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咖啡館本事大
根據近年來不同機構發布的數據,上海已經擁有相當大規模的咖啡館群,多達數千家。歷史上,上海咖啡館最多的是什么時候,又有多少家店?記者向資深上海咖啡館歷史研究者孫鶯請教。
根據孫鶯的研究,考慮到老上海主要咖啡消費人群的階層屬性,以及當時上海的主城區範圍,咖啡館發展最爲蓬勃的時候,上海大概有三四百家咖啡館。
在孫鶯編著的《近代上海咖啡地圖》中,附有一張作者自繪地圖,展現了歷史上海咖啡館最爲密集的三大區域:西藏路南京路、淮海路、北四川路(包括霍山路)。對照咖啡館分布的現狀,可以看到,人民廣場商圈、淮海路商圈依然是咖啡館密集的區域。
隨着消費者人群和街道商圈的變遷,現在永康路、南昌路等也形成了“咖啡館一條街”,咖啡迷可以從頭喝到尾。高雪等採訪編著的《行走的咖啡地圖:在上海》於2017~2018年間採訪到的有個性、有品牌文化或產品特色概念的精品咖啡館就有150家,形成了多條咖啡街。企鵝喫喝指南等美食自媒體也不斷刷新咖啡地圖,提供邊走邊喝的參考。
孫鶯告訴記者,上海歷史上第一次普羅大衆喝咖啡的熱潮,出現在上世紀40年代,特別是美援物資在二战末期大規模湧入上海,帶來了巨大的咖啡豆供應量。一時間,連黃包車夫都在喝咖啡,市區街道旁邊出現了大量咖啡攤。這樣說來,現在的網紅營業模式,比如咖啡快閃、咖啡市集、車載甚至掛在自行車上的移動咖啡館,都是史上曾有過的。
在講座中,孫鶯也提到,老上海咖啡館競爭激烈,經營者絞盡腦汁出新招,從產品开發到營銷手段,花哨程度比現在毫不遜色。從她介紹的信息可知,與現在的城市咖啡消費習慣比起來,老上海的咖啡館更強調提供“坐下來”的服務,一手塑造社交氛圍,一手豐富咖啡以外的菜單,包括提供中西餐食、熱銷甜點、特色小食等。
“蟹兜和慄子蛋糕”是孫鶯的講座主題,這兩種最具代表性的老上海咖啡館甜點也火爆至今,其中“蟹兜”就是指英式泡芙,演化後的俗稱叫“哈鬥”,它與慄子蛋糕都是上海居民最熟悉的點心。通過研究當年南京路1199號老上海名店飛達咖啡館等的檔案,孫鶯告訴讀者:慄子蛋糕自己在家做也很方便,但千萬別放糖,喫慄子的原味才對頭。
她還提到了冠生園的白帽蛋糕、德清古咖啡館的清明蛋、精美咖啡館的揚州點心、靜安咖啡館的“大菜”也就是西餐套餐等,還包括本市和周邊產的水果,比如平湖的西瓜、三林的崩瓜,等等。老上海的咖啡館沒有手衝咖啡,但有冰西瓜,也是一景。
咖啡香也可在書裏找
8月4日,記者在上海香港三聯書店看到店內布置好了“舊時模樣——上海咖啡廣告圖片展”和古董咖啡器物、老照片·圖書特展,展出了古董手搖磨豆機等一批展品,布置了專門的咖啡書單展台。
雖然這家書店本身並不賣咖啡,但在地圖上搜索附近的咖啡館可得40多條結果,200米範圍內就有Manner等連鎖咖啡館和Radar Coffee等頗有口碑的獨立咖啡館。
在咖啡主題書單展台上可以看到歷史學家、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特約研究員陳祖恩的新書《上海咖啡:歷史與風景》,這是在本屆咖啡文化周期間最新出版的一本研究上海咖啡史的學術著作。8月14日,陳祖恩還將在1925書局舉行講座“上海咖啡:歷史與風景”。
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副會長汪耀華主編的《好書店·好咖啡》也在書單當中。這本書介紹了上海45家實體書店的咖啡文化故事。書店賣咖啡近年來逐漸被視爲“標配”,而書店到底應該怎么運作咖啡館,是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
當今咖啡產業已經十分成熟,書店與咖啡品牌合作或把店內的咖啡吧作爲店中店來外包運營,是較多見的模式。《好書店·好咖啡》列舉了上海書店業的一些做法。1925書局就引進了光明集團旗下的上海咖啡,提供成熟穩定的出品。上海咖啡也是一個延續數十年的老品牌,本次咖啡文化周期間,他們爲客人提供了紀念限定款咖啡杯。
上海香港三聯書店推薦的咖啡書單包括《網紅咖啡飲品自己做》《世界咖啡地圖》《咖啡新規則》《好的咖啡》《世界各地的咖啡館空間設計》等,還包括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的小說《傷心咖啡館之歌》。
1925書局推薦的咖啡書單上則有《咖啡新零售》《慢咖啡:兩代烘焙師的咖啡筆記》《咖啡事典》《咖啡帝國》《一杯一世界:世界著名咖啡店之旅》等,也包括孫鶯編著的兩本上海咖啡史文集《咖啡文錄》《近代上海咖啡地圖》。
到咖啡館裏找書也是一種思路。很多咖啡館對店內的書刊都很看重,認爲是吸引客人的重要元素。在四川北路今潮8弄的Fumi coffee,記者就看到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渡邊淳一的《鈍感力》。有趣的是,著名“上海咖啡客”張愛玲的這兩本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在老上海咖啡館裏 冰鎮西瓜跟西式點心一樣熱銷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6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