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以“創新合作、綠色低碳,推動世界奶業可持續發展”爲主題的世界奶業大會上,來自伊利、蒙牛、恆天然、雀巢等國內外頭部乳企的大咖,奶產業鏈國際知名企業以及兩院院士等專家學者同台亮相,圍繞可持續發展的數智化、國際種業創新、乳業技術創新等議題展开深入探討。
“創新”“綠色”和“可持續”,是此次大會主題中的三個關鍵詞。從宏觀的全球奶業市場,中國乳企的數智化、可持續,到微觀的奶牛育種、植物工廠;從上遊的畜牧業、草業、種業,到下遊的乳業,大咖們的分享幹貨滿滿,金句頻出。
科技和創新在奶業的分量越來越重。作爲乳業的兩大頭部企業,伊利在呼和浩特打造了現代智慧健康谷,蒙牛在寧夏已建成了全球乳業首家全數智化工廠。對於企業來說,產業鏈降本增效、合作共贏成爲企業共識,在飼料成本居高不下,而國內乳制品消費需求疲軟,原奶售價下降的當下,乳企需加強科技和創新,追求綠色、更可持續的發展。
品質和健康是奶業不變的底色。《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3)》顯示,2022年乳品量質持續增長,全國奶類產量4026.5萬噸,同比增長6.6%;乳制品產量突破3117.7萬噸,同比增長2.0%。全國生鮮乳抽檢合格率爲100%;乳制品總體抽檢合格率爲99.88%;生乳中乳蛋白、乳脂肪、菌落總數抽檢平均值達到歐美奶業發達國家水平,體細胞抽檢平均值優於歐盟標准;三聚氰胺等重點監控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14年保持100%。
同時也應看到,中國奶業的機遇與挑战並存,2022年我國奶類產量4027萬噸,首次突破4000萬噸大關,位居全球第四位。雖然我國奶業的科技產出處於世界前列,但是我國人均飲奶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3。隨着我國奶業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供需失衡的問題突顯,同時技術弱、融資難等挑战仍然存在。
種好草、養好牛,才能產好奶。攻關草業,特別是飼草種業領域,成爲業內共識。內蒙古實施了一批新品種選育及產業示範“揭榜掛帥”科研項目,重視奶業種源基礎建設和創新發展,不斷加強優質草種、奶畜的良種培育和繁育推廣。
以下爲大咖分享實錄:
全國畜牧總站黨委書記時建忠:力爭到2025 年優質飼草種子總體自給率達70%以上
去年下半年以來,奶業發展面臨了多重困難,進入一個比較困難時期,說明我們的奶業仍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提升奶業高質量發展,有四點建議。
一要強化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建設。到 2035 年,繼續遴選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40家,優質種群頭數預計達30萬頭,育種核心群母牛3萬頭以上。到2025年,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場全部達到相關疫病淨化標准,顯著提升種牛質量安全水平。
二要舉全行業之力自主培育優秀種公牛。要加快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奶牛遺傳評估體系,擴大基因組參考群規模,提高遺傳評估准確性。要利用好基因組早期選擇、活體採卵體外胚快繁技術,建設一流種子母牛群,使用頂級種公牛,強強聯合,科學選配,自主培育優秀種公牛,切實提高奶牛核心種源自給率。
三要重點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要重點支持奶牛種業陣型企業深入开展科技創新,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牽頭聯合育種攻關等。鼓勵大的乳企、牧業積極將種業板塊列入發展計劃,投入充足生產要素支持種業發展。
四要着力提升飼草種子制種繁種能力。組織开展好飼草種質資源調查、收集、鑑定、入庫,建立資源共享交流平台和飼草育種協作創新平台。加快培育區域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產量高、飼用價值優的飼草新品種,提升供種能力,力爭到 2025 年優質飼草種子總體自給率達70%以上。
中國奶業協會副祕書長陳紹祜:種業是國家战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
中國奶牛種業經過近40年的長足發展,奶牛群體遺傳改良工作初具成效。
一是育種體系架構基本形成。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種公牛站和核心育種場爲主的“育繁推”一體化的奶牛育種體系架構,形成了多個奶牛育種自主創新聯盟和新型企業主體,聯合育種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是育種基礎工作有序开展。奶牛品種登記、性能測定、體型鑑定、基因組檢測、遺傳評估、核心育種場建設等奶牛育種基礎性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育種成果推廣和遺傳進展明顯。隨着性控凍精分離、超數排卵、胚胎移植和胚胎生產技術的日臻完善和推廣應用,充分發揮了優良母畜的繁殖潛力,縮短世代間隔,進行純種擴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奶牛的繁育改良進展。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奶牛種業面臨的瓶頸,奶牛優質種源自給率過低,市場競爭力弱,育種芯片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對外依存度高等等系列問題依然存在。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中國奶業是周期性的行業,也是朝陽行業
一方面,從研究奶業周期來看,跟豬價一樣,現在豬價在逐漸好轉,所以國內經濟發展能夠促進牛奶消費增長。我們的經濟從旅遊行業等各方面來看,要比2021年、2022年好得多,牛奶消費未來是4%-5%的溫和增長,和我們近幾年的GDP增幅是相符的。
另一方面,隨着國內外奶業聯動和奶價的共振效應日趨增強,世界的奶業對我們影響非常大,因爲進口奶佔國內奶源的33%左右,我們自給率只有67%。
2022年以來消費下滑和奶源過快擴張,這兩個一正一負,導致奶源出現階段性過剩,這是我們奶業發展當中的問題。我覺得要通過結構調整,適當控制速度。
中國奶業是周期性的行業,也是朝陽行業,有必要建立產業宏觀監測和預警引導機制,對這個周期我們能不能把握節點,這需要大量數據。平緩養殖周期,不要大起大落,這是未來我們都要考慮的。
伊利集團高級執行總裁張劍秋:奶業數字化轉型是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重新定義了奶業制造。奶業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引領發展的關鍵因素,更是向高質量邁進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國家推進數字化發展力度不斷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爲奶業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內蒙古立足數字化發展優勢,推動清潔能源、綠色算力與奶業深度融合,爲探索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字化不只是技術的變革,更是思維方式、組織結構、業務模式等全方位的轉變。中國奶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向數字化轉型,在數字化浪潮中,以消費者爲中心已成爲我們發展的核心理念,驅動我們在行業內率先構建起全產業鏈數字化新生態。通過建立和完善先進的數字技術系統,優質的數字資源體系,專業的數字化人才隊伍,不斷提升全產業鏈數字化水平,持續構建全周期、全流程、全渠道、全鏈條、全域運營的消費者數字化平台,賦能全球健康生態圈的建設,爲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產品和服務。
當前,奶業正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战,數字化在推動全球奶業可持續發展中也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爲此,我們將不斷深化數字化轉型,積極探索和實踐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進行融合,注重數字化與綠色發展更好地結合,推動數字技術在環保節能等相關領域的應用,實現能源、水資源的精細化管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進一步推動奶業可持續發展。
蒙牛集團執行總裁李鵬程:積極布局推動“種養加、草牧奶”全產業鏈生態協同發展
蒙牛誕生於內蒙古,成長於內蒙古,從大草原走向全世界。蒙牛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強乳興農使命,積極布局推動“種養加、草牧奶”全產業鏈生態協同發展。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多年來,蒙牛集團持續強化種業建設,創新驅動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與中國農科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楊其長院士合作,致力於土地改良、草種研究、植物工廠建設等項目。蒙牛現代草業、聖牧草業持續加大技術攻關和推廣力度,呼和浩特3000畝“優質苜蓿技術攻關項目”、托縣5萬畝優質飼草種植基地、烏蘭布和沙漠22萬畝“優質牧草種植項目”等草業基地建設,爲國產優質飼草種植技術攻關、種植推廣奠定了實踐基礎。
蒙牛集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引領構建中國乳業發展新格局,持續加強國際交流與互動,並圍繞種業創新等與全球頂尖企業、專家學者建立了溝通機制,強化種質資源引進與开發利用,持續提升種業的創新能力,助力種業創新發展,將每一杯牛奶都注入滿滿的“中國芯”,持續爲共建“全球乳業共同體”貢獻蒙牛智慧。
恆天然集團董事長Peter McBride:當下關注點是牧場效率提升以及碳足跡控制
恆天然集團是新西蘭最大的奶農合作社,我們有9000多個奶農戶,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策略的核心要素。
現在的關注點是牧場效率提升以及碳足跡控制,奶農一端實現變化並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們盡量給奶農提供更多服務,來推動他們變化發生。
在恆天然,有以天然放牧爲基礎的牧場體系,新西蘭的土地是比較年輕的,它的牧草成長率也非常快,化肥使用量非常低,因此對環境影響比較低,包括碳排放相應低一些。恆天然乳制品是世界上碳足跡最低的乳制品之一,其中碳足跡70%是來自於甲烷,要解決這個問題並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
整體碳足跡有90%來自於牧場,9%來自於生產,我們的對策就是要提高能效,包括運輸的燃料轉變等。我們在开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它涵蓋整個供應鏈。在我們牧場中,運輸所佔的碳足跡排放只佔1%,去年設置了減排目標,比如到2030年減少50%的範圍1(直接排放)和範圍2((間接電力排放))碳排放,到2050年實現碳0排放。
北京商報記者 孔文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大咖說|奶業可持續發展,“上遊”如何更給力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1798.html