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活中有兩滴重要的水,一滴是墨水,一滴則是茶水。年少的時候,我們都會喜歡甜甜的滋味,而長大後便會發現,那種天然、真實、回甘的味道才能讓我們平靜下來。
相比於追逐茶的功效,當代年輕人喜歡的更多是一種喝茶的生活方式。選擇茶有很多原因,比如茶湯的香甜不是那種化學調和直接刺激神經的甜,它需要品嘗,又可以回味,有點來日方長的意味;
比如喝茶的過程比較慢,在這段時間裏可以聊天、看花、發呆、等待,不需要那么急躁地看着手機上的飲品訂單號;
另外收集茶杯的快樂也很多,我有不少好友,過去常會專程飛去日本京都的市集淘茶器,然後“人肉”再背回家。
喝茶似乎能讓我們暫時從內卷和精神內耗的世界裏解放出來,而伴隨這種生活行爲的改變,人生很多的軌跡甚至都會改變。
這一屆年輕人的喝茶記憶,始於小學旁的那一連排的小店。放學後我們拿着一兩個硬幣,問老板要一杯珍珠奶茶。老板則拿起一個透明的塑料杯子,往裏面放入各色粉末,紅的是草莓味;紫的是香芋味;綠的是哈密瓜味;咖啡色的是巧克力味,然後攪一攪,再加上一勺珍珠,一杯甜甜的奶茶就做好了。
我們絲毫不在意杯子裏的是否是粉狀奶精以及它的熱量有多高,只覺得吸入珍珠時甜甜的味道讓我們迅速產生快樂。
奶茶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年輕人長大了,消費能力更強了,奶茶自然也從粉狀奶精變成了鮮奶和萃取茶。互聯網的發展,也讓“用戶爲王”、“定制化”的概念也進入到各色的消費場景裏,定制茶底、甜度、杯身的字眼等,就成了喝茶飲的小樂趣,一批新茶飲的品牌就此誕生。
喜茶、樂樂茶、奈雪的茶等網紅茶飲品牌在中國城市裏掀起了一股茶飲熱潮,排隊的年輕人絡繹不絕,辦公室甚至也开始有了下午茶文化。它們向市場展現了一種可能——茶飲行業也會誕生有溢價的品牌。它也可以像咖啡一樣,從單純地賣產品,轉向賣品牌、賣社交空間。
年輕人對茶飲的追捧始於奶茶,卻終於中國茶。
2017年,網絡上出現了兩個調侃年輕人的標籤,一個叫做“佛系”,另一個叫做“朋克養生”。伴隨這些熱門話題的討論,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變得接地氣,關注生活的舒適度。養生落實到生活的細節裏,便是年輕人开始拿起保溫杯泡枸杞,开始接受原茶帶來的豐富獨立的口感,那種藏在深處的文化基因,似乎也同時被喚醒。
那年我在一家以傳統文化爲核心的電商公司工作,發現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很多變成了年輕人。在景德鎮、宜興、福州、莆田、揭陽、武夷山等中國手藝產業地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开始有自己的茶席,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插花、飲茶。而這些被分享到社交媒體上,則成了一種東方詩意的生活方式。
國內的城市以江滬浙爲輻射,也有了圍繞傳統文化展开的雅集。比如在蘇州,每年4月开始會有由蘇州本色美術館策劃舉辦的本色市集。市集連接着生活與情懷,傳統與當代。而在市集中便有茶菓體驗課、特色茶水鋪等,還有不少主打年輕方向的茶器、茶葉新品牌加入,想要淘心儀的茶器的人便可以來這裏。
飲茶的年輕群體开始擴展,從第一批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到國風國潮社群裏的人,到社交平台各路的生活博主,最後到養生青年。而伴隨年輕人社交的开始,這場茶飲復古運動也正式拉开帷幕。
茶器的狂熱收藏者
如果喝茶這件事對年輕人來說有門檻,那這個門檻絕不是买茶葉,而是要湊齊一套屬於自己的茶器。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有些年輕人先關注到了市集上有趣的茶器,然後因爲對器物的喜愛而开始喝茶。
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畢業的學生,有不少放棄了對仿古瓷技藝的追求,而選擇了制作生活器。生活器中,又以茶器爲主,真正做餐盤鍋碗其實的並不多(主要餐具規模生產都在德化、廣東)。
不同的茶搭配不同的茶器,簡單來說茶器包括了茶台、壺和杯,而細分下去壺有人文氣的紫砂壺,也有溫婉的瓷壺;杯子也分爲主人杯、客人杯,而輔助的器物還有蓋碗、公道杯、建水、茶勺等。
器物背後似乎又藏着一個龐大的東方精神世界,伴隨着使用,好像不自覺進入到了中國文化的解密遊戲。
於我而言,我是先有茶器,才开始喝茶。我曾策劃過一場景德鎮八天八夜燒窯的直播活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窯茶器誕生。當時站在現場,覺得开窯那刻無比奇妙,那些看起來暗淡的泥土竟可以浴火重生,燒出五彩斑斕的顏色。
我买的是一個柴燒而成的小杯子, 我看到它從架子的支釘上被取下。而每一個器物因爲在柴窯中放置的位置不同,受到的熱度影響不同,因此顏色燒成也不一樣。在柴燒的進程中,落灰成釉,泥土的外沿竟也形成了薄薄的一層釉質。我的杯子外沿,燒成淡淡紫色,而小杯子的底部,則有綠色的結晶。
這種帶點賭性的購买行爲,當地叫做“押窯”,买的是一種不確定性。
於是,覺得有趣便就此入坑,一入坑又發現更多的樂趣。後來,我收集頗有禪意的木葉盞;收集可以從杯底窺探星空的建盞;收集如柿子一般可愛造型的柿子壺;收集杯身能透光的玲瓏瓷茶杯……我开始關注博物館裏的瓷器,甚至還密謀跟着那個愛去京都买茶器的朋友一起,开啓淘器之旅。
雖然我买的茶器都算不上名貴,但有了滿滿一櫃子自己喜愛的茶器,那種喝茶的儀式感也油然而生。選一些杯子、插幾支小花、拿出喜歡的口糧茶,帶着茶器籃子去旅行、露營,體驗自然之味、體驗山野之樂。我有一些在武夷山的朋友,他們一年四季都有上山喝茶的習慣,夏日山頂潛水喝茶、冬日雪中煮茶,看起來像是神仙般的日子。
城市裏獨特的茶空間
新茶飲的走紅,讓城市的茶飲品牌更細分。中國茶有六大茶類,無數小衆產區,可挖掘的內容其實很豐富,於是一部分定位中國原創純茶品牌誕生,他們在茶的傳播上做了減法,希望是基於生活理念的傳遞,來讓年輕人嘗試喝茶。
比如在深圳,有一家名茶空間就將茶生活體驗和全新的茶美學生活方式做了很好的詮釋。翻閱茶單,六大茶類外還有特調配方茶,每款茶都取了好聽的名字,像是“大地炊煙”,用雲南熟普和福建烏龍調配,口感順滑柔和,帶着滿足的回甘。
口味香濃馥鬱的“炭火煮茶”系列也很受歡迎。專業的選茶師會挑選幾款年份老茶,每日炭火現煮,茶師煮好茶後會盛入一人份的茶器端上客座,遵循一人一席的傳統喝茶儀式,儀式感十足。
而在杭州良渚,則有專門的無人共享茶室。都市裏的無人茶室,主打的是自由便捷。茶室裏通過密碼自行進入,櫃子則像中藥鋪一樣分爲很多格的櫃子,裏面裝着各色的口糧茶,成爲會員後便可以自取。有人將此當爲自由辦公區,可以獨處來思考方案。有人將此當爲入門的學習室,跟偶爾來串門的老板聊天,了解茶類的口糧茶、適宜的衝泡方式等。
但不論出於什么樣的需求,一旦喝茶以“生活體驗”的形式出現在城市的各個場景中,那么厚重感和距離感便會消失。
去某一家好看的茶店喝茶、在家打卡茶席、制作有趣的季節茶飲,當這些成爲風潮時,那么年輕人會跟隨風潮成爲茶的傳播者。一如去年冬天在江浙一帶爆火的“圍爐煮茶”一樣,即使不懂茶,這也絲毫不妨礙年輕人追求這種看起來美好的生活方式,並且打卡分享。
反正,對年輕人來說,嘗試喝茶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喝哪款茶,而是我喝茶是在傳遞我的生活,是在說“我不希望生活一直卷下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這一屆年輕人的反卷,從喝茶开始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