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產品开始吸引年輕人”多次衝上微博熱搜。二三十元就能實現的“零食自由”正在成爲年輕人新的狂歡。
在大部分人的固有印象中,臨期處理的商品往往是中老年人的“心頭好”,而臨期零食以“零食盲盒”的名義,在網商平台上走紅,顯示臨期食品行業打入了年輕群體。
“婉轉地說:省錢”
19塊9可以买到多少零食?一盒去骨鴨掌,或者,在b站UP主測評的零食盲盒裏,除了同品牌的只是外包裝略有破損的一盒鴨掌,還有正常大小包裝的一袋西梅、一袋蟹柳、一袋冬筍餅和兩盒蛋卷。
雖然包裝看起來並不完美,但是UP主還是直呼“賺翻了”“真香”,畢竟在臨期零食的世界裏,外表光鮮遠沒有量大實惠更吸引人。
盡管評論區大部分是在對視頻裏出現的零食口味和UP主的行爲進行調侃,但這些視頻對現實中的年輕人有着切實的影響力。
“我愛臨期零食”這一豆瓣小組自2020年成立,至今已有96209個“臨食工”加入,並且一直保持着活躍的討論度。
我們爬取了小組內的帖子“大家买臨期的原因都有啥”裏的150條回應後發現,大部分的回答可以用其中一位“臨食工”的話來概括:“婉轉地說:省錢,直接地說:窮。”
又“窮”又“饞”,是年輕人的自嘲,也是“臨期盲盒”在這一群體裏得以流行的內驅力。
精明地“花”,快樂地“摳”,“臨食工”們相信臨期零食的高性價比讓可以同時滿足他們省錢和嘗新的雙重目的,購买臨期零食也漸漸被更多人接受,並被認爲是一種更聰明的生活方式。
錢是有限的,但零食的選擇是無窮的
隨着臨期食品在大衆中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臨食工”在囊中羞澀時會尋找臨期“平替”。
在對“我愛臨期食品”組內1338條帖子的標題進行詞頻統計後我們發現,“臨食工”們最大的需求是牛奶、咖啡、面包等可以代餐的“打工人續命食品”。
除了這些代餐零食之外,闲時“打牙祭”的零食也是當前的一大消費對象。
我們在淘寶上以“臨期零食”爲關鍵詞搜索店鋪,選擇了开設7年、擁有186萬粉絲數且銷量、信用均排名第一的“裸價臨期特賣 進口食品折扣超市”作爲臨期零食網店代表,分析了其在售的、有售出的557件商品數據。
從銷量上看,豆幹、膨化、速食類零食往往更受歡迎。
在這些在售零食中,商品的單價從0.35元到135元不等。臨期價在30元以上的商品,大多是原價就比較高的速食、500克以上的大包裝零食以及20瓶以上的成箱飲料等。但10元以下的臨期零食,在種類和銷量上更加突出。
那么,這些愈發被消費者視作是“省錢新錦囊”的臨期零食,到底便宜了多少?
我們按照常見零食分類,統計了10元以下臨期零食包含的每一品類中銷量最高的兩件商品,並將其售價與正期價格進行了對比。大部分臨期零食的價格大約在原價的5至7折,最低可以達到2折左右。
即使算上打折促銷和優惠券,正期零食也很難達到這樣的低價。臨期零食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更加“錢包友好”的選項。
“臨期”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臨期食品的走紅,爆發於2021年,疫情期間大量的商品被迫積壓而成爲臨期,使得此後一年間臨期食品市場空前擴大。
然而,臨期食品市場的形成,極大依賴於食品市場供需關系的不平衡,只有當庫存大量過剩,賣家才會用極低價格對臨期商品進行促銷。
而疫情形勢緩和後,大衆購物欲回升、社會總體經濟回暖,其實很難再次出現大規模的庫存積壓商品,因而臨期食品行業的擴張率巔峰也就停留在了2021年。
除此之外,大衆仍然對於“臨期”二字有恐慌、懷疑之感,認爲臨期食品的口感和質量必然劣於正期,或者認爲其有損健康。當前我國對於臨期食品也並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現存的相關規定都是基於《食品安全法》《反食品浪費法》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對於臨近保質期多久算作臨期,各省市之間也有着不同的標准。
當購买臨期零食變成一種潮流,魚目混珠的現象也漸漸浮現出來。
小組中也偶爾能看到這樣的帖子,比如“找臨期商品真的需要一點運氣”“收到臨期食品發現混入了一個過期的,有必要索賠嗎”。這些問題的出現,意味着臨期食品行業的法律規範亟待統一與完善,而這也是打破大衆偏見的基礎所在。
期待看到一個良性的、更加完善的臨期食品市場,不僅滿足“臨食工”們的消費和心理需求,還能在被壓縮的食用期限內充分發揮食品的食用價值、商用價值、社會價值,並成爲整個食品市場、食品行業的重要一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零食也有盲盒?年輕人买得停不下來主要是這個原因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