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餑餑之於紹興人,是故鄉,是記憶,更是一股人情。
用春卷皮兒包卷油條、煎蛋、蔥、甜面醬,在鐵板上烤制。
春卷皮要厚薄均勻,配上煎蛋的香嫩,蔥花撒在煎蛋上映出半透明的綠。
翻個身,用竹籤子在蛋面上抹上濃鬱的甜面醬,裹上一股老油條,在鐵板上壓烤,待壓到面皮脆中透着些焦香,蔥與雞蛋已熟軟。
此時油條壓出的油又浸潤着面皮和雞蛋。那滋味,就是地道的紹興老底子味兒。
餛飩,一說是西施發明的。當時的吳越人家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餛飩早已傳遍中國大江南北,演變成其早餐,但是紹式餛飩卻是獨一無二的那份。
紫菜,蝦皮,蛋皮,蔥花,榨菜粒缺一不可,再放入一些豬油,日子的活色生香便油然而生。
紹興人也叫做“粢米飯”。
糯米飯團,顧名思義,就是把煮熟的糯米飯在竹籤卷上壓平,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一些食材,比如油條,香腸,肉松等,捏成拳頭般大小。
早起飢腸轆轆的人走在路上咬兩口,裏面滿滿當當的餡料“破殼而出”;等到要忙別的事,就隔着袋子再把它捏回橢圓形,飯團體積縮水一圈,外表還是完好如初。
餃子是從北方傳入的美食,紹興人別出心裁,喜歡烤着喫。
點十只新鮮出鍋的烤餃,泛着金黃,外焦裏嫩。稍蘸醋,一口氣喫完,在滿滿的裹腹感中开啓忙碌的一天。
糕諧音“高”,有步步高升的含義。上面印有吉祥的圖騰或漢字,意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舊時的紹興,印糕只是在逢年過節送給親朋好友的伴手禮,口味也比較單一,多以白糖夾心,帶點薄荷。
如今,印糕已是街頭巷尾紹興傳統早餐店必賣的美食,口味也與時俱進,有了豆沙餡,桂花糖餡、芝麻餡,蜜豆餡和肉餡,也會選用黑米等五谷雜糧,深受食客青睞。
雖說叫“打面”,但其實次塢打面是“壓”出來的。打面師傅一上一下跳動打面,規律的節奏裏,面團擠壓變形,這樣的面特別筋道。次塢打面的澆頭是和面一起燒的,而且“一碗一燒”,所以面特別入味!
新昌人喫芋餃已有1600多年歷史。新昌芋餃不選用芋頭而用芋子,其質細膩、軟糯,嫩滑,濃稠,有粘性。
芋餃全是用手捏成,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絕煮芋餃的湯汁。
芋餃不僅可以煮着喫,還能煎、炸、烤等。肉餡鮮美,既糯又柔,外酥內滑,甘香適口。
豆腐年糕是紹興人耳熟能詳的早餐,同樣出自嵊州。
把年糕切成絲,厚度約爲小拇指的一半,先炒後煮,再灌高湯。湯如凝膠時,年糕卻彈韌不化,根根分明。雪菜、豆腐、蛋絲是標配,再加上肉絲、筍絲、小蔥等,這樣的配料格局,不好喫都難。
嵊州榨面素有“江南第一面”的美稱,是嵊州美食中的一個招牌。
制作榨面的過程並不簡單,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榨面曬幹後,可以放很長時間,隨喫隨用,需要時,在开水中滾一兩分鐘,面就可食,非常方便。煮、炒、涼拌都可,口感爽滑柔韌,佐料自由搭配,隨心所欲。
陳大咖在《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寫道:
人生在世,無非“喫喝”二字。
在紹興,除了問候一聲早上好!還想請你喫個紹興人的早餐。
來源:紹興接待、紹興文旅發布
----------------------
制作 曹宇
編校 延晨 徐蓉
一審 桂豔 張莉
二審 義富 肖東
三審 暉軍
實習 王文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運河美食|10種美味早餐嘗出地道紹興味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