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從陸羽开始,喝茶在中國才算個正事兒

從陸羽开始,喝茶在中國才算個正事兒

by admin - 2023-07-24 62 Views

古往今來,喝茶就是一個待客之道,不管拜訪還是社交,先喝上一杯茶再說,這個茶現在可以是泡茶葉的茶,也可以是單純的白开水,但是茶聖陸羽出現之前,中國人的喝茶其實就是一鍋大亂燉,什么玩意都可以放進去,茶葉混合着食鹽、橘子皮、姜片、大棗之類的,煮出來的茶粥恐怕現在沒人喜歡。

陸羽烹茶

從茶粥到魏晉風雅

大亂燉的茶粥從西漢時期就有記載,當時的喝茶就像熬湯一樣,將採摘好的細小的茶葉扔進鍋裏,煮熟煮爛後熬成稠稠的直接放在碗裏喝,當時還沒有炒茶的技術,茶葉的味道非常苦澀,爲此,他們又將蔥片、姜片、橘子皮加進去,味道還是苦,那再來點大棗和薄荷,味道淡了?再來點食鹽......反正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裏面添加,味道也是千奇百怪,但西漢到三國魏晉時期,大家都是這么喝的。

一碗茶粥

但魏晉是一個喜歡風雅的時代,士大夫們表示這種茶粥難登大雅之堂,於是西晉一位叫杜育的人爲了喝茶寫了一篇《荈賦》,所謂“荈(chuan)”其實就是晚了點採摘的秋天的茶葉,而他對於喝茶也是非常講究。

展开全文

初秋的時候和好友去山裏採茶,採摘後用岷江上遊的清水煮之,茶碗得是越窯的陶瓷,煮好的標准就是茶沫下沉但是泡沫上浮,最好有白色的仿佛亮如積雪的泡沫,然後用剖开的葫蘆輕輕舀起分給好友,可以說杜育煮茶是非常具有情調了。

喝茶成爲很多人的習慣

但杜育的煮茶法並沒有流傳下來,或許太復雜,或許沒必要,連他死後都未能被文人提起,直到陸羽將他寫進《茶經》,這才讓後人知道魏晉時期的風雅。在陸羽《茶經》之前,大家還是熬茶粥喝。

《茶經》的橫空出世

陸羽是中唐時期的人,對於其生平記載都是來自於自傳,之所以寫自傳,大概是不想自己的才華被埋沒吧,到了29歲這年,陸羽跑到了湖州苕溪隱居,和一幫隱士和尚們談天說地,交流喝茶的經驗,其中就有知名的詩僧皎然,他也寫了一篇喝茶的書《茶訣》,可惜失傳了。

但陸羽的《茶經》卻保留了下來,雙方既然是好友,想必皎然的喝茶理念和陸羽也是一樣的,在《茶經》中,陸羽將之前所有的喝茶和配方直接大批特批,在茶葉中加這些亂七八糟的玩意簡直就是暴殄天物,明明只需要加鹽就可以了(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

茶經的橫空出世

除此之外,陸羽在《茶經》裏提出了採茶制茶、茶具的選擇和烹煮、喝的方法等等,可以說是一本喝茶指南。

煮茶的水選擇流的不急不慢的活水,三次後的沸水是老的不能喝;煮茶的鍋應該選擇生鐵鍋,銀質的大家用不起,石頭的和陶瓷的不耐用;一鍋水最好只能做三碗茶,頂多頂多就是五碗,做多了就損失茶葉的味道;人多了怎么辦?用下茶後第一次沸騰的水補充,這叫雋永。就這樣,陸羽的《茶經》被江南各大茶商奉爲經典,而陸羽被人也被譽爲茶聖。

與此同時,在《茶經》中,陸羽將茶又分爲粗茶、散茶、末茶、餅茶,但不管喝什么茶,茶葉在之前必須烤幹磨成米粒一樣的碎茶之後在煮,且煮茶的水先放鹽,加上之前提出的三沸法,這就是後來流行的煎茶法。

碎茶

陸羽提出的煎茶法,煮出來的茶葉口味沒有茶粥那樣復雜且口味重,講究的是茶葉本身的味道和茶面的泡沫,入口雖然苦但回味甘甜,這就是品茶,不過後來味道確實有點苦,喝茶的人开始追求現在都喜歡的甘香的茶水,這就是流行於宋朝的點茶法。

風光一時的龍鳳團茶

宋朝的皇帝都喜歡喝茶,自上而下成爲流行於北宋民間,所謂點茶法,其實就先倒水將茶沫攪拌成均勻的茶膏,然後用沸水邊澆邊攪拌,直到茶沫和水完全合一再也看不出分離,同時茶水表面需要泛起一層細密的泡沫,一碗茶就做好了,其實就是類似現在的抹茶。

點茶

在宋朝,一碗極品的好茶講究的是顏色乳白,越沒茶葉的青綠顏色越好,其次味道得甘香,越沒茶葉的清苦越好,最後就是水和茶葉交融在一起,越沒茶水的清淨的顏色最好,因此宋朝時期文人鬥茶成爲士大夫圈子之間的樂趣。

士大夫們爲了達到標准的茶色,會將茶葉反復榨幹,直到青綠色的茶葉變成白色,之後將白色的茶葉細細的磨成有點粘手的茶粉,加入龍腦、麝香之類的香料,最後爲了更白,還得加點米粉,這樣研制出來的茶沫會壓制成茶餅或者茶團,需要喝的時候直接搗成塊狀,然後用石墨、茶碾重新碾碎,過濾後等着澆沸水。

宋朝的鬥茶文化

當然宋朝最爲昂貴的就是皇室貢品——龍鳳團茶,龍鳳團茶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從採、揀、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非常繁瑣,其採摘的來源就是福建建安鳳凰山的北苑茶,採摘的時候只選擇嫩的茶芯,經過反復榨幹變成白色,表面還繪有龍鳳的圖案,寓意這是皇家貢品,在宋仁宗時期,一個龍團茶價值四兩黃金,當然你也买不到,這是皇家貢品。

龍鳳團茶

宋朝滅亡後,蒙古貴族們對於龍鳳團茶不是很喜歡,他們覺得這種淡淡的白色的玩意沒啥好喝的,但作爲傳統,他們還是將龍鳳團茶列爲貢茶,勉勉強強的喝,但元朝一度終止科舉制,文人沒官做,喝茶也沒啥錢,开始改喝散茶了。

明朝上下喝散茶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覺得龍鳳團茶費時又費力,畢竟喝上龍鳳團茶的人在當時都是非富即貴的人,老朱家境貧寒,自然喝不到,且怕宋朝奢靡的風氣影響子孫後代,於是廢除龍鳳團茶的上貢,改爲進貢散茶,在宮裏帶頭喝散茶,後面做的團茶基本都是用於出口。

此時的散茶喝法已經和現在一樣了,且在明朝時期發明了炒青茶的技藝,去除了茶葉本身的苦澀,喝茶的辦法也變成簡單,只需要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衝泡、釃茶等就好了,現在閩、粵地區的工夫茶其實就是這種喝法。

而老朱的兒子寧王朱權更進一步,寫下了一本《茶譜》,提出了茶道美學,在朱權眼裏,茶餅是要制的,但是不需要磨成粉,點茶和煎茶的步驟不需要太多,至於陸羽提出喝茶要有24件茶具,在朱權眼裏只留下必備的即可。

而宋代流行的金銀茶具在朱權眼裏可以替換成瓷器和竹子,最重要的是茶葉不僅要好喝,還得喝出文人清高,泉水邊、松竹下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說是茶道美學的代言人。

寧王主權

傳到日本成爲茶道

作爲中原流行的喝茶生活,隔壁的鄰居怎么能不學習呢?宋元的時候,制茶和茶具技術傳播到了日本,其中點茶法成爲日本最愛喝的一種喝茶法,在不斷的發展中,一個叫千利休的人給點茶法加了一些器具和禮儀,同時還寫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喝茶美學和喝茶的道理,奠定日本茶道的基礎,而千利休也成爲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師,當然源頭還是源於我們這裏。

日本茶道學的就是宋朝點茶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從陸羽开始,喝茶在中國才算個正事兒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