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國總理朔爾茨上台以來,無論是德國政界,還是德國智庫,亦或德媒,都頻頻炒作諸如“德國應該擺脫對華依賴”的話題,試圖以此讓中德全面脫鉤,但中德經貿關系的高度互補性也讓這種聲音不斷遭到反彈。
德國金屬和電氣行業僱主協會主席沃爾夫5日接受德媒採訪時警告稱,德國工業在短期內幾乎無法改變對中國的依賴,若德國與中國發生經濟战,將導致德國工業癱瘓。
然而,路透社在8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德國經濟部正在考慮採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對華業務的吸引力,以減少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
知情人士說,這些措施可能包括減少甚至取消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擔保,不再在中國推廣貿易展覽會和經理培訓。此外,國家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貸款可能會用於亞洲其他國家的項目,比如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報道還指,德國經濟部還在考慮審查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以及德國在中國的投資。德國正在考慮與 G7 一起,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所謂“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爲”。
而在德國經濟部頻繁炒作“降低對華依賴”的關口的同時,德國工業界卻選擇加大在華投資,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的總裁更是在上周的採訪中直言:“要讓德國經濟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運轉?那絕對是幻想!”
看來,德國經濟部門和德國工業界之間,節奏似乎已經不一致了。但這其實是必然的,因爲德國的經濟對中國經濟有相當大的依賴程度,如果德國要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首當其衝受到損害的就是德國工業界的利益。
德國政界鼓吹和中國脫鉤
在最近幾年內,一直都有一些德國的政客在各種場合聲稱,它們應該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在全球範圍內採取多元化市場的策略,尋找更多的貿易夥伴。
當然這一策略並不算錯,每一個國家都有尋找多元化市場的權利,但問題是這些德國的政客不應該呼籲和中國搞完全的經濟脫鉤,它們相當於是在出於政治正確的態度與美國保持語調一致,而這並不利於中德兩國外交關系的正常發展。
況且德國真的能夠在世界上尋找到替代中國的貿易夥伴嗎?這近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規模就決定了我們有着不可替代性。就連德國國內的反對派也認爲,某些政客鼓吹的與中國脫鉤的策略是非常錯誤的。
根據《環球網》的報道,最近就有德國媒體採訪了金屬行業僱主協會主席沃爾夫,而他聲稱德國在可預見的未來,是無法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的,如果中德兩國外交關系無法保證甚至是爆發經濟战爭,德國的工業有隨時癱瘓的可能性。
因爲根據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院在今年4月份所公布的調研報告來看,在德國國內有10%左右的企業,都嚴重依賴於中國分公司提供的各種產品,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來自中國的各種材料是保證德國工業生產的支柱,德國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性已經接近50%了。
德國經濟有多依賴中國?
德國經濟有多依賴中國?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就羅列切實可靠的數據,根據歐洲媒體所展示的保守估算數據:中國佔德國出口的8%,佔德國進口的12%。德國 DAX 指數包含30家德國最主要的公司,而這30家公司的營業額中有超過10%都是來自於中國,所以也難怪德意志銀行行長明確表示:“中國是德國經濟的一個基石”。
德國最大的經濟研究機構之一 IFO,在8月份的時候發布了一份報告,該報告中研究了如果德國和中國經濟雙向脫鉤的話,對德國來說,最大的損失將是汽車制造業,該行業的損失幅度會達到8.47%,大概相當於83.06億美元;然後是運輸設備制造業,損失幅度將會達到5.14%,大概相當於15.29億美元;然後是機械設備制造業,損失幅度將會達到4.34%,大概相當於52.01億美元。
三者之和,德國大概會直接損失150.36億美元。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直接損失,如果算上間接損失的話,那將會是一個更爲誇張的數字。僅有一些較小的產業,比如德國本土紡織業可能會從經濟脫鉤中受益。
事實上,就2022年上半年,德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總額,比2021年全年都要高了75%;今年上半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相比2021年同期雖然只增長了2.9%,但是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增長了45.7%。
從1月到6月,德國進口的所有商品中,超過1/8都是來自中國。這堪稱是德國有史進口中國商品的最高份額,這意味着中國作爲世界制造業的上遊供應鏈,其產品的性價比得到了進一步的認可,而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也因此進一步增高。
脫鉤?能源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德國面對能源短缺已然“焦頭爛額”。俄羅斯能源斷供給德國帶來的影響可不是小打小鬧,可以說,正是德國國內的能源危機推動了德國國內生產成本的大幅上漲,才導致了德國不得不大幅增加化工類產品的進口數量。
由於今年上半年成本持續升高,德國的化工品制造商大幅削減了產量,轉而從國外進口化學品原料。畢竟這些原料隨着能源成本的增加,進口的費用已經比生產成本要低了。僅僅就今年上半年,德國就進口了大約28億噸無機化學品,比去年上半年同期增長了40%左右。
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工業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比較高,所以俄羅斯能源斷供之後,德國國內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氣一直在在漲價,甚至遠遠超過了其歐洲鄰國。工業用氣的降低就意味着產能的降低,同時供應鏈方面也出現問題,通脹將急劇上漲。
中國與德國的能源領域合作其實早在2007年就已經开始。但是在如火如荼的10年合作中,中國與德國的太陽能行業的發展情況卻完全相反。2019年中國累計光伏裝機量就已經佔全球32.6%,2020年中更已穩居世界首位,而德國憑借7.8%的佔比僅位列第四。
根據國際能源署報告,中國近年在光伏生產建設的投資是歐洲的10倍。201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1266億美元,是全球最高投資額。除此之外,中國在太陽能電池原材料生產領域也幾乎沒有對手,全球76%光伏市場的原材料來自於中國。目前德國96%的太陽能電池原材料依賴於中國。
眼下,德國能源轉型已來到了分岔路口: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只是昂貴的速效救心丸;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與中國的光伏合作看似是最完美的捷徑,但捷徑後的潛在危險又讓德國躑躅不前。
此前剛剛有一份報告指出,與中國脫鉤將會讓德國蒙受巨大損失,影響將直接作用在德國的 GDP 上。在種種負面影響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之下,朔爾茨政府真想推進中德脫鉤,也恐怕不會那么順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德要脫鉤?恐怕沒那么容易 德國能源短缺已“焦頭爛額”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6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