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裏加一滴食用油,酒好不好一看便知,建議學會辨別,喝着放心
這幾天忙着走親訪友,和家人們一起聚餐,昨天來到三姑家的時候,和三姑父一起喝了點酒,他酒過三巡,不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哎!還是以前的東西好啊,這酒以前幾元錢,隨隨便便买一瓶,喝着那叫一個香,而現在花個幾百元都不一定买到好喝的,時不時地踩個坑。”
說到底還是由於現在的酒太多了,魚龍混雜,讓我們分辨不清。現在的選擇面廣了,但是想要選到好喝的酒卻更困難了。這也是經常掃廣大酒友的興,明明是非常开心地聚在一起,卻因爲喝到一杯假酒而導致敗興而歸,這事兒放到誰頭上也都不痛快。不過也有人比較聰明,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在酒桌上被坑得多了,也就坑出來經驗,也有辦法去分辨它了。辦法有很多,但是最直觀的當屬食用油鑑別法了,只需要一滴油,就能夠迅速地分辨出酒好酒壞,這也太神奇了。白酒裏加一滴食用油,酒好不好一看便知,建議學會辨別,喝着放心。
首先准備一個透明的玻璃杯,买回來的酒先倒入到杯子中,這些要讓它靜止15分鐘,讓酒裏面的分子固定下來,再准備一根幹淨的筷子,把植物油用筷子輕輕地滴入到玻璃杯的酒裏,看一下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①油懸浮於酒之上
如若食用油滴入白酒中,一直不往下沉,最後漂浮於酒的表面,這說明是假酒,因爲裏面摻雜了很多其他密度高的成分,導致了油沒有辦法下沉。②油迅速下沉,擴散快如若是放上植物油之後,看到油珠會快速地傳到杯底,這期間也會快速地擴散开來,這說明是糧食酒,但是裏面摻有其他的雜質,可以喝,但是千萬不能多喝,貪杯是不可以的。③油勻速下沉,擴散慢
還有最後一種情況,就是植物油會勻速地往下沉,這期間油會慢慢地擴散开來,像是要與酒水融爲一體一樣,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可以放心去喝了。這杯酒是純糧釀造的無疑。我們平時买酒喝的時候,就是要挑選到第3種情況的酒水。如若是常喝酒的話,一定要多了解酒,測試着非常好的糧食酒,可以常常买回來喝,當然把每一款酒水的用料弄清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平時的工作特別忙,很少有人能夠花費這么大的氣力與時間去挑選酒,所以在購买時也可以選擇一些老酒友們都說好的酒。三祖龍尊
張家口的這款白酒還是非常高檔的,早些年在當地就很有名了,人們喜歡喝它,結婚慶典也都選它,後來營銷卻沒有跟上酒質的步伐,全國知道的就少一些。由於它使用的是地缸發酵技術,得到的酒質有厚實的醇香感,味道豐滿協調,綿甜醇正,再加上外包裝也是特別喜慶,完全可以當作口糧酒和送禮用酒。賒店老酒
這是一款濃香類型的白酒,度數不低,但是喝起來不膩,曾多次被評爲國優產品。瓶儲三年以上,酒喝起來協調潤和,清爽通透,收口爽淨,白酒行業可謂是高手如林,但是這一款在行業中卻是獨樹一幟的存在,被譽爲是“白酒之秀”。坤醬台
根據我們所提供的這個鑑酒方法,就不難來分辨了,坤醬台是完全符合要求的,正是第3種情況。因爲它所用的原料大家可以放心,和茅台酒是相同的糯紅高粱釀制,好的糧食釀出來的酒,就如又薄又透的清油一樣。釀制這款酒的時候是有着很多小心思,離不开靈魂人物範應華範老,他是原茅台酒廠的釀制專家,作爲一名釀造工程師,他對於白酒了解得非常深刻,釀制時必須使用最傳統的12987工藝,普通的酒出酒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這樣能夠縮短周期,在成本上減少很多,而釀造坤醬台時,單純釀制的時間就要超出365天。
延長時間,成本肯定會上升,但是爲了能夠釀出最好的糧食酒,廠家不惜犧牲成本,也要把質量做到最佳,這一點非常令酒友們欽佩,並在調酒時加入了十年窖藏,十五年陳年老酒,可見在各個環節都表現出了專業度,出來的酒自然也與普通酒有着天壤之別。剛剛擰开瓶蓋的時候,還未倒出來,酒香氣就已經在室內彌漫开來,我們聞到的是濃厚的谷物的香氣。取一個透明的玻璃杯,我們把酒倒入裏面,這時能夠呈現出來的酒花又多又密,一看就知道是高端酒水。
喝入口中的時候,酒的味道綿柔潤和,甘香不烈,往下咽的過程很順,咽下去之後,嘴裏還久久回蕩着非常豐富的香味,讓人忍不住地還想喝。這么好的酒,也不能夠缺了漂亮的包裝,一看這酒的外觀就是設計得非常專業,整個外包裝盒是金色,用手指摸上去,盒子上面的花紋很有立體感,拿在手裏很厚實,送人的話也比較體面。
雖然釀酒時用到的成本很高,但是這款酒從來不在明星代言上面下功夫,節省了很大一部分的廣告費,它的知名都是由於酒友們的口碑相傳,所以價格特別親民,一瓶酒只有不到二百塊,這真是白酒愛好者的福音,難怪今年和大家聚餐的時候,十有八九都會喝到它,如若你還沒有喝過此酒的話,不妨买回來一箱,好好來品嘗一番。以上就是今天所分享文章全部的內容,對於選擇白酒,您是否是內行呢?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說出您的見解,感謝觀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白酒裏加一滴食用油,酒好不好一看便知,建議學會這招,喝着放心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6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