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茶事活動中音樂怎么選,很體現茶人的功力,高明的茶藝師都這么做

茶事活動中音樂怎么選,很體現茶人的功力,高明的茶藝師都這么做

by admin - 2023-07-11 75 Views

去年我嘗試着裝修了一間茶室,從油工,木工,包括整個的裝修,自己親手來做,在幹活的時候我就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平時我都是習慣做什么事放點背景音樂,古箏,古琴,陶笛,簫這些曲子,這次幹活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這些樂器的聲音,影響幹活,比如說我聽古琴的那個緩慢的旋律的時候,我這個螺絲就擰不好,我拿錘子砸釘子敲的時候,感覺都沒有勁,後來我選了郭德綱的相聲,才慢慢幹的順利了,心情也好了,也有勁了。

在茶事活動中,一般都是要求安靜祥和的氛圍,所以在配樂的選擇,也必須是相應才好。嗩吶,鑼鼓這類樂器,雖然音色很純真,穿透力強,但是缺少慢節奏的曲調,因此,總的來說不適合茶席間來使用,現在的有些茶會,環境布置的很幽暗,然後又不讓說話,品飲茶的適合那種感覺帶着點悲涼,孤獨寂寞冷,要是再用嗩吶作伴奏,那種氣氛就真的有點像上墳了。

展开全文

鼓的音色是非常好的,它很容易跟我們產生共鳴,就像我們心髒跳動聲音,就像是從廣袤大地升起來的一種聲音,似乎是天地宇宙,大自然本有的聲音,就不像是我們人造出來的,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聽聽太鼓,另外非洲鼓的音色也不錯,起碼不鬧人,自己一個人瞎喝茶的時候,或者早上起來沒精神頭了,聽聽嗩吶聽聽鼓的聲音都可以,但是正式的活動盡量不要選擇這一種,就因爲他們的帶動感太強了,真要是聽進去了,樂感強的人,就容易身體和動作,不由自主的跟着那個節奏,一起抖,這就麻煩了。

我們平時喝茶,只要是旋律輕緩,曲風優雅的,無論是獨奏,合奏,中西方的各種樂器演奏的任何曲目,都是適合的。那如果是與人交流,話語投機的時候,就是沒有伴奏,也能夠出現無聲勝有聲的妙境,那些和風細雨一樣的對話聲音,其實就是很好的配樂,要是开着門或者坐在窗邊聽着外面雨打芭蕉啊,風吹樹葉呀,水流潺潺呢,或者什么鳥鳴聲,當身心空明的時候,或者是夜晚寂靜時分,還可能聽到花开花謝,竹木伸腰的動靜,都是極爲適合的。

那如果是正式一些的品茶活動中,則可能對氛圍和意境有多種需求,或者是階段性的不同訴求,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細致一些的選擇合適的配樂了。

比如說我們如果想追求優美流暢的氛圍,那么適合選用古箏獨奏,古箏的音色和曲風比較長於繪景抒情類的,如果是想追求意境的深邃,格調的終極,自然是莫過於古琴了,古琴的音質和旋律感,在描繪心境,營造意境方面是最厲害的;如果是想追求遠古的嘆息,天地洪荒的那種感受,最好的樂器樂曲,是壎,牛角刨,號角那些;想要追求瀟灑儒雅的展現,自然是莫過於洞簫的音色,想要追求竹林山谷般的空靈,建議選用陶笛,各種竹笛風笛,包括蘇格蘭風笛,愛爾蘭風笛,他們的音色都適合的。

這些年發展出來的手碟,拇指琴,音色曲風也非常好,空靈以外呢,還有飄逸,神祕,玄的感覺,營造的能力上,還兼有古琴的效果;那如果想追求大山大水間的,少數民族風貌的時候,建議用葫蘆絲,巴烏演奏的曲子;如果是想追求遊牧民族的天地情懷,或者是異域風情,莫過於蒙古人婉轉質樸的長音清唱,馬頭琴,新疆的冬不拉來體現;想追求傷感悽迷氛圍的時候,最佳的選擇是二胡和其他胡琴的獨奏。

我有個朋友是二胡演奏家,有茶會上呢,他就拉二胡,那氣氛被帶動的,就感覺我們喝下去的都是眼淚。

另外想要追求江南煙雨的感受,可以採用琵琶,想要小資時尚,則可以用小提琴,大提琴,包括箜篌,如果表現,地方或者鄉土氣息的茶鏡,也可以用戲曲來襯托,比如像蘇州的評彈,福建的南音,安徽的黃梅戲,還有像粵劇,昆曲都適合,只要是選好了曲目,不是那些過於激烈的唱腔和多人混唱的選段,另外聲音盡量小一點,都可以很好的體現出茶的背景和質樸感來。

還有就是在行茶和品飲中,都忌諱伴奏聲音過大,影響交談。另外選樂上,盡量不要脫離主題,要和想要營造的氛圍想符合,高明的茶師會有舞蹈家的意識,能夠與伴奏音樂的節奏在動作上配合的很好,能夠借用背景音樂來烘托氣勢。

比如說用一些佛教,或道教清晰感強的音樂,就這種配樂的時候,它會自然而然的,動作內斂松弛,或者飄逸灑脫。用古曲伴奏的時候,能夠領會樂曲中包含的故事情節,自然流露就會帶出古風懷舊的意思,再用生機盎然的樂曲時候,這個表情和動作,會是清新舒展,偶爾樂曲中一旦出現了鏗鏘的快板,茶師就本能的下意識,會結合高衝水啊,或者是出湯分茶等動作,表現得幹脆利落,不同的樂器發出的音色,其實就像不同的茶,不同曲風也想衆多的茶鏡訴求,熟悉不同的樂器音樂曲是我們茶師的必修課,也是我們平常茶事和生活中必要了解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茶事活動中音樂怎么選,很體現茶人的功力,高明的茶藝師都這么做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6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