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外匯投資點評 9月9日A股收評:漲指數不漲個股的景象再次顯現 節後如何操作?

9月9日A股收評:漲指數不漲個股的景象再次顯現 節後如何操作?

by admin - 2022-09-09 86 Views

9月9日消息,大盤今日全线反彈,三大指數均漲約1%,上證50指數漲近2%。板塊方面,房地產、大金融等權重板塊崛起,受政策利好消息刺激,牙科醫療、醫美、眼科等醫藥相關板塊集體上行,此外大基建、水泥、數字貨幣等板塊盤中輪番活躍;光伏、儲能、半導體等賽道股全线回調,旅遊、酒店、培育鑽石、工業母機等板塊表現低迷。總體來看,黃白二线明顯分化,個股漲跌互現,兩市成交仍不足8000億元。

圖注:今日內盤主要指數收盤表現

1、從盤面上來看:周五早盤,A股震蕩走高。與預期中的走勢較爲吻合。周四A股逆市回調,而隔夜外圍市場持續走強,這就爲A股反彈創造了外部環境。而中秋節最後一個交易日,消息面偏暖,也爲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慶。風電、光伏、鋰電、半導體等高景氣賽道股集體回調,而金融、地產、有色、醫療等藍籌股則集體反彈。北向資金大幅淨流入超百億。

2、從整體上來看:昨日,實際上我們已經表明了觀點,就是中秋節前,建議投資者波段減持,輕倉過節。昨日下午,市場衝高回落,尾盤小幅跳水,基本也符合此前整體衝高回落的預期。之所以這裏擔憂指數的衝高,主要還是反彈趨勢下,成交額的不濟,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很難有繼續上攻的行情。

相反,這個時候如果有指數的拉升,還是要謹防衝高回落。而上午的行情,我們注意到,金融等權重股开始拉升,上證50一度大漲下指數雙雙上行。不過,科創板走低下,兩市個股漲少跌多,一度超3000下跌中,賺指數不賺個股的景象再次顯現。

以往,我們都喜歡用歷史的數據來審視當前的市場,這個是最基本的分析參考方法之一,不過歷史不會簡單的重演,每一次行情都有自己的屬性,而且還要結合當前市場的綜合環境。如果根據歷史行情表現,過去的十一年,中秋節前的五個交易日,市場上漲成功率不足四成,節後首個交易日以及節後五個交易日上漲概率爲55%。也就是說,節前市場整體表現不佳,而節後市場整體漲跌參半。而節後漲跌的幅度看,顯然要強於節前,說明節後市場的波動會加大,這或許也是節前活躍性較低,而節後活躍性提升的主要因素,當然,也有一定的情緒原因。

3、從基本面來看:昨日指數衝高回落,今日上午指數雖然上行,但僅是權重股拉升的指數性行情,而且科創板走低之下,個股表現相對低迷,賺錢效應並不強。更主要的是,中秋節後,市場仍有諸多的擔憂和幹擾,或對市場形成不利影響。比如海外美聯儲加息預期,人民幣貶值壓力擔憂等;此外,十月國慶節以及重要會議前的觀望情緒等等。

因此,這種情況下,我們堅持此前的觀點,即此次反彈更多的是短期的反抽,整體對於反彈的高度和持續性還是要降低預期。同時,對於節後的市場保持短期的謹慎。而基於此,在節前市場反彈之際,逢高減持或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上周以來階段低吸和加倉的投資者,在市場波段反復中,把握好節奏或才是主基調。

4、總體來看,A股近期仍是結構性行情,板塊輪動加速,如果沒有提前潛伏,而是跟風追漲,極有可能陷入風險之中。滬指重返3200點上方,但3250點、3300點壓力較大。倉位不重的投資者可以逐步加倉,把握左側交易的機會。

最後,本周以來市場風格轉向較快,並沒有明確的風格轉向,這種情況下,整體操作也並不容易。所以,整體還是逢高減持,輕倉或者持幣過節是本周主基調。

5、對於近期市場行情走勢,機構後市觀點:

A、中原證券認爲,周四A股市場衝高遇阻、小幅震蕩整理,滬指全天圍繞3240點小幅波動。當前上證綜指與創業板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分別爲13.30倍、40.50倍,處於近三年中位數以下水平;兩市周四成交量8719億元,處於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數區域。未來股指總體預計將繼續震蕩向上,同時仍需密切關注政策面、資金面以及外部因素的變化情況。我們建議投資者保持六成倉位,短线關注汽車、軍工、電力以及旅遊酒店等行業的投資機會。

B、中信證券指出,8月業績披露窗口已經結束,A股2022年中報整體缺乏亮點,全部A股/非金融板塊2022Q2單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爲+0.5%/-2.7%,大類行業中只有工業板塊維持正增長,消費、TMT、醫藥板塊均明顯承壓;但結構上,部分“冷門行業”個股在中報披露次日出現大幅上漲的情況,成爲中報的結構性亮點。我們從行業劃分、交易特徵、機構覆蓋、盈利預測等多方面對上述超預期個股進行了分類研究,認爲相關個股在7-8月行情中處於相對滯漲的狀態,當前市場也在加速對這些有“預期差”的行業進行研究覆蓋,後市值得重點關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9月9日A股收評:漲指數不漲個股的景象再次顯現 節後如何操作?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6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