嘉慶《績溪縣志》記載:“在縣城新西街有爲胡宗憲考取進士立的進士坊;在南關有爲御史胡宗憲立有繡衣坊;在南關外還有爲胡宗憲立有少保坊。”然而牌坊已在歲月侵蝕中成爲草木間的殘垣,“刀板香”卻代代流傳下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去了黃山,你們就知道臭鱖魚,未必知道刀板香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6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