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時代饋贈給年輕人這樣一個無比絢爛的世界——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越來越多的新興行業順勢而出。
這也是最好的青春——在這個多元的時代裏,可以盡情描摹、可以揮灑汗水,可以被开拓和探索。越來越多的選擇被躍入年輕人的視野。
有人選擇新興行業,因爲它們需要被構建、被定義;也有人選擇留守傳統行業,因爲它們需要堅守、需要傳承,需要用更新的視角、主張、方式被賡續。
那些與傳統行業“雙向奔赴”的年輕人,那些賦予傳統職業新定義的年輕人,那些在青春裏活出自己的年輕人,一定有無限的可能。
01
只此青綠
一片葉子的續寫
陳駿辰
32歲/海歸“茶二代”
從事制茶行業5年
我叫陳駿辰,是一名“90後茶二代”。
這片面朝西湖、綠色蔥蘢的20多畝茶園,位於西湖龍井核心產區滿覺隴村白鶴峰。這是我的茶園,也是我的現在和未來。
父親說:“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茶園是你的使命。”
2017年,我從日本留學回國,开始跟着父輩學習茶園管理,跟着大師胡正榮學炒茶。
剛回國時,還不能直接學炒茶。西湖龍井茶的手工炒制很講究,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磨……每一步都很考驗炒制者的功力,一雙手要在220℃的鐵鍋裏不斷變換手法炒制茶葉。父親這一代人,是真正把採茶、炒茶、制茶做到爐火純青的。
然而也正是這種“苦”和“難”,讓西湖龍井茶的手工炒制曾面臨後繼乏人的狀況,枯燥且強度過高的技藝漸漸式微。
我的學徒生涯的頭兩年,只能打打下手、幹些雜活。兩年的磨煉期過了之後,我才开始真正上手。
高溫,是我手掌的“死敵”,卻是炒茶的溫牀。一片品質上乘的西湖龍井茶葉,是炒茶人一輩子的執着追求,然而這背後,卻是水泡燙了一層又一層,甚至一度扎水泡的速度趕不上被燙的速度。
苦的還不僅是炒茶。農業本身就是個靠天喫飯的產業。
今年夏天,連續多日高溫紅色預警,地裏的龍井也“扛不牢”了。
日間溫度高,這時候澆水,地表溫度會燒傷根系、損傷茶樹,所以只能選擇在傍晚或凌晨澆水。那幾天我們都是凌晨5點半就上山,澆到早上8點半收工,然後傍晚又开始澆水,一直澆到凌晨3點。我們過得“日夜顛倒”,只爲保證茶樹“喝”夠水。“做好茶、護好茶”真的不容易。
傳承和創新,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老一輩茶事艱辛,新一輩努力學習。財富的相對寬裕、視野的廣闊,又賦予了新一代茶人靈敏的商業嗅覺和“不如試試看”的膽識。
我們家每年做茶季都會有大量的邊角料茶末與茶片產生,它不能賣給客人,自己喝,喝一整年也喝不完。怎么辦?丟掉嗎?
我算過一筆账:每一畝龍井茶園可以產出50斤左右的幹茶,同時會出現3斤左右的茶末與茶片。那意味着西湖龍井產區的22000畝茶園會產出將近60000斤的邊角料。
如何變廢爲寶,物盡其用?开發衍生品、讓更多年輕人喜歡茶,這是個思路。
那就試試。我找到了制香老號雲景堂第九代傳承人周科羽,也是一位90後。我們一拍即合,开始了茶衍生產品的开發。
試的過程也充滿了波折。產品开發的難關在於,如何萃取出有效成分的同時保留茶葉本身的香味。我們試了很多種方法。後來,我們從中藥典籍裏制作藥酒的方法中找到了靈感——用酒來浸泡茶末茶片,萃取後再添加天然香料和天然蜂蠟等,於是,膏體狀的“龍井香膏”研制成功了。
後續,我們又自己設計包裝、打通銷售渠道等等。最終,歷時一年,今年春季,屬於我自己的“龍井香膏”成功上线。上线第一天就銷售了幾十份。這讓我覺得驚喜,這樣的創新性農產品有着很廣闊的前景;也意味着我種的茶,將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茶二代”回歸,學茶、種茶的氛圍也越來越好。我想,我們這一代甚至是今後的幾代,肩上的擔子會很重,需要用我們的見識和智慧,不斷挖掘龍井茶的深度,拓寬龍井茶文化的廣度。並認真地告訴世人:甘香如蘭的茶香背後,是充盈的歷練和見識,是滿載的艱辛與汗水,是堅守和變革、傳承與創新;杭州最具城市辨識度的“金名片”,正在被我們這些新時代的茶人擦亮;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味道,濃縮在西湖龍井的正味中。
02
以夢爲馬
一輛摩托車的匠心傳承
馬龍
32歲/2008年來杭
從事摩托車制造工作14年
我的老家是四川巴中的一個小山村,小時候,家裏最大的交通工具就是爸爸的老式摩托車。那時候真希望能有輛屬於自己的摩托車啊!現在,我正在爲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愛好摩托車的人制造摩托車,我感覺很自豪。這樣的成就感,是杭州幫我創造的。
我第一次來杭州是2008年,那一年我18歲,學校派我們到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實習。我坐了28個小時的火車到達這裏,第一眼,就被這座城市迷住了。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我要在這裏扎根。
有了奮鬥的方向,幹什么都特別有勁。我從最基礎的裝配員做起,組裝車架、發動機、主電纜……一輛摩托車有600多個零部件,組裝完成整車要經歷130多道工序,我跟着師傅們慢慢學,不懂就問。
從老師傅們身上,我不僅學到了各種操作技藝,還學到了埋頭苦幹、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這種精神讓我感動、敬佩。我想,正是每一位工人對每一個工序的“錙銖必較”,才成就了“春風動力”摩托車過硬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
公司對出產車輛的質量要求是“零故障”。如何帶領600多人的大團隊啃下“零故障”這塊硬骨頭?我的責任和挑战都很大。
我想到了一個辦法:與其讓員工被動接受檢驗,不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到“自檢”中來。於是,部門制定了“糾錯獎勵”“一崗二人會”等機制,每位員工在做好自己工序的同時,也要養成審視上一個工序是否存在問題的習慣。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我經常鼓勵身邊的同事有機會就去掌握更多的崗位技能,這一方面是對自我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對質量關的“反哺”。秉承“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率”的理念,擔任制造部部長的第一年,我們車間的下线合格率就提升了近20%。
今年我被評爲杭州市勞動模範。我覺得“勞模”這個稱號既是對我的肯定,更是對我的激勵。杭州“技能成才”的環境非常好,尤其是這幾年對工匠的支持力度,讓我們這些學技能出身的人,有了更多底氣和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也將繼續傳承前輩們的匠人精神,在我的摩托車事業上篤定前行。
03
變與不變
一種講台上的藝術
關墨瑩
34歲/浙工大附屬實驗學校老師
從事教師行業12年
我叫關墨瑩,是一名初中綜合文科老師。所謂“綜合文科”,涵蓋了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課程。
我的父母都是小學老師,家裏來來往往有很多學生。我從小就在這種教書育人的氛圍、教與學之間的情感流動中長大。
特別自然,2011年,我成爲一名老師,接過了教書育人這一“棒”。
“教”與“學”的關系有了形式上的變化。
從接手這一屆新初一开始,我就發現,現在的孩子會自覺以圖畫形式制作歷史、地理的思維導圖,來輔助理解知識點。這一屆我的三個班,有近一半的孩子都在用繪畫來進行梳理,有的是卡通漫畫,還有的畫火柴人,都很有創意。
你看,好的“靈魂畫手”可以憑此搞定繁雜的歷史知識點。配上“魔性”的火柴人畫風,是不是覺得歷史故事瞬間變得有趣起來?圖文結合的形式更能輔助記憶,方便理解。如今很多老師也都在嘗試這個方法。
所謂教育,是忘卻了在校學的全部內容之後剩下的本領。
現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如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規則意識,激發學生觀察社會、投身實踐的熱情?
一封公开信——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开徵集來年市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的公开信;
一次民主選舉——同學們分成六組,有五分鐘討論時間,組內交流每個人關注的民生實事項目,從中選出他們認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項。而後,六個小組代表發言完畢,全班同學最終確認最亟待解決的民生實事項目是共享單車問題;
陶行知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开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這是教育的本質,不能被改變;這是責任,也是使命。
做教師,是一門藝術。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自己,掌握教育技術與藝術,正如“西湖教師精神”所講的——育人育己,博學精藝,愛滿西湖。這也是一名教師成長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體會教師職業的快樂和幸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尋味經典杭州青年說」青春有我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