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最見功力的菜系之一。溯源歷史,唐代的《酉陽雜俎》就用贊揚口吻記載了魯菜技法:“無物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據中國餐飲協會專家考證,魯菜源於博山,興盛於福山和濟南,形成歷下菜、福山菜、博山菜三大魯菜支柱。另外,魯西南地區的孔府家菜,魯西北地區臨清菜及各地方名喫等,也對魯菜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濟南菜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歷史發展過程。1904年濟南自开商埠以後,濟南飲食業兼收並蓄,取其精華,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濟南風味菜,出現了一大批經典老字號飯店。
泉城,集魯菜之大成
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曾著《齊民要術》,書中詳細記錄了北方黃河流域耕田、谷物、蔬菜、畜產、釀造、調味和調理等應該遵循的依據和方法,其中對北方菜中“蒸、烤、釀、煎、炒、熬、烹、炸、臘、鹽、豉、醋、醬、酒、蜜、椒”等烹飪技法的記錄,對魯菜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魯菜品質的框架。1992年,中國商業出版社發行《中國烹飪辭典》,將魯、川、粵、淮揚“四大菜系”列入條目,引起湘、浙、閩、皖等地烹飪界同仁的異議,爲了平衡各方呼聲,後又有徽菜、閩菜、浙菜、湘菜加入其中,形成今天人們比較公認的“八大菜系”。因魯菜是由本土民間自發研制,又具有歷史悠久、做工考究、文化底蕴深厚的明顯特點,被冠以八大菜系之首。後來的所謂川、粵、淮揚等七大菜系都部分借鑑魯菜的烹飪技法,其中淮揚菜受魯菜影響最大,比如淮揚名菜紅燒獅子頭,就是典型魯菜四喜丸子的翻版。再比如川菜名喫宮保雞丁,就是歷下風味名喫醬爆雞丁的翻版,是由山東巡撫丁寶楨調任川貴總督時帶到成都的。
作爲魯菜重要地域的濟南,也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省會的中心地位,發達的交通環境,群星燦爛的廚師隊伍,以及濟南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豪爽性格,爲“魯菜之都”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濟南菜真正形成較爲完整的烹飪體系是明末清初。《濟南府志·民俗》稱:“惟濟南水陸輻輳,商賈相通,倡優遊食頗多。”如今數百種濟南菜中,多數已在明崇禎、清康乾年間出現,清末开始盛行,其中耳熟能詳如糖醋鯉魚、爆炒腰花、蔥燒海參等。進入19世紀中葉,魯菜中的濟南菜系異軍突起,开始在京城和其它一些地方獨樹一幟,形成著名的“歷下風味菜”,也叫濟南菜。
早期的歷下風味菜,廚師多在衙門或大戶人家中傭工,公开從事菜館生意的不多。民間尚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之說,因此多數廚師封閉保守,技藝多系家傳。清光緒八年(1882年),山東學政張百熙幕僚、安徽來安人孫點撰寫過一篇《歷下志遊》,對了解晚清時期的濟南菜館較有幫助,書中記載了城裏八家有名的歷下風味菜館:分別是地處後宰門的鹿鳴園、府學前的中和園、王府池邊的鳳翥樓、金菊巷的福慶樓、芙蓉街的海山居、火神廟北的北渚樓、百花橋邊的百花樓、縣西巷的九華樓。八家歷下風味菜館雖然都沒有傳承下來,但風味特色卻傳承下來,成爲濟南菜館後來發展的濫觴。
1904年濟南自开商埠以後,膠濟、津浦鐵路相繼开通,大江南北各地餐飲文化开始滲透,濟南飲食業兼收並蓄,取其精華,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濟南風味菜。《1927濟南快覽》評論:“制中國菜之各餐館,等級亦多。然城內與商埠亦異,城內大都舊式平房,專售商家及零星之小門市,甚至深居簡陋,非素識者,幾不得門而入。若商埠則高大洋房,以門市爲主體,雖定價較昂,然甚清潔,惜廚師之手藝不甚高明,其酒席之名色,亦有燕菜、翅席、海參三種。”20世紀20年代前後,濟南老城裏和新商埠比較有名氣的菜館有20余家,載入《濟南指南》的有同華樓、鴻元樓、雅園、十樂坊、新華樓、吉元樓等,其中名氣較大生意又好的五家菜館分別是泰豐樓、百花村、九華樓、聚賓園和稍晚些的東魯飯莊。
泰豐樓和東魯飯莊屬膠東福山風味,福山廚師的特點是擅長做海鮮類菜餚,早年間大廚腰間必藏一錦囊,熱菜出鍋前,趁人不備從囊中捏出粉末撒入,菜品頓時鮮美無比。外人不得其解,此乃福山廚師祕密武器也。“武器”者實爲福山特產海腸,經幹焙後壓成粉末,是早期福山派廚師發明的“天然味精”。
百花村、九華樓和聚賓園屬濟南歷下風味,歷下廚師的特點是“燒菜必炒汁,燒扒分明,炒汁飛醬”;做菜必先吊湯,學徒先學熬湯:用老母雞、老鴨、豬肘子骨等涼水下鍋,大火燒开,撇去浮沫,下入蔥姜、花椒、香葉、鹽和火腿等佐料。再次燒开,然後小火熬制七至八小時後使用,炒菜時用高湯替代味精調味。
對這些新興的魯菜館,1927年,民國文人範煙橋在《歷下煙雲錄》中有過風趣評價:“論商埠諸菜館,濟元樓如半老徐娘,猶存風韻,倘爲熟客,倍見溫存;新豐樓如新女子,活潑潑地,自有天真,間效西風,更新耳目;三義樓如少婦靚妝,頓增光採,已除稚氣,頗有慧思;百花村如北地胭脂,未經南化,偶爾嘗試,別有風光;寶宴春如新嫁娘,靦腆已減,嫵媚獨勝,三朝羹湯,小心翼翼。”
开商埠後的幾大魯菜館
位於經一路緯五路的泰豐樓,是商埠區最大的魯菜館,典型膠東風味菜。老板是徐鏡海,煙台黃縣人,家住商埠總局所在地五裏溝,少年時在福山菜館學徒,滿師後赴北京泰豐樓當廚師,後升至大廚,1913年來濟南創辦泰豐樓,1948年遷回原籍。
泰豐樓對面是萬紫巷商場西街口,採購魚蝦菜蔬方便。餐館爲中式樓房,分南北兩院,店面白牆灰瓦,青石基座。樓高三層,門上張燈結彩,門前懸掛一面銅鑼,爲迎賓敲擊報信,進門是大廳和迎賓台,二樓、三樓是單間,可同時容納200多位客人就餐。福山廚師掌勺,同北京泰豐樓一脈相承,又兼顧濟南歷下風味,以適應本地人的口味。那時商埠外地客商較多,據老人們回憶,客商進店,泰豐樓都要免費送一盤蔥燒滷水豆腐,說是讓外地客人喫下當地豆制品,讓腸胃先適應環境,不鬧腹疼,這當然也是一種營銷手段,但很受顧客歡迎。泰豐樓的燒菜非常有名,有紅燒海參、紅燒海螺、白燒魚翅、芙蓉蝦仁、炒全蟹等。據說當年山東軍閥張宗昌、韓復榘,都曾多次在這裏宴賓請客。
泰豐樓曾有過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話:20世紀40年代,有位日本商人叫松元一見,在濟南开洋行,經常光顧泰豐樓,與徐鏡海結成了朋友。這位日本人有個女兒名叫孟江,非常喜歡做魯菜,父親屢勸,但女兒依然癡迷如初。松元一見只好請徐老板幫忙。舊時規矩,不許餐館招收女徒,孟江只好女扮男裝,在後廚從掏爐灰、拉風箱做起,喫苦耐勞,這讓徐鏡海感動不已,便請廚師長鐘興利傾心向其傳授技藝。1947年底,學業有成的孟江回國,此時泰豐樓已是風雨飄搖,鐘興利仍然設宴,並親自掌勺做了70道菜,爲她送行。回日本後的孟江在東京开了一家魯菜館,取名就叫濟南賓館,在當地頗有名氣,而且培養了一批魯菜廚師。2004年,孟江親率徒弟第50次來濟南訪問,與中國同行切磋技藝,山東省烹飪協會特授予她“中國魯菜烹飪特級大師”稱號。
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战,致使城鄉社會動蕩,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餐飲業普遍陷入谷底,濟南餐飲業領軍餐館泰豐樓也步入困境。1947年6月,著名女作家謝冰瑩來到濟南,她在《濟南散記》中這樣描述泰豐樓:“這是濟南一家很大的館子,我們走了進去,只見許多茶房在休息,卻沒有看見一個客人。濟南的物價要比北平高三分之一,尤其是煤特別貴,每噸四百萬還买不到……在這種情形下,試問有幾個人進得起飯館呢?”1948年濟南解放前夕,經營了35年的泰豐樓,遣散了廚師茶房,徹底關上了門板,一代名菜館從此消失。
商埠另一家菜館名叫百花村,地址在經二路,萬紫巷商場南街口對面。百花村1912年开業,是當年商埠區开得最早的魯菜館,老板名叫盧秀齋。百花村布局是前店後院,門面是二層樓,有包房12間,一樓是大堂。在商埠區是僅次於泰豐樓的第二大菜館,一次也能接待近200名客人。百花村是正宗濟南歷下風味,濟南名廚袁兆麟曾在百花村掌勺多年,其拿手絕活是九轉大腸、芙蓉雞片、幹爛蝦仁等。他做的九轉大腸用白礬搓洗,清水洗淨煮爛,腸兩端用麻繩扎緊,熱油炸成紅色後切塊,然後放清湯漫過大腸,再加醬油、醋、白糖、料酒。燉至湯幹入味,放入蔥蒜姜末、胡椒粉、花椒油等作料,裝盤後撒上芫荽梗,被稱爲“袁家菜”,風味非常地道,很受老濟南們歡迎。
俗話說“唱戲的腔,廚子的湯”,百花村的湯菜也非常有名,如奶湯蒲菜、清湯魚肚等,均吊湯獨到,別有風味。主廚是濟南歷下菜名師劉永慶,據《濟南餐飲概覽》介紹,他最擅長爆炒、湯爆,他做的爆炒腰花、琉璃肉、炸灌湯丸子曾作爲魯菜經典,被收入商業部飲食服務局主編的《中國名菜譜》。
百花村店面雖然比泰豐樓小些,但對濟南菜的影響要大得多。百花村的素菜,喫起來淡雅清新,頗受酒客喜歡,後來聚豐德、燕喜堂、匯泉樓等多家飯店廚師均受百花村薰陶。令人遺憾的是,百花村命運同泰豐樓如出一轍,也是在社會動蕩中關門,早於泰豐樓之前倒閉轉賣。
九華樓飯莊,最早創辦於清光緒年間,地址在縣西巷,老板姓杜,鹽商出身。從前縣西巷有家小菜館名叫“九華園”,東家姓邰,家住附近的杜老板經常去那裏喫飯,後來兩人結成好友,杜、邰兩人共同投資,菜館更名爲“九華樓”,遷至後宰門街東首路南。九華樓東西北三面是二層小樓,券形店門圓形窗戶,進入其中亦如老濟南院落,院中有一眼泉井,流水潺潺,共有10間餐廳。九華樓的菜品爲舊式老歷下風味,主人擅長做荷葉粉蒸肉、燒大腸、壇子肉、鍋塌蒲菜、清湯燕菜、紅燒明湖魚等,是老城和商埠五家名店中資格最老的菜館,也是歷下文人聚會談心、賦詩論道的地方。光緒二十年(1894年)前後,九華樓以傳統魯菜燒大腸爲基礎,創新出一款歷下風味名菜——紅燒大腸,菜品和味道頗受食客贊揚。偏巧店主杜老板對“九”情有獨鐘,开過幾處商鋪,名中都帶“九”字。正好紅燒大腸要經過九道工序,仿佛道家火煉九轉仙丹,品嘗過紅燒大腸的文人們建議:“莫若取名九轉大腸更有品位。”杜老板一聽,欣然接受,從此九轉大腸之名便不脛而走。舊時在濟南,豬下貨是工薪族食品,不能上大席,自九轉大腸推出後,首开豬下貨做主菜上大席之先河,成爲魯菜中的後起之秀。另外,九華樓的油旋在濟南也名列前茅,後來這一絕技被先後在文升園、九華樓做過學徒的耿長銀師傅帶到了聚豐德。
九華樓前後經營50余年,雖然名氣很大,歷下風味菜也做得十分地道,但畢竟深藏巷中,經營觀念老化,在商埠开放吐故納新的形勢下,只有招架之功,已無還手之力。特別是東魯飯莊、燕喜堂等名店在城裏陸續开張後,1933年前後,九華樓只能轉讓他人,幾經輾轉,被一位做棉麻生意的商戶戴立堯購爲住宅。2003年,縣西巷道路拓寬改造,九華樓被拆除。
聚賓園菜館,1924年开業,地址在經二路緯三路西南口,是當年商埠三大著名菜館之一。老板是浙江人,主要從事絲綢、油布买賣,來商埠後看好這裏商業氛圍和餐飲潛力,便投資开了這家聚賓園菜館。餐館規模不是太大,但幹淨利索,經營中有一特色:點菜收費,喫米飯不要錢。所聘廚師來自濟南,主做歷下風味菜,大廚以烹制爆炒類菜餚聞名,如油爆雙脆、火爆燎肉、湯爆肚頭、芫爆肚絲、爆炒魷魚卷、糖醋棒子魚等。
“爆”菜是濟南菜的一個重要烹飪技法,分蔥爆、油爆、醬爆、芫爆、火爆,甚至湯爆等多種,操作時要掌握好急火、高熱、快速三大要點。清朝文人兼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撰述:“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爲佳,此北人法也。”聚賓園的“爆”炒絕技,成菜脆嫩,色美味鮮,後起之秀如聚豐德、泰豐園、新梅村等飯莊多有採納。
東魯飯莊,1928年籌建,1930年初开業,是歷下城中最大菜館。現有原始建築爲證,是一座灰磚黛瓦兩層樓房,兩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是芙蓉街上最大的庭院。飯莊前門是芙蓉街,後院貴賓樓緊貼王府池子,南山牆下留有暗渠,渠中有一泉眼,水質甜美,水勢極旺,匯流入王府池子中,沏出的茉莉花茶老歷下人有口皆碑。若論環境,這裏最能體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特色。飯莊二層貴賓樓,當初建在水中,券形門窗,18個房間,從樓上裏看王府池子一覽無余。聽老人們講,東魯飯莊鯉魚是放在王府池子裏養的,用魚時有專門師傅,據說是大明湖畔的“船戶子”,手持魚叉站在二樓窗台,魚叉上系一絲线,客人點准哪條,魚叉便“嗖”一下飛出窗外,不偏不倚,正扎在魚頭鰓間,此舉常逗得客人驚呼過癮。
東魯飯莊主營膠東海鮮和歷下風味,承辦酒席婚宴,大廚張繼興做的芙蓉雞片和九轉大腸最爲有名。芙蓉雞片是當時高檔酒席必點之菜。張繼興做的九轉大腸也與衆不同,“不過明油,色澤鮮潤,腸軟而嫩,且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來東魯飯莊用餐者多是有錢有勢的達官貴人和社會名流。據芙蓉街上老人們回憶:1934年,民國山東省政府主席、軍閥韓復榘在東魯飯莊爲兒子操辦婚宴,歷下大廚孔憲垣主廚,流水宴席用餐100桌,盛況空前,整個芙蓉街被擠得水泄不通。
1937年底,日本侵略者佔領濟南後,官辦日本洋行強行參股,東魯飯莊被迫更名爲“新東亞飯莊”。抗日战爭勝利後,飯莊產業被民國政府充公,飯莊未再繼續營業。濟南解放後改爲歷下刺繡社,後同霞侶市刺繡社聯合,成爲魯繡旗幟濟南刺繡總廠的前身,後遷至趵突泉北路,現在飯莊舊址是一家海右賓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老濟南魯菜館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