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主題遊徑如何“走”?

主題遊徑如何“走”?

by admin - 2023-07-24 82 Views

6月23日,“萬裏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車隊行進在湖北省鶴峰縣的茶園中。馮浪攝

強化线路的貫通,串點成线、以线擴面,是加強長徵文化线路整體性展示闡釋的重要方式。《長徵標識與展示體系建設指引》提出,應以路线考證清晰、遺跡豐富完整、景觀環境較好、適合徒步行走的紅軍路爲基礎,結合旅遊公路、城鄉綠道建設及沿线省、縣、鄉道改造提升等,形成長徵歷史步道體系。來源:《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建設保護規劃》制圖:楊戈 潘萌

展开全文

“萬裏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已經初步具備規模優勢,爲逐步推出沿线茶區重點體驗支线奠定了基礎。圖爲集結賽武漢站的發車儀式現場。馮浪攝

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關於开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本報記者先後在大運河文化遺產沿线、正在籌備建立的青海湖國家公園以及“萬裏茶道”申遺活動現場跟蹤調研,就“主題遊徑”建設深入了解了一线實踐和相關經驗。

含括多種遺產價值的復合傳播系統

2022年年末,本報記者在浙江杭州和紹興兩地开始重走緊貼遺產區的“大運河遺產小道”。這是新啓動的“錢塘江兩岸”大運河遺產體驗线路的規劃更新組成部分。2006年,京杭大運河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進入全面“申遺”階段。自那時起,“規劃一條公衆可全线行走的‘大運河遺產小道’”就成爲包括文保工作者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參與的實踐課題。在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遺產小道”監測、評估與規劃調整愈發活躍,與世界各地通行的各種文化、自然遺產步道(TRAIL)逐步呼應、對接。爲何刻意稱爲“小道”?因爲這項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目標,是瞄准一次次體驗、遠行的個體感受。人們可能來自世界各地,需要真實、具體、細微的有效導引。爲何還要在這條小徑上反復規劃?因爲超長距離的體驗线路具有動態演變的特徵。在大運河“申遺”、成爲世界遺產、开始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各個階段,兩岸景觀和體驗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於是,此次“錢塘江兩岸”的更新內容將帶動“遺產小道”進入一個新階段:成爲步行、騎行時可以“長距離、無障礙、易感知、可復制”的示範段。

“主題遊徑”功能鮮明:在歷史文化遺產與公衆間,建立有效的價值闡釋途徑。應用於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中的各種“主題遊徑”早已存在。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歷史城市和街區、各個國家和民族引爲自豪的重要事件以及壯美的自然景觀,都逐漸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小道”“步道”和“遊徑”。在國內,除“大運河遺產小道”外,2020年1月,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發布了《長徵標識與展示體系建設指引》。2017年11月,《廣東省南粵古驛道线路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出台,覆蓋了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的全部行政區域。這些遊徑的共同特點,是陸續將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資源都含括在一起,形成凸顯各種主題的“風貌整體”。南粵古驛道线路包含了959處古驛及相關遺存、歷史文化城鎮村、文物古跡和248處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以及旅遊景區。在錢塘江兩岸的大運河周邊,原本被忽視的溼地等自然景觀被納入“遺產小道”體驗範疇;在紹興,大運河遺產體驗线路已經與“唐詩之路”疊加重合;在杭州拱宸橋以北的郊野段和工業區段,目前已經出現了長達29公裏的綠道,串聯了古鎮、金色的稻田和果實累累的枇杷林並直抵即將开通的臨平運河新航道……

這些基於中國獨特人文地理環境、歷經長期實踐出現的“先行者”,揭示出“小道”“遊徑”式體驗线路的重要時代特徵:“主題遊徑”是一個遺產價值復合傳播系統,具備感知文化多樣、生態多樣、地質多樣的知識傳遞體系,具備文明交流背景下的分享與共享能力;同時,它還兼具促進體驗者參與保護或文化生產的創造力。此時新加入這個行列的“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就不能止步於生成數量巨大的展示和旅遊路线,而是能持久地爲社會提供宏觀文化視野,提升公共文化水平,爲全球交往提供“韌性”並促進相互理解與尊重。

成爲貢獻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小道

“在遺產小道上騎行一天或騎下全程,可減排多少碳?”這是“錢塘江兩岸”規劃更新中的一項新內容。志愿者正在多地從碳足跡、碳匯和鼓勵機制等方面進行測算評估。

“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是中國文物保護領域始終堅持、普遍遵循的原則。與此緊密關聯,“遺產小道”逐步歸納出3項基本特徵:整體位於遺產區之內;鼓勵步行、騎行等運動方式;強調聯通,盡量不破壞任何風貌。現在,規劃者和行走者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積極推動“遺產小道”進一步轉型,加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踐內容,使之成爲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熱門體驗項目。

長徵文化线路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主題线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院遺產中心杜凡丁主要執筆完成了《長徵標識與展示體系建設指引》文本。“以長徵爲主題的歷史步道展示體系中,將與長徵沿途具有代表性的、與長徵的歷史進程和精神意義有直接關聯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都納入進來。”杜凡丁介紹說,“比如,包括了能夠反映長徵沿线主要自然地理特徵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生態植被、典型景觀等。”

“中國文物主題遊徑”的規劃要求也沿用了前期實踐中的一些成熟思路。雖然命名爲“文物主題遊徑”,但其已經關注到在體驗路线上“物遺”與“非遺”、文化與自然景觀多重信息疊加,着意爲日後多領域合作預留出空間,《通知》明確要求“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與財政、自然資源部門加強政策對接,與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城鄉建設、水利、農業農村、商務、林草、中醫藥等部門加強資源融合”。

“熱門體驗項目”能否成爲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者?在各種“遊徑”上,應該怎樣鼓勵體驗和消費?7月8日,本報記者來到河北滄州的大運河邊,沿着5個月前考察過的堤頂路向北行進重訪。前一次,是來看建設中的國家文化公園,觀察對長距離體驗者的友好程度;此次重訪,則基於遺產價值進行評估:兩岸是否存在“畫蛇添足”式的過度、搭車或重復建設。

“以後,在‘小道’‘步道’‘遊徑’上行走,將不只能看看景、跑跑步了,許多人會加入到我們新的觀察體驗方案中,成爲遺產區沿线建設的主動監督者和建議者。我們推動出台生態體驗和消費方案,鼓勵各地公共政策進行創新。”一位參與調研的規劃志愿者這樣表示,“《通知》明確,價值闡釋是建設文物主題遊徑的核心和關鍵環節。如果以遊徑這樣的平台即能真實、完整地闡釋價值,那么來到河邊的人們就會算明白這道簡單的數學題——爲何非要額外花大筆錢去繁復展示呢?”

“所以,‘主題遊徑’一定會同時成爲一條生態小道。”他進一步分析說,“這意味着,‘遊徑’和‘小道’一樣,既包含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也具備綠色體驗尤其是綠色生產的行動本領。”

“別小看一條簡單的遊徑,它可以看出全局‘一張圖’的綜合能力和前瞻水平。”他對“主題遊徑”做了這樣的解讀。

“去遠方 去東方 去壯遊”的未來路網

6月16日,本報記者從安徽黃山出發,跟蹤調研了修水·寧紅茶杯“2023萬裏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萬裏茶道”是繼“絲綢之路”後興起的以茶葉爲大宗貨物的國際貿易线路。這條正在“申遺”的文化线路,同時貢獻出一條典型的文物主題遊徑。今年的賽路長4585公裏,以小型汽車和房車爲比賽工具,沿鄉、省、國道和高速公路一直向北抵達內蒙古自治區的二連浩特。

“萬裏茶道”南起我國福建武夷山,經國內9省份,再由蒙古國烏蘭巴托最終抵達俄羅斯聖彼得堡,全長約1.4萬公裏。那修水在哪個位置?又與寧紅茶、“萬裏茶道”有何關聯?這是本報記者一路注意觀察的傳播效果內容。目前進行的賽事线路長、空間跨度大;與“申遺”同步進行,擴大了人們對遺產價值的整體認知。“萬裏茶道”(中國段)沿线集結了衆多城市、集鎮、村落、建築及茶產區,所以體驗线路又可分出許多繁茂的“枝杈”。通過“申遺”帶動自身發展,是沿线產茶區的強烈愿望和參與動力。這樣,在线路設計上,就出現了“局部”與“整體”不同層面的需求。

在2023年度的“集結賽”上,還舉辦了兩次研討會,探討“主題遊徑”如何有效對接沿线發展目標,形成了《萬裏茶道文物主題遊徑黃山共識》。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在重要的節點上,以後將會延伸出局部的、慢行的、停留體驗更爲充分的遊徑形式——就像“大運河遺產小道”“長徵歷史步道”那樣。

作爲貨物流通线路出現的“萬裏茶道”上,不僅僅有“茶”。在“萬裏茶道”途經的長江以南地區,現在有江西“景德鎮窯址”和湖北“黃石礦冶工業遺產”也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這些項目都與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第(ii)項標准緊密結合,闡釋“茶”“瓷”“銅”作爲貿易商品,見證中國南、北方之間,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這意味着在不遠的將來,“青瓷之路”“青銅之路”一定會出現。這些新體驗线路也一定會與“萬裏茶道”交疊重合,形成更大規模、更爲豐富的體驗主題。

路途悠長的體驗线路,會越來越多嗎?答案是肯定的。《通知》已提出“國家文物局商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確立中國文物主題遊徑主題,與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好銜接”。隨着體驗线路不斷增加,覆蓋地域越來越廣闊,終會有一天,這些线路群將呈現新的格局。各種展現中國文化和自然風貌,體現亞洲東部特色的“主題遊徑”,終將形成“去遠方、去東方、去壯遊”的路網。它們與世界各地的线路相連共通,體驗方法友好相同——人們既可以遠行,行進在“阿巴拉契亞小道”“聖地亞哥之路”上;也可以來東方,感受代表人類智慧與勇氣、毅力的“大運河遺產小道”、展現溝通與發展的“萬裏茶道”“南方絲綢之路”,體驗青海湖國家公園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獨有的生物多樣和地質、地貌。2022年冬季,在大運河紹興段的遺產小道更新計劃中,就已經出現了“去遠方、去東方、去壯遊”體驗目標,分別凸顯了長距離的线路、世界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東方”要素以及行走者通過體驗陶冶身心的行爲方式……

並非從“零”开始,但需更進一步。從宏觀視角來觀察,“中國文物主題遊徑”推出之際,也是其必須發力創新之時。

延伸閱讀

價值闡釋是建設文物主題遊徑的關鍵環節,要深入研究文物的歷史、時代、藝術、科學和社會、文化、審美多重價值,揭示其背後蕴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

堅持實物實證,保護好不可移動文物及其周邊環境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持續提高展覽展示水平。

圍繞文物遊徑主題,可串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傳統村落,可包括農業遺產、工業遺產、老字號、水利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可納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劇場、文化館、非遺館等文化場館。

——《關於开展中國文物主題遊徑建設工作的通知》

(記者 齊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7月24日 第 11 版)

責編:陳亞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主題遊徑如何“走”?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